籌算數字是擺成的,如果將擺成的數字寫在紙上或者竹片等物上,就成了數碼。中國古代稱用作書寫的竹片叫做竹簡,木片叫做木簡或牘。在已發現的居延漢簡和敦煌漢簡中都可以看到這種籌碼數字。宋朝司馬光(1019—1086)著《潛虛》,其中數碼字即以縱式的籌碼為基本樣式,對筆劃較多的“”(5),代之以;為避免與(1)混淆,將縱式籌碼的(10),代之以“”,這樣1~10的數碼成為以下樣子:
此後,各家又對筆劃較多的“”和“”作了修改。以“”代“”,這是因為“”有示四方之形;於是“”被自然地改成“”或“”,仍然表示5+4的結果。根據這個原則,5被改寫成“”或“”。“”和“”下麵的“”是“0”的記號。
數碼不像籌碼那樣受籌的限製,其形式會受書寫者的習慣而改變。如“”(5)與“”(9),各人寫法時有不同,其中“”、常被便寫成“”,“”則被便寫成“”。
數碼,尤其是便寫數碼的出現不僅方便了日常的記數,而且方便了數學著作的撰寫,為中國古代數學在民間的傳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