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高校輔導員的政治社會化功能(2 / 3)

二、輔導員是大學生成為合格“政治人”的引導者

任何一個統治階級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獲得牢固的合法性基礎,實現本階級的利益與意誌,都會極力地傳播自己的政治文化,使它們為每一個社會成員所接受,內化為一體的政治意識;使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能按照本階級的利益與意誌,遵照適應當時社會的政治規範,從事政治活動。為此,馬克思主義者曆來強調從“外麵灌輸”社會主義政治文化,恩格斯指出,“社會主義自從成為科學以來,就要求人們把它當做科學看待,就是說,要求人們去研究它,必須以高度的熱情把由此獲得的日益明確的意識傳播到工人群眾中去”。最早將“灌輸”這個詞引人思想政治工作領域的列寧更是明確強調要從外部宣傳馬克思主義,促使無產階級從自在的階級發展成自為的階級的作用。他說:“階級政治意識隻能從外麵灌輸給工人,即隻能從經濟鬥爭外麵,從工人和廠主的關係的範圍外麵灌輸給工人。社會民主黨人為了向工人灌輸政治知識,就應當到居民的一切階級中去,應當把自己的隊伍分派到各方麵去。”

學校有著明顯的階級性,它承擔著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培養本階級接班人的重要任務。學校的階級性決定了教育與政治的不可分割關係,正如列寧所說:“所謂教育‘不問政治’,教育‘不講政治’,都是資產階級的偽善說法,無非是對99%受教會控製和私有製等等壓迫的群眾的欺騙。”我們“不能讓教育工作不聯係政治”。鄧小平也明確提出,“學校應該永遠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強調“到什麼時候都得講政治”。對於掌握了政權的無產階級而言,同樣需要在社會大眾、尤其是在年輕一代中傳播自己的政治文化。

在當今的中國,學校的政治社會化首先就是要使學生接受並認同社會主義的思想體係,把他們培養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這就需要教育、需要灌輸。而高校輔導員在對大學生進行政治社會化過程中,首先扮演的就是政治引路人的角色。《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中規定了輔導員的工作職責:“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確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共同理想和堅定信念,要積極引導大學生不斷追求更高的目標,使他們中的先進分子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確立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念;以班級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發揮學生班集體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組織力量;組織、協調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組織員等工作骨幹共同做好經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大學生中間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這就是要求輔導員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認識,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社會主義思想的人。

列寧說過:“真正建立共產主義社會的任務正是要由青年來擔負。大學生作為青年中的優秀人才,他們的思想狀況和精神麵貌直接關係到黨和國家的長遠發展。尤其是當今國內外形勢的迅速發展,使得大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價值、政治信仰、政治態度和政治評價的任務顯得更加急迫和艱巨。國際上,隨著中國的日益強大,西方敵對勢力加緊對我國實施“西化”、“分化”戰略,特別是借助網絡大肆鼓吹資產階級的人生觀、價值觀,傳播錯誤的政治思想、價值觀念。作為我國網絡人群的主體,大學生麵臨著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的衝擊。從國內環境看,改革開放以來,大學生自強意識、創新意識、成才意識、創業意識增強了,但是也開始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等不良現象。

針對當今大學生的實際情況,輔導員在實際工作中可以發揮他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長處,如果能抓住機遇展開教育往往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而錯過時機,教育則往往流於形式,或者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同時,由於輔導員還擔負著黨團組織的建設,輔導員“既以理論家的身份,又以宣傳員的身份,既以鼓動員的身份,又以組織者的身份”,引導學生了解和掌握黨的理論政策,倡導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國情和形勢政策教育,不斷增強學生對黨的領導、社會主義製度、改革開放事業的信念和信心,幫助大學生把這些內化為自身堅定的政治信仰,形成符合黨的要求的政治價值、政治情感、政治信念等。

三、輔導員是塑造大學生健全人格的指導者

政治社會化的方式有明示和暗示兩種,“當政治社會化包括公開交流有關政治對象的信息、價值觀或情感時,它是明示的”。前麵所論的高校輔導員的政治導向功能就屬於明示方式。“暗示的或間接的非政治社會化指的是非政治態度的傳遞,而這類非政治態度也影響人們對政治體係中這些角色和對象的態度。”改革開放帶來了經濟的發展、國民民主意識的提高,但也產生了許多新問題,如輕視理想、信念、責任和義務,注重個人名利、地位、報酬和權利。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不僅看不到明顯的提高,反而存在下滑的態勢,這對大學生健全人格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