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完美——不要再苛求十全十美(1 / 1)

生活也不可能完美無缺,也正因為有了殘缺,我們才有夢,有希望。

謝爾·西爾弗斯坦在《丟失的那塊兒》裏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圓環被切掉了一塊,圓環想使自己重新完整起來,於是就到處去尋找丟失的那塊兒。可是由於它不完整,因此滾得很慢,它欣賞路邊的花兒,它與蟲兒聊天,它享受陽光。它發現了許多不同的小塊兒,可沒有一塊適合它。於是它繼續尋找著。

終於有一天,圓環找到了非常適合的小塊,它高興極了,將那小塊裝上,然後就滾了起來,它終於成為完美的圓環了。它能夠滾得很快,以致無暇欣賞花兒或和蟲兒聊天。當它發現飛快地滾動使得它的世界再也不像以前那樣時,它停住了,把那一小塊又放回到路邊,緩慢地向前滾去。

人生確有許多不完美之處,每個人都會有或這或那的缺陷。其實,沒有缺憾我們便無法去衡量完美。仔細想想,缺憾其實不也是一種完美嗎?

人生就是充滿缺陷的旅程。從哲學的意義上講,人類永遠不滿足自己的思維、自己的生存環境、自己的生活水準。這就決定了人類不斷創造、追求。從簡單的發明到航天飛機,從簡單的詞彙到龐大的思想體係。沒有缺陷,產品便不會一代代更新。沒有缺陷就意味著圓滿,絕對的圓滿便意味著沒有希望,沒有追求,便意味著停滯。人生圓滿,人生便停止了追求的腳步。

生活也不可能完美無缺,也正因為有了殘缺,我們才有夢,有希望。當我們為夢想和希望而付出我們的努力時,我們就已經擁有了一個完整的自我。生活不是一場必須拿滿分的考試,生活更像一個足球賽季,最好的隊也可能會輸掉其中的幾場比賽,而最差的隊也有自己閃亮的時刻。我們的所有努力就是為了贏得更多的比賽。當我們能繼續在比賽中前進並珍惜每場比賽時,我們就贏得了自己的完整。

童年時,我們都玩過積木。在不同的孩子手中,可以拚出不同的造型,可以說是千姿百態,千變萬化。但不管怎樣去拚積木,總是有缺陷,設計好一種造型後,覺得不完善,於是又重新去拚,結果,還是有不滿意之處,於是有可能繼續下去……做人就像拚積木一樣,到達一個目標,實現一個想法之後,總覺得還有這樣或那樣的缺憾,於是又去找想象中的那種圓滿。一生總是不停地在尋找,但總是未能如願,最後,許多人都是帶著一絲遺憾離開了世界。

其實,十全十美在現實生活中是很難找到的,這種完美之事隻存在於人的想象當中。而且人的美好並不完全取決於完美無缺,而恰恰是因為有缺憾之處才會有追求和拚搏,才會使自己的生命分外多彩起來。

大多數人都知道斷臂的維納斯塑像,她的斷臂當然不是雕塑家的初衷,而是從地下挖掘出來時無意中給碰掉的,可是人們卻驚訝地發現她是如此之美。也許這種美恰恰就在於她的殘缺——失去雙臂,這就是殘缺美。失去也是得到,有缺憾的地方正好給人們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沒有最好,隻有更好,有誌者總是在這樣的信念下追求著。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打開兩扇心靈窗戶,隻開一扇窗戶,就會視野狹隘,使自己變得孤陋寡聞,隻能看到比自己遜色的人;多打開一扇窗,眼前就會變得豁然開朗,不僅會欣賞到自然美景,而且還會接觸到智慧和才能比自己更優秀的人。

有這麼一個故事。一個人去看心理醫生,醫生問他說:“你覺得什麼地方不對勁?”

“祖父兩月前去世,留給我7.5萬元;上月一個表親死去,留下10萬元給我。”

“那你還有什麼不開心的呢?”

“這個月我一毛錢也沒得到。”

有些人麵對自己的不如意,或是麵對不是自己設想的事情,就失去了控製力,放棄了一切。有時是因為他們太過於追求完美。

其實,“完美”隻是一個目標,唯有透過每一次的“完成”才能使工作更趨於“完美”,不要讓“完美主義”阻礙了事情的“完成”。如果一個人為了追求完美,而不敢去完成第一個作品,他便永遠品嚐不到完美的果實。

如果你是“完美主義”者,建議你也變成“完成主義”者,我們不必在乎成果如何,也不要管別人的批評,隻要開始行動,完成三分成果,必定能夠為下一個行動做好準備,完成五分的成果。

其實,世間的一切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呈現在不完美不完整與不精確裏頭,而人們的頭腦卻要求一切是完美的完整的精確的,顯然,頭腦是在對抗這既存的事實,不是嗎?一切的一切都是不完美不完整不精確的,可是我們不是也依然如此活著?也因此很多人變得心很不安,很多的煩惱,就是因為放不開完美完整與精確的心理需求,這也會使人變得沒有彈性,失去人際關係,變得不隨和,變得不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