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創一代之製,立不世之功——忽必烈統治時期的元朝(4)(2 / 2)

名家回眸

李璮之亂是元初政治史上一件大事,此次事件造成中書平章王文統被殺,更是引起了忽必烈對漢人官僚的嚴重猜忌,對以後元代政治影響深遠。孫克寬、周良霄、陳學霖等學者分別在其著作中指出:正是李璮之亂才促使忽必烈采取削平漢人世侯,實行地方官遷轉等一係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此次事件對漢人官僚集團打擊很大,以阿合馬為代表的色目官僚逐漸受到重用。

對於平定李璮之亂,邱樹森先生在《元朝史話》中說:忽必烈迅速平定李璮之亂,對於鞏固剛奪取的政權、對於鞏固蒙漢各族地主階級的聯合統治、對於避免出現分裂割據的局麵具有很大的作用。李璮之死更是起到了殺雞給猴看的效果,投降蒙古擁有武裝的北方漢族軍閥,從此更加死心塌地地為新王朝服務了。

元軍東侵日本

正當蒙古騎兵馳騁於歐亞大陸的時候,日本進入了由武士階級掌握政權,實行軍事封建統治的“幕府政治”時期。到13世紀中期後,鐮倉幕府的統治不僅在政治上日趨鞏固,而且國家的農業經濟也有了發展。幕府為了增加稅收,對手工業和商業采取了獎勵政策,同時將原來以實物計算改為用中國宋朝的銅錢作貨幣,又促進了商業的興盛。日本西部地區的武士們,為了獲得宋朝銅錢、奢侈品和日用品,也積極進行與南宋之間頻繁的海上貿易。

在忽必烈統治中原之前,蒙古帝國的前四汗,成吉思汗、窩闊台、貴由和蒙哥都對馬蹄所不及的島國日本根本就沒有留意過。直到1260年忽必烈奪得大汗位,高麗王遣太子供請降。1265年高麗人趙彝來朝,言談之中,披露了不少有關日本的情況。從這時起,忽必烈開始注意到在不遠的東方還有這樣的一個非常富庶的國家。1266年八月,忽必烈命兵部侍郎黑的為國信使,禮部侍郎殷弘為國信副使,持國書出使日本。高麗王以帝命派遣樞密副使宋君斐、禮部侍郎金讚等做向導,至巨濟島,因畏風濤之險而返,向忽必烈奏曰:“詔旨所諭,道達使臣,通好日本,謹遣陪臣宋君斐等伴使臣以往。至巨濟縣,見大洋萬裏,風濤蹴天,意謂危險若此,安可奉上國使臣,冒險輕進。雖至對馬島,彼俗頑獷,無禮義,設有不軌,將如之何?是以與俱而還。且日本素與小邦未嚐通好,但對馬島人,時因貿易往來金州耳。小邦自陛下即祚以來,深蒙仁恤,三十年兵革之餘,稍得蘇息,綿綿存喘,對恩天大,誓欲報效,如有可為之勢,而不盡心力,有如天日。”

忽必烈通使心切,認為這是有意推托。1267年再遣黑的指責高麗王王植。仍然命令王植遣官至日本,並限期回報。高麗王不得已使其起居舍人潘阜持元朝和高麗國書至日本。

潘阜於至元五年(1268)正月抵日本,至太宰府,閏正月太宰府將國書送至鐮倉幕府,幕府又送至京都,朝廷中正在準備後嵯峨上皇五十壽慶。在此之前,日本一直是與宋朝往來,這時讀了元朝國書,大為驚駭、憂慮,慶壽之舉,亦遂停止,祈禱神佛,以讓避蒙古之難,並且命管原長成起草回信,意欲答複,下發鐮倉討論,當時宗族認為蒙古國書言辭無禮,拒不理睬。潘阜在太宰府住了五個月,館待甚薄,最後不得消息而歸。

1268年九月,忽必烈因潘阜能去日本,所以又命黑的、殷弘複持書前往日本,至對馬島,日本土人拒而不納,隻得擄其島民塔二郎、彌三郎兩人而還。至燕京,忽必烈大喜,為了博得日本人的好感,對日俘大為優待,命人帶他們遊覽宮殿,觀後,日俘高興地稱讚道:“這正是我們聽說的天堂佛刹。”忽必烈聽後更加高興,又讓兩人遍觀燕京萬壽山玉殿和城闕。第二年六月,讓高麗人金有戚持中書省牒節四次出使日本,並護送日俘回國,但還是不見日本政府的答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