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2章 挫折——生活因“不幸”而多彩多姿(1 / 2)

人們都希望自己的生活中能夠多一些快樂,少一些痛苦,多些順利少些挫折,可是命運卻似乎總愛捉弄人、折磨人,總是給人以更多的失落、痛苦和挫折。

有這樣一則故事:草地上有一個蛹,被一個小孩發現並帶回了家。過了幾天,蛹上出現了一道小裂縫,裏麵的蝴蝶掙紮了好長時間,身子似乎被卡住了,一直出不來。天真的孩子看到蛹中的蝴蝶痛苦掙紮的樣子十分不忍。於是,他便拿起剪刀把蛹殼剪開,幫助蝴蝶脫蛹出來。然而,由於這隻蝴蝶沒有經過破蛹前必須經曆的痛苦掙紮,以致出殼後身軀臃腫,翅膀幹癟,根本飛不起來,不久就死了。自然,這隻蝴蝶的歡樂也就隨著它的死亡而永遠地消失了。這個小故事也說明了一個人生的道理:要得到歡樂就必須能夠承受痛苦和挫折。這是對人的磨煉,也是一個人成長必經的過程。

人生在世,誰都會遇到厄運,適度的厄運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它可以幫助人們驅走惰性,促使人奮進。因此厄運又是一種挑戰和考驗。我們的生活因厄運變得豐富而多彩,我們的性格因坎坷而錘煉得成熟。厄運來臨——與厄運挑戰——在戰鬥中升華自己,這就是逆境與厄運的意義所在。

人生重要的不是擁有什麼,而是經曆了什麼,任何坎坷的經曆都是一種寶貴的人生財富。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超越自然的奇跡多是在對逆境的征服中出現的。”關鍵的問題是應該如何麵對厄運與不幸。

縱觀古今,許多著名的科學家、文學家和政治家大都是在逆境中坎坷中磨礪過來的,人類創造文明與進步的事業,無不經過挫折與失敗。正所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我國古代科學家張衡發明地動儀時,曾遭到當時朝廷政治上的打擊,對他降職使用。別人也嘲笑他搞科學是不務正業。但他不為功名利祿和嘲笑諷刺所動搖。世界著名科學家、大西洋海底第一條電纜的設計者威廉·湯姆遜教授曾說過:“有兩個字最能代表我50歲前在科學進步上的奮鬥,這就是‘失敗’。失敗當然會產生憂慮的,可是,對於從事科學的人,天賦的才能常會帶來一種特別的興致,借此使他不致十分失望,也許反會使他的日常生活格外快樂。”有人專門研究過國外293個著名文藝家的傳記,發現有127人在生活中遭遇過重大的挫折。

任何成功的人在達到成功之前,沒有不遭遇失敗的。愛迪生在經曆了一萬多次失敗後才發明了燈泡,而沙克也是在試用了無數介質之後,才培養出小兒麻痹疫苗。

“你應把挫折當作是使你發現你思想的特質,以及你的思想和你明確目標之間關係的測試機會。”如果你真能理解這句話,它就能調整你對逆境的反應,並且能使你繼續為目標努力,挫折絕對不等於失敗,除非你自己這麼認為。

愛默生說過:“我們的力量來自我們的軟弱,直到我們被戳、被刺,甚至被傷害到疼痛的程度時,才會喚醒包藏著神秘力量的憤怒。偉大的人物總是願意被當成小人物看待,當他坐在占有優勢的椅子中時會昏昏睡去,當他被搖醒、被折磨、被擊敗時,便有機會可以學習一些東西了;此時他必須運用自己的智慧,發揮他的剛毅精神,他會了解事實真相,從他的無知中學習經驗,治療好他的自負精神病。最後,他會調整自己並且學到真正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