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0章 困難——畏難心理是成功的最大障礙(2 / 2)

原來,這是評委們精心設下的圈套,以試探指揮家在發現錯誤而權威人士不承認的情況下,是否能堅持自己的判斷。隻有具備這種素質,才是真正一流的指揮家。前麵兩位指揮家雖然發現了錯誤,但由於懾於權威,而放棄了自己的觀點。隻有小澤征爾不附和權威的意見,從而奪得了這次大賽的桂冠。

除了向權威說“不”,我們還要學會向大眾說“不”,因為生命是屬於我們自己的,一直生活在別人的眼光裏是一件悲哀的事。要活出自我就不應隨波逐流,如果每個人都沒有主見,人雲亦雲,認為隨大眾準沒錯,很多不願意看到的情境就會發生。

如在街上,一位婦女跌斷了腿,痛苦地躺在地上,但是許多人從她身邊經過時,隻看了看她就繼續走自己的路了。為何會這樣呢?關鍵在於人們對這情境的判斷:也許她傷得不厲害;也許她是喝醉了;也許她是假裝的;也許這一切都是為了拍電影而布置好的……但最關鍵的,是這樣一個理由:“如果情況真是那麼嚴重,為什麼沒有人來管一管呢?”

周圍有許多人這樣一個事實,不是增強了救助某人的可能性,而是減弱了任何一個人去救助的可能性。這正是不會向大眾說不的悲哀呀。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通常會處於進退兩難的境地:那是在麵對別人的“情感要挾”的時候,威脅你的對象通常是那些對你感情很好,你不願欠他們人情的親戚、朋友、下級、恩人等。曆史上就有過這麼一個故事:

宋真宗在大臣王欽若的鼓動下,想到泰山去封禪。根據慣例,必須有“天降的祥瑞”,才可以封禪。於是便有人建議“以人力為之”(即造假)。真宗倒是同意了,但是十分害怕宰相王旦抵製,所以先做了其他一些大臣的工作,並教王欽若先去王旦處做工作。王欽若打著皇帝的旗號去做工作,王旦十分勉強地同意了。深知王旦性格的皇上,很怕自己正式提出時,又遭到他的反對,就想了一個絕招。

一天,他請王旦到宮中飲酒,飲到高興時,就賜給他一缸酒,叫他帶回去給家人喝。王旦回家一看,原來是一缸珍珠,一下傻眼了。不久,皇帝提出封禪、天書之事。不少人認為王旦會反對的,結果他卻沒有反對。

封禪之後,皇帝對王旦更加喜歡和信任。王旦生病時,他還親自為王旦調藥。但是王旦對這一事的真正想法,卻是十分悔恨。在他臨終時,他對兒子說:“我一生沒犯過什麼錯誤,但沒有向皇上諫封天書,卻真正做錯了。”為此,他讓兒子把自己的頭發剃了,穿著黑色的衣服入殮。

王旦在此事中所遇到的壓力,就是“情感敲詐”。在此情境中並非皇帝以權力壓製自己做事。那樣的話,他是麵對直接的壓力,對一個像他這樣的忠臣來說,進諫絕非難事。但是這次皇帝所采用的是“情”而不“權”,他卻無可奈何了。

這種屈服於情感敲詐的事,在日常生活中並不少見。在朋友關係、夫妻關係中也可經常發生。甚至一些人走上犯罪道路,也與此有關。有的人並不想參與搶劫,但是朋友說:“你不去,就不夠哥們兒。”於是,就隻好跟去,結果卻由此進了監獄。

王旦為這樣一次軟弱而悔恨終身。它不僅讓我們看到“情感敲詐”的壓力,更讓我們看到壓力的無處不在。假如心力不夠,不僅是做事難做好,連做人也難以達到理想目標。

有人認為,現代社會是個物欲橫流的社會,形形色色的誘惑無處不在。

財富、聲名、權力……接受誘惑並不一定都是壞事,有時正好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假如你為了一個積極的目標在努力,一些不當誘惑出現,你經受不住必要考驗,就會導致你積極的事業受阻或毀滅。這是有前車之鑒的。

春秋時,楚恭王與晉厲公打仗。這時楚國司馬子反口渴要水喝,仆人穀陽拿酒遞給他。子反說:“拿下去,是酒。”穀陽說:“不是酒。”子反又說:“拿下去,是酒。”穀陽又說:“不是酒。”子反接過來喝了它,結果喝醉躺下了。

楚恭王想要準備開戰,派人召見子反,子反以身體不舒服推辭了。楚恭王直接走進了子反的臥室,聞到酒味,說:“今天這場戰鬥,領先的是司馬,司馬卻醉成這樣,這是亡我的國家而不體恤我的民眾,不要再打了。”於是殺了子反,班師還朝。

在這個事例中,穀陽進酒,並不是嫉妒子反,而是忠心愛戴,對此,子反首先是拒絕的。但在多次拒絕之後,最終屈服於穀陽所編的“說法”,導致自己命都丟了。事實上,誘惑總是帶著各種偽裝。對此,不僅應該善於識別,更應該拒絕到底。假如缺乏嚴厲抵擋、拒絕到底的決心,不僅會使自己受到損害,有時還會遭致毀滅性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