所謂的“小處”,就是生活中的細節,人生中的小事。而許多人認為,想幹大事或正在幹大事的人是不需要拘泥於這些瑣碎的小事情的,所謂“大丈夫不拘小節”。常常有各種冠冕堂皇借口來忽略這些細節小事。然而,吃魚時卡住喉嚨的往往是小刺,原因就是我們對小刺的忽略。
古往今來,勸誡人們注意細節的名言警句不勝枚舉:“不積跬步,無以致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千裏之行,始於足下”,“泰山不拒累石,方成其高;江海不擇細流;方顯其大。”這些都在告訴我們,要想成就大事,就要從小事做起;任何大事都是由無數小事積累發展起來的。
而決定成敗的,常常是一些細節和小事。
大家都知道有個關於麵試的故事:
三個麵試者被要求計算出購買100支鉛筆的費用,第一個人說大概需要120元,因為買鉛筆需要100元左右,另外的費用就算20元吧;第二個人說需要110元,他說除買鉛筆之外大概需要10元;而第三個人說需要112元,因為100支鉛筆需要100元,車費需要4元,搬運費需要8元。結果不言而喻。
在小事上認真的人在工作中才能嚴謹細致,關注細節的人,才能對整體和全局進行把握。有成就的大老板,他也是從最基層的職位做起,一步步走到了事業的頂峰;知名的品牌企業,也不是一成立就有龐大的規模,也是從小產品做起,慢慢發展壯大。所以不要忽視細節,在小事裏可能孕育著無限的機遇,更不要鄙視細節,認為那是沒有抱負的體現,殊不知,真正有大作為的人,不肯放過一根針的細節。
曾經有過一個關於“大丈夫誌在天下,何事一屋?”和“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爭論。這個討論,表麵來看隻是涉及簡單的勞動,而實質上還是做人與處世的態度。抱有“掃天下”的誌向是很值得稱讚的,而天下是什麼呢?不正是由一間間小屋組成的嗎?如果想掃天下,就一定要先掃這間小屋的。隻有能將一間屋子收拾得井井有條,才能為收拾天下打下堅實基礎並積累基本經驗。
很多大企業訓練員工的第一堂課就是從洗廁所開始,因為企業的基本理論是“非以役人,乃役於人”。隻有從最基層做起,才能一步步紮實的邁進;隻有用積極的態度去幹好每一件小事,才有可能做大事。
很多重大的事故損失,常常是以不起眼的細節小事為誘因的,“千裏之堤,毀於蟻穴”的故事重複了無數遍,而相同的悲劇卻還在不斷上演,一個“常德事件”,一篇“八瓶三株口服液喝死一條老漢”的報道,就使擁有15萬員工的三株企業轟然倒下;一粒沒有擰緊的螺絲,能夠成為重大的飛行安全事故的原因。事實給了我們這樣一個公式:100-1≠99,100-1=0,隻因為一個細節,前麵付出的所有努力都是白費心血,功敗垂成往往是因為對1%細節的忽視。
在時代飛速發展的今天,想憑借驚天之舉在短時期內取得輝煌成就,無異於癡人說夢。隻有那些從眼前做起,從小處著手的人,才可能積跬步而致千裏,積小善而成大德。從細節做起,多是舉手之勞就能辦到的事;從小處下手,就不用太費心思,也無需太過操勞。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天,做一些小事,等到發生質變的時候,我們才會明白自己每天付出一小點的意義。另外,從小處著眼,還能讓自己的對手鬆懈,在寬鬆的氣氛中輕易地運作人事與資源,能夠用最短的時間和最小的代價,達到目的。
我們需要有成就感和自信心來支撐我們在人生路上的跋涉,如果設定的目標太大,不容易達到,那麼可能一輩子都在追求中。而給自己設定一個小一點的目標,就能在不斷的成功中,樹立起信心,積累資源,等到回首時會驚訝地發現:自己最終達到的目的,竟然比一開始的目標要大很多。
所以,我們如果能每天做一件構成自己目標的小事,注意每一個影響自己前進的細節,就會很輕鬆地走到終點。不要把眼光停留在大院子上,然後長籲短歎什麼時候才能把所有的屋子掃完,而是拿起掃把,從第一間小屋子開始掃起,等掃完了所有的屋子,就會覺得,掃天下也不是困難的事情。
如果我們對“小處”不隨便忽視,就能如魚得水般在“大處”裏暢遊。
追求自強自立
一個人在社會上立足,應該追求自強自立,依靠自己的雙手取得報酬,不能過分依賴別人。不論身處什麼樣的環境,都要自強自立。
下麵這封信是後來成為美國第16任總統的亞伯拉罕·林肯寫給他異母的弟弟的一封信。他的弟弟是一個好吃懶做的人。他來信向林肯借錢,這是林肯的回答。
親愛的約翰斯頓:
你向我借80塊錢,我覺得目前最好不答應你。很多次我幫了你忙之後,你都對我說:“現在我們可以好好過日子了。”但是不久之後,我發現你又陷入同樣的窘境中了。隻有你的品行有缺點,方會發生這種事。是什麼缺點呢?我想我知道。你並不懶惰,但卻算得上是個遊手好閑的人。我懷疑自從我們上次見麵之後,你是否有哪一天好好幹過一整天活。你並不是很厭惡工作,可你工作卻很不賣力,惟一的原因是你覺得通過工作得到的不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