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吃虧——吃虧是福,不必計較(1 / 1)

在中國傳統思想中,有“吃虧是福”一說。這是中國哲人所總結出來的一種人生觀。它包括了愚笨者的智慧、柔弱者的力量,領略了生命含義的曠達和由吃虧退隱而帶來的安穩寧靜。

唐代的兩位智者寒山與拾得(他們二人實際上是一種開啟人心靈的解脫智慧的象征)的對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對我們很有啟發:

一日,寒山謂拾得:“今有人侮我、笑我、藐視我、毀我、傷我、嫌惡恨我、詭譎欺我,則奈何?”拾得曰:“子但忍受之,依他、讓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不要理他。且過幾年,你再看他。”

那個高傲不可一世的人結局就可想而知了,而我們也一定可以想像得出拾得的勝利的微笑——盡管這可能是一種超脫圓滑者的微笑。不過,它的確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一些好處。

所以,如果我們知道福禍常常是並行不悖的,而且福盡則禍亦至,而禍退則福亦來的道理,那麼,我們就真的應該采取“愚”、“讓”、“怯”、“謙”這樣的態度來避禍趨福。所以“吃虧是福”不失為人生一種特殊的處世哲學。“吃虧是福”也是一種生活的藝術。

“吃虧”大多是指物質上的損失,倘使一個人能用外在的吃虧換來心靈的平和與寧靜,那無疑獲得了人生的幸福。記不清哪位哲人曾寫下下麵這段令人怦然叫絕的文字,的確是對“吃虧是福”的最好的詮釋。在此引用,以與大家共賞:

人,其實是一個很有趣的平衡係統。當你的付出超過你的回報時,你一定取得了某種心理優勢;反之,當你的獲得超過了你付出的勞動,甚至不勞而獲時,便會陷入某種心理劣勢。很多人拾金不昧,決不是因為跟錢有仇,而是因為不願意被一時的貪欲搞壞了長久的心情。一言以蔽之:人沒有無緣無故的得到,也沒有無緣無故的失去。有時,你是用物質上的不合算換取精神上的超額快樂。也有時,看似占了金錢便宜,卻同時在不知不覺中透支了精神的快樂。所以先哲強調:吃虧是福。就是這樣一個道理。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以低調的姿態做著各種各樣的好事,在不同的程度上,他們當然就是我們常說的“聖人”。

吃虧是福,生命中吃點虧算什麼?吃虧了能換來非常難得的和平與安全,能換來身心的健康與快樂,吃虧又有什麼不值得的呢?況且,在吃虧後和平與安全的時期之內,我們可以重新調整我們的生命,並使它再度放射出絢麗的光芒。

“吃虧是福”的信奉者,同時也一定是一個“和平主義”的信仰者。林語堂在《生活的藝術》中對所謂“和平主義者”這樣寫道:

“中國和平主義的根源,就是能忍耐暫時的失敗,靜待時機,相信在萬物的體係中,在大自然動力和反動力的規律運行之上,沒有一個人能永遠占著便宜,也沒有一個人永遠做‘傻子’。”

大智者,常常是若愚的。而且,唯有其“若愚”,才顯其“大智”本色。其中的“若”這個字在這裏很重要,是“像”的意思,而不是“是”的意義。

因此,人最難做到的,即“吃虧是福”的前提,一個是“知足”,另一個就是“安分”。“知足”則會對一切都感到滿意,對所得到的一切,內心充滿感激之情;“安分”則使人從來不奢望那些根本就是不可能得到的或根本就不存在的東西。沒有妄想,也就不會有邪念。所以,表麵上看來“吃虧是福”以及“知足”、“安分”會予人以不思進取之嫌,但是,這些思想也是在教導人們能成為對自己有清醒認識的人,做一個清醒正常的人。因為,一個非常明白的事實——即不需要任何理論就可以證明的是,一切的禍患,不都是在於人的“不知足”與“不安分”,或者說是不肯吃虧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