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是一種寬廣博大的胸懷,忍是一種包容一切的氣概。忍講究的是策略,體現的是智慧。
生活在紛繁複雜的大千世界裏,和別人發生著千絲萬縷的聯係,磕磕碰碰,出現點摩擦,在所難免。此時,如果仇恨滿天,得理不饒人,後果隻能是兩敗俱傷,魚死網破,而如果采取忍讓之道,則會“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時風平浪靜”。哪個更劃算,不言自明。
中國曆史上,凡是顯世揚名,彪炳史冊的英雄豪傑,仁人誌士,無不能忍。人生在世,生與死較,利與害權,福與禍衡,喜與怒稱,小之一身,大之天下國家,都離不開忍。現代社會中,許多事業上非常成功的企業家、金融巨頭亦將忍字奉為修身立本的真經。因而,忍是修養胸懷的要務,是安身立命的法寶,是眾生和諧的祥瑞,是成就大業的利器。
忍是一種寬廣博大的胸懷,忍是一種包容一切的氣概。忍講究的是策略,體現的是智慧。“弓過盈則彎,刀過剛則斷”,能忍者追求的是大智大勇,決不做頭腦發熱的莽夫。
忍讓是人生的一種智慧,是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的法寶。
《寓圃雜記》中記述了楊翥故事。楊翥的鄰居丟失了一隻雞,指罵說是被楊家偷去了。家人氣憤不過,把此事告訴了楊翥,想請他去找鄰居理論。可楊翥卻說“此處又不是我們一家姓楊,怎知是罵的我們,隨他罵去吧!”還有一鄰居,每當下雨時,便把自己家院子中的積水放到楊翥家去,使楊翥家如同發水一般,遭受水災之苦。家人告訴楊翥,他卻勸家人道:“總是下雨的時候少,晴天的時候多。”
久之久之,鄰居們都被楊翥的寬容忍讓所感動。紛紛到他家請罪。有一年,一夥賊人密謀欲搶楊翥家的財產,鄰居得知此事後,主動組織起來幫楊家守夜防賊,使楊家免去了這場災難。
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本名重耳,未登基之前,由於遭到其弟夷吾的追殺,隻好到處流浪。
有一天,他和隨從經過一片地土,因為糧食已用完,他們便向田中的農夫討些糧食,可那農夫卻捧了一捧土給他們。
而對農夫的戲弄,重耳不禁大怒,要打農夫。他的隨從狐偃馬上阻止了他,對他說:“主君,這泥土代表大地,這正表示你即將要稱王了,是一個吉兆啊!”重耳一聽,不但立即平息了怒氣,還恭敬地將泥土收好。
狐偃身懷忍讓之心,用智慧化解了一場難堪,這是胸懷遠大的表現。如果重耳當時盛怒之下打了農夫,甚至於殺了人,反而暴露了他們的行蹤,狐偃一句忠言,既寬容了農夫,又化解了屈辱,成就了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