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實現快樂的唯一方式是不被任何事物所約束,而不受約束的唯一方式則是——管理好自己的思想。
一位教授在上心理谘詢課時聽到一位婦女這樣的報告:“每當我丈夫擠牙膏從中間壓擠時,我就會發狂。每個人都知道,應該從尾巴向前麵開口處擠嘛。”
這個現象引起教授的注意,為此,教授在全班作了一次調查,看看牙膏該怎麼擠。基本上,似乎大家都明白,牙膏應由尾端擠向開口處。然而調查結果顯示,隻約有一半的同學知道應由尾端先擠。而其他一半的同學竟認為,擠牙膏應從中間開始擠壓。
當然,重點並不是你從牙膏的什麼地方開始擠,而是你應該將牙膏擠到牙刷上麵,至於牙膏是如何附著到牙刷上的,事實上並不太重要。假使真的有問題,那應是從我們內心製造出來的。
希爾達稱這種一成不變的行為方式為“模式”。“我們腦子裏塞滿了一堆慣性的動作和行為模式。”她解釋道,“假使我們無法跳脫自己的固有的思考及行為模式,在與別人相處,他人又希望來點不同的處境時,我們便會被激怒,且會變得跟周遭的人、事、物格格不入。”
當教授跟班上的同學們分享“模式”的概念時,同學們皆承認了自己一些荒唐好笑刻板思考的模式:一位婦女竟為了衛生紙紙卷的方向“錯誤”而鬱悶了半天,她隻在衛生紙卷的方向是由牆邊向外轉時,才會感到滿意;另外一位男士則說,每天早上他都會將車停在火車站的某一“特定”停車位,假使有一天別人無意中停了那個車位,他就會有種想法——“今天一定是個倒黴日”。還有一位同學說,隻要他的慢跑長襪被折疊的方式“錯誤”,他就會冒出無名火。
希爾達告訴我們說:“真正的解脫之道,就是找出你的模式,然後破除它。找一天開車上班時,挑些不同的路走走;給自己換個新發型;將房子裏的家具換換位置,做任何可防止自己落入停滯不前的新鮮事。”
因此,教授建議那位尋找特定停車位的男士給自己一星期,每天都故意不停那“幸運停車位”,看看會發生什麼事。第二個星期他再次來上課時,臉上充滿閃亮的笑意,說:“我照著你的建議去做了。不但沒有倒黴事發生,我甚至過了好幾天的幸運日。”
“現在我們明白,自己以往皆被固有的想法綁住,如今我已解脫,高興停哪就停哪。”另一位叫唐娜的學員對於吃麥片粥的碗有個模式,那就是,每天早晨她都會拿起同一個藍色的碗,吃著同樣的早餐——麥片、牛奶和一個香蕉,這成了她每天的例行事項,也成為了一種模式。有一天,唐娜同樣走到櫥櫃前想取出“我的”藍色碗時,卻發現它不見了,這簡直太可怕了。“我四處搜尋,結果發現別人正拿著那隻碗吃早餐。”唐娜說道,“我有些惱怒並想著:‘他真大膽,竟敢用我的碗來吃早餐。’我成了那隻藍碗的奴隸(假使不是因為我感覺受到侵犯,也許到現在我仍不自知)。非常幸運地,我突然想起希爾達曾上過的這麼一課,念頭一轉,我告訴自己:‘好吧。這是一個讓我從模式中解脫出來的機會……我可以同樣輕鬆的心情去使用另一個碗。’”
“我做到了。而且很神奇,我完全能如從前使用那個藍色碗一般享受早餐。從此之後,我從碗的桎梏中解放出來了。”
其實,我們全部擁有自由的心靈,而且不會被任何事物所綁住,除非我們自己認為會;我們全都享有自由,不論汽車停在哪一個停車位,不論使用哪一個餐碗。
活著——真實地活著——我們必須讓自己跟周遭的人、事、物融合在一起。我們不能將自己局限於某種不變的形象下,或者認定每件事情隻有單一的解決方案。
一位東方的哲學家即說過:“快樂的秘訣在於‘停止堅持自己的主張’。”
我們必須分辨清楚,到底是生活圈住了我們,還是我們自身狹隘的思維限製了自己。能實現快樂的唯一方式是不被任何事物所約束,而不受約束的唯一方式則是——管理好自己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