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心中的庭院,培植一棵忍耐的樹,雖然它的根很苦,可是果實一定是甜的。
一位日本的心理學大師說過一句話:心理變,態度亦變;態度變,行為亦變;行為變,習慣亦變;習慣變,人格亦變;人格變,命運亦變。換句話說,一個人要想運勢好,他的性格首先要好。你不能總是讓別人跟你在一起不舒服,這樣做人就缺少親和力,所以人在有自知之明之後能夠像古人說的那樣每日“三省吾身”很重要,不能總是自我感覺太好。自我感覺好的這種人其實很吃虧。
有一位朋友開車去上班,突然,馬路上殺出一個醉漢攔住了他的車,非說撞了他並讓下車道歉。這在以前,他會上去給醉漢兩拳,這一次他卻沒有。他想了想就下了車,和顏悅色地對醉漢說:“對不起,請你原諒我。”那位醉漢拍了拍他肩膀說:“哥們兒,衝你這句話,走人。”他回到車上,一點也沒覺得受了委屈,反而有一種戰勝自我的愉悅感。其實,人是一條魚,社會是一缸水,如果我們是一條熱帶魚的話,那麼我們必須要降自己的體溫而不是希望水升溫。一個有目標的人在堅持內心準則的情況下還要學會忍耐甚至是忍辱。在以退為進的策略中,我們需要告誡自己的是,要學會忍耐,堅持到底,把握最後勝利。
一位名人曾說:“真正能夠成功的人,不管怎麼計劃,都會了解:人都有一段除了忍耐以外再也沒有任何方法可通過的階段和時期。但是最危險的是,在這期間,我們都很容易灰心。”
所以,所謂忍耐,並不是消極地等待,等著從天上掉下餡餅,而是忍受等待的痛苦,並繼續努力。這就又回到了我們的主題——以退為進。
忍耐,可以成為處世的一個策略,甚至成為一種藝術。
忍耐,實際上是讓時間、讓事實來表白自己,這樣做可以擺脫相互之間無原則的糾纏或者不必要的爭吵。忍耐因此成為堅持的一個代名詞。堅持和忍耐,兩者也許就是分不開的。如果兩者都具備,我們的生活也許因此多了一筆財富。
忍耐不是懦弱可欺,相反,它的內核是自信和堅韌的品格。古人講“忍”字,至少有如下兩層意思:其一是堅韌和頑強。晉朝朱伺說:“兩敵相對,惟當忍之;彼不能忍,我能忍,是以勝耳。”這裏的忍是頑強的精神體現。其二是抑製。宋代愛國詩人陸遊,胸懷“上馬擊狂胡,下馬草戰書”的報國壯誌,不也寫下過“忍誌常須”以自勉嗎?漢代韓信深知“包羞忍恥是男兒”,大庭廣眾之下從別人的胯下鑽過去。這自然是奇恥大辱,但若不是這麼做,會有日後的封侯拜將嗎?種種和忍耐有關的故事之中,凝聚的不正是主人公頑強、堅韌的可貴品格嗎?又有誰說他們懦弱可欺呢?“凡事得忍且忍,饒人不是癡漢,癡漢不會饒人。”很顯然,忍讓並不是完全被動的退讓,而是主動有意識地忍耐。這種忍耐,是一種生活哲學。
在你心中的庭院,培植一棵忍耐的樹,雖然它的根很苦,可是果實一定是甜的。在忍耐時期,你要努力把根紮得很深很深,汲取養料,你的樹幹在不知不覺成長,最終你將得到甘甜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