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留意身邊的人,就會發現大千世界,人們的表情可謂是形形色色。許多人臉上都有病相,這種病相不是身體疾病的體現,而是精神世界的痛苦。有的人臉上是愁苦、有的人臉上布滿焦灼、有的人臉充斥著怒氣、有的人臉寫滿了嫉妒。這些表情都是我們生命中稱之為病和累的東西。你覺得自己苦了,臉上就是一副苦相,如果你這個苦相持續一年,你就覺得自己真的很苦,如果這個苦相持續在你臉上停留十年,那痛苦就成了你的相貌。然而我們也經常能看到很多把快樂、積極、達觀展示在臉上的人,每當他們從身邊走過,我們甚至能感受到一種蓬勃的精神,我們也會在那一刻覺得自己充滿了鬥誌。
有句包含哲理的話:相貌是凝固的表情;表情是瞬間的相貌。我們經常和悲哀、頹廢、愁苦的人在一起,自己也會變得委靡、消極;如果我們接觸的是一些對生活充滿信心,樂觀向上的人,我們自己也會體驗到生活的美好,受到靈魂的熏陶。古人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中,是不能孤立於群體之外的,或多或少要受到自己所處環境的影響,趨同於群體的表情和精神。每個人的人生道路及其修養、學識、道德觀念、價值取向,都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取決於後天的生活環境與社會實踐。從某種意義上我們可以說,人是環境的產物。
所以,我們要給自己找一個有利於自我成長的環境。如果身邊的人都是品行高潔的仁人君子,就像生活在長滿奇花異草的園林中,自身的學問道德會受到美好熏陶;如果與市井小人為伍,就像常時間呆在臭水塘邊,自己也會染上汙濁的氣息。環境對人的改變,不是一時一地,而是一個逐漸熏染的過程,它在我們沒有覺察的時候已經潛入,等知曉了,自己已經被環境同化。這就要求我們能清醒地為自己尋找一個芳香的環境,不要等到自己都聞到異味了才想到逃離。
“孟母三遷,擇鄰而居”的故事提醒我們,在成功之前,要先為自己選擇一個有利的環境。
鐵匠的妻子和教授的妻子住在同一個病房,她們在同一天的同一時間,各生出了一個男孩。為了紀念這個巧合,他們讓兩人結拜為兄弟。
十八年後,教授的兒子高中畢業,考上了一所著名的大學。老教授大喜之餘。想起了當年醫院裏那個和自己兒子同時出生的男孩,如果不留級的話,他現在也應該拿到錄取通知書了吧。正好教授也想去鄉下散散心,於是就帶著兒子找到了鐵匠家。
可到了鐵匠家,隻見老鐵匠坐在門口吸著旱煙,屋內一個年輕人,正在掄著大錘打鐵。教授問鐵匠他的兒子去哪裏了。鐵匠指了指門內說:“那不就是,他哪裏也沒去啊!”
教授詫異地問道:“就是他嗎?他沒有考上大學嗎?”
鐵匠爽朗地大笑:“上什麼學啊,他從小跟著我打鐵,大字不識一個,拿什麼去考大學啊!”
老教授才恍然大悟,原來所謂的命運,就是每個人身處的環境。
就像故事中教授兒子與鐵匠兒子的際遇不同一樣,一個資質優秀的人,若處在沒有成功條件的環境中,即使個人再怎麼勤奮努力,所取得的成就也是有限的;而一個平庸駑鈍的人,如果置身在成功者的群體之中,就會機會無窮,即使他付出一般的努力,也會取得不小的成就。
無論是影響我們的相貌還是改變我們的境遇,環境對於一個人的影響是深遠而巨大的。所以我們必須不斷檢查自己所處的環境,是否有助我們成功,我們所處的群體,是否具有積極昂揚的精神狀態,是否存在許多成功者可以給我們鼓勵和機遇。
當我們無力改變所處的不利環境時,就去尋找一個可以激發自己更多潛能,提供更多機會的群體,並融入其中。當我們從夜叉群中退出來,站到觀音的隊伍中時,我們將會擁有觀音的神態。
小處不可隨便
如果我們對“小處”不隨便忽視,就能如魚得水般在“大處”裏暢遊。
有一個著名的畫家,他的畫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因而來求他墨寶的人格外多。甚至有些人因求不到畫家的字,就想辦法偷,偷不成則想法去騙。據說有這麼一個人,常常在趁夜深人靜時,偷偷跑到畫家門前小便,次數多了,畫家門前的氣味讓人掩鼻。於是畫家就寫了一個“不可隨處小便”的字條貼在牆上。可是字條剛貼出一天,晚上便被別人揭走了,當然從此也沒有人再來門前小便了。而過了沒多久,畫家在一家裝裱店裏發現了自己一幅裱好的字“小處不可隨便”。而自己確實沒有寫過這幾個字,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是偷字的人將“不可隨處小便”在裝裱時拆開重組,就成了“小處不可隨便”。
我們無需去設想畫家看到自己字跡被偷又被重組後的反映,但這個偷字的人真可以算得上是個“雅賊”。他這一拆一組,便將一句隨便的話變成了勸世箴言。“小處不可隨便”,確實道出了為人的道理,處世的態度,做事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