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創一代之製,立不世之功——忽必烈統治時期的元朝(3)(2 / 3)

在大理地區賽典赤貫徹“漢化”政策。這一時期,處在氏族部落形態下的大理,男女結合,往往自相配偶,親人死後火化了事,沒有喪葬祭拜這些說法,讀書、農耕、采桑紡織一類的事就更是沒有了。賽典赤經過區分,對像白、苗這樣文化較為發達的民族進行了係統的漢化政策。他設立州、縣學堂,興建孔廟,提倡孔孟之道,推廣拜跪禮節,婚姻由媒人介紹,死者用棺材埋葬的漢族習慣。通過這些封建文化和風俗的普及,使大理向內地的文化風俗進一步靠攏,從而達到了穩定統一的目的。到元明之際,大理士人中流行的文化已與中土文化沒有什麼差別了。

賽典赤治理大理六年,為善甚多。1279年,他死於任上,時年69歲。兒子納速剌丁接替了他的職務,繼續推行賽典赤的治滇政策。賽典赤的死訊傳出,大街小巷的百姓都為之痛哭流涕。交趾王聽說後,立即派出了12名使者前來吊喪,使者號泣震野,在對賽典赤的祭辭中有“生我育我,慈父慈母”的話。賽典赤的功績由此可見一斑。

名家回眸

元軍占領雲南後,由於統治不當,使局勢動蕩,矛盾重重。於是忽必烈決定在大理建立行省,加強中央的統治,於是派老臣賽典赤前去進行治理。在賽典赤的治理下,雲南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百姓安居樂業。

對此現在史學家曾這樣評價賽典赤在雲南的功績:賽典赤在雲南期間,對雲南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且不說螳螂川的疏通與鬆華壩水庫的修建,就是雲南儒學的興辦,也是元代賽典赤時候開始的。

1274年賽典赤在昆明城中五華山建立了雲南第一座文廟,至今猶存。

(當時)每年招收150名學生。此後大理、建水、安寧、嵩明、鄧山、麗江、保山等地先後建立了孔廟。雲南省的第一部地方誌書《雲南誌略》也是在這一時期出現的。

平定李璮之亂

在忽必烈稱汗不久,正當他與自己的親弟弟阿裏不哥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他部下的一名漢族將領——李璮,發動了叛變。這場叛亂直接影響了忽必烈對漢族幕僚的態度,並更深遠地影響到了蒙古人在華夏大地上近百年的統治策略。

元世祖忽必烈中統三年(1262),盤踞在山東的益都行省長官、江淮大都督李璮發動叛亂。同年二月,李璮以漣海三城獻於南宋,還師益都,進據濟南。忽必烈立即傾全力進行鎮壓,圍困濟南城。七月,城破,李璮被俘處死。這次叛亂前後不到五個月,但它對元初的政治產生了巨大影響。

李璮是金朝末年趁蒙古人入侵金國時造反,割據在山東的地方勢力,紅襖軍首領李全的養子。

蒙金戰爭中,金朝那些據地自雄的大地主軍閥紛紛投靠蒙古,蒙古統治者為了籠絡他們以加強自己的實力,一律按照他們原來的官職,授予行省、領省、大元帥之類的頭銜,讓他們世襲管轄原來的地盤,軍民兼管。這些大地主軍閥集團頭目“盡專兵民之權”,數十年專製一方,形成了強大的割據勢力。李璮之變就是這樣醞釀起來的。

紅襖軍起義最早爆發於1211年,後來楊安兒、劉二祖、郝定等領袖先後犧牲,餘部由楊安兒妹楊妙真和李全領導,兩人結合後隊伍逐漸壯大了起來。但是,馬販出身的李全在攫取了紅襖軍領導權後即走上了投降道路。1218年,李全降宋,而一麵又在南宋和金朝之間要挾,以取得高官厚祿。當強大的蒙古軍隊進入山東後,李全又於1226年投降蒙古,以歲獻金幣的條件換取了山東淮南行省的官職。他充當了蒙古官吏後,身穿大元的衣冠,軍中有蒙古官員監督。為了向蒙古貴族表示效忠,他迫不及待地進行備戰。李全加緊造船,趕製武器,招募海上亡命之徒充當水手,準備攻宋。而把持南宋朝廷的史彌遠仍然不斷運來糧餉,滋補這個叛徒。蘇北射陽湖地區的人民氣憤地說:“養北賊,戕淮民。”果然1230年十月,李全突然發兵攻揚州,南宋軍民奮起反抗。次年正月,李全敗死。李全死後,楊妙真逃回山東,養子李璮襲其父益都行省職。

李璮小字鬆壽,濰州人,1231年襲為益都行省。從那以後,李璮專製山東三十餘年,在對宋、對蒙的關係上完全繼承了他父親的故伎,或假名攻宋,向蒙古要錢要糧要官,或假名聯宋反蒙,但其真正目的隻有一個:盡專兵民之權。

李璮為了達到割據山東的目的,牢牢不放自己的兵權,蒙古曾幾次征兵,他都托詞不至。1258年,李璮攻南海州、漣水等城,得漣水相連四城,大勢誇張勝利之功,以圖攫取軍功。中統元年(1260),忽必烈即位,李璮果然加封為江淮大都督。李璮報告說:“最近抓獲俘虜,得知宋正調兵準備進攻漣水。我方偵察人員看見許浦和射陽湖中戰船相望,宋軍可能出膠西,攻益都,請求修繕城塹,做好防備。”元世祖下詔授予李璮十個金符、五個銀符,用以賞賜有功將士,並且賜給三百錠銀元,降詔獎諭。還規定駐紮在邊地的蒙古軍和漢軍,都聽從他的節製。李璮發動兵變是處心積慮的,三十餘年間,他前後上奏數十件事,都是恫駭虛嚇,用敵國來要挾朝廷,而替自己修城增兵作打算;又與當上中書平章政事的嶽丈王文統互為表裏,選擇時機,發動兵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