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1章 顧慮——不要猶豫,開始嚐試(1 / 1)

徘徊觀望是我們成功的大敵。許多人都因為對已經來到麵前的機會沒有信心,而在猶豫之間把它輕輕放過了。

某廣告公司以非常優厚的薪水招聘設計主管,求職者甚眾。幾經考核,10位優秀者脫穎而出,彙聚到了總經理辦公室,進行最後一輪角逐。

總經理指著辦公室裏兩個並排放置的高大鐵櫃,為應聘者出了考題——請回去設計一個最佳方案,不搬動外邊的鐵櫃,不借助外援,一個普通的員工如何把裏麵那個鐵櫃搬出辦公室。望著據總經理稱每個起碼能有500多斤重的鐵櫃,10位精於廣告設計的應聘者先是麵麵相覷,不知總經理為何出此怪題,再看總經理那一臉的認真,他們意識到了眼前考題的難度,又仔細地打量了一番那個紋絲不動的鐵櫃。毫無疑問,他們感覺到這是一道非常棘手的難題。

3天後,9位應聘者交上了自己絞盡腦汁的設計方案,有的利用了杠杆原理,有的利用滑輪技術,還有的提出了分割設想……但總經理對這些似乎很有道理的各種設計方案根本不在意,隻隨手翻翻,便放到了一邊。這時,第10位應聘者兩手空空地進來了,她是一個看似很弱小的女孩,隻見她徑直走到裏麵那個鐵櫃跟前,輕輕一拽櫃門上的拉手,那個鐵櫃竟被拉了出來——原來裏麵的那個櫃子是超輕化工材料做的,隻是外麵噴塗了一層與其他鐵櫃一模一樣的鐵漆,其重量不過幾十斤,她很輕鬆地就將其搬出了辦公室。

這時,總經理微笑著對眾人道:“大家看到了,這位女士設計的方案才是最佳的——她懂得再好的設計,最後都要落實到行動上。”我們有幸聽到了這位女士自己的心理感言:當時,那9位落選的應聘者都心悅誠服地向我祝賀,因為通過這次考核,他們真切地明白了——成功的原因隻有一個,那就是行動遠遠大於思想。

人的自由在於人的主動性,人的主動性在於向多種可能性敞開。假如你不嚐試什麼,你就不會真正知道自己是什麼,也不會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麼。所以有這樣一句名言倒是很值得一記:舉槍——瞄準——射擊。不要猶豫,不要等待,先做了再說。一切機會全從行動中來,從動態發展中來。人們常常抱怨自己缺少機會,記住,行動乃機會之母。

沒錯,在某些時候,要打破思維的僵局,隻有靠行動。誰都可以擁有無數美妙的設想,但最終抵達成功頂峰的,卻是那些更善於行動的人。

一個人能否成功,固然要靠天才,要靠努力,但善於創造時機,及時把握時機,不因循、不觀望、不退縮、不猶豫,想到就做,有嚐試的勇氣,有實踐的決心,這許多因素加起來才可以造就一個人的成功。

居裏夫人說:“弱者等待時機,強者創造時機。”這真是一句至理名言。

《台北民族晚報》上,曾經記述了林語堂博士當年的一段故事:

有一天,一位先生宴請美國名作家賽珍珠女士,林語堂先生也在被請之列,於是他就請求主人把他的席次排在賽珍珠旁邊。席間,賽珍珠知道座上很多是中國作家,就說:“各位何不以新作供美國出版界印行?本人願為介紹。”

座上人當時都以為這是一種普通敷衍說詞而已,未予注意,獨林博士當場一口答應,歸而以兩日之力,搜集其發表於中國之英文小品成一冊,而送之賽珍珠,請為斧正。賽因此對林博士印象至佳,其後乃以全力助其成功。

據說,當日座上客中尚有吳經熊、溫源寧、全增嘏等先生,以英文造詣言,均不下於林博士,如他們亦若林氏之認真,而亦能即日以作品送給賽氏,則今日成功者未必為林氏也。

由這段故事看來,一個人能否成功,固然要靠天才,要靠努力,但善於創造時機,及時把握時機,不因循、不觀望、不退縮、不猶豫,想到就做,有嚐試的勇氣,有實踐的決心,這許多因素加起來才可以造就一個人的成功。所以,盡管說,有人的成功在於一個很偶然的機會,但認真想來,這偶然機會的能被發現,被抓住,而且被充分利用,卻又絕不是偶然的。

因循等待是人們失敗的最大原因,所以“弱者等待時機,強者創造時機。”所謂“創造時機”,不過是在萬千因子運行之間,努力加上自己的這萬千分之一的力量,希望把“機會”的運行造成有利於自己的一刹那而已。

機會是在紛紜世事之中的許多複雜因子,在運行之間偶然湊成的一個有利於你的空隙。這個空隙稍縱即逝,所以,要把握時機確實需要眼明手快地去“捕捉”,而不能坐在那裏等待或因循拖延。

西諺說:“機會不會再度來叩你的門。”這並非說它架子大,而是它也被操縱擁擠在萬事之間,身不由己。

徘徊觀望是我們成功的大敵。許多人都因為對已經來到麵前的機會沒有信心,而在猶豫之間把它輕輕放過了。“機會難再”,即使它肯再來,光臨你的門前,但假如你仍沒有改掉你那徘徊瞻顧的毛病的話,它還是照樣要溜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