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 粟裕:集中兵力,大戰中原(1 / 2)

粟裕,時任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委。

當時,粟裕提出了“暫不過江”,集中兵力在黃淮地區打大殲滅戰的戰略構想,並奔赴西柏坡麵陳黨中央和毛澤東。以下文字是他回西柏坡詳細陳述自己想法的一段經曆。

一九四八年一月二十七日,中央軍委給我發來電示,主要內容是:為迫使敵人改變戰略部署,吸引敵人二十至三十個旅回防江南,確定華東野戰軍外線兵團的第一、第四和第六縱隊(這三個縱隊隨即組成第一兵團),由我率領渡長江南進,在南方數省執行寬大機動作戰任務。計劃在湖北的宜昌至監利之間的幾個地段渡江進入湘西,或從洪湖、沔陽(今沔城)地區渡江進入鄂南,先在湖南和江西兩省周旋半年至一年,沿途兜圈子,以躍進方式分幾個階段到達閩浙贛邊,使敵人防不勝防,完全處於被動應付的地位。渡江時間,可在二月,或五月,或秋季。中央並要我“熟籌見複”。

我看了這個指示,立即意識到,中央軍委采取這一重大的戰略決策,顯然是為了進一步把戰爭引向敵人的深遠後方,以配合正麵戰場,主要是配合中原戰場我軍作戰,發展戰略進攻。這一戰略行動能否達到預期目的,不僅對中原戰場和華東戰場,而且對解放戰爭的全局都會有重大影響。為了更好地執行中央軍委賦予的這一新的戰略任務,經中央軍委批準,我們帶領三個縱隊北渡黃河,於三月十六日全部到達濮陽地區休整。在此期間,遵照中央軍委指示,我們一方麵抓緊整訓部隊,厲兵秣馬,同時以多種手段對敵人進行偵察,向長江沿岸地區派出先遣小分隊,積極作渡江的準備工作。一方麵集中精力,進一步分析當時敵我雙方的情況,認真研究如何貫徹中央軍委的戰略意圖,主要是權衡分兵渡江作戰有利,還是集中兵力在中原作戰有利。經過一個多月的反複思考,我對這個問題逐步形成了一些看法。

我覺得,從全局來看,為了改變中原戰局,進而協同全國其他各戰場徹底打敗蔣介石,中原和華東我軍勢必還要同國民黨軍進行幾次大的較量,打幾個大殲滅戰,盡可能多地把敵人主力消滅在長江以北。從當時情況看,要打大殲滅戰,三個縱隊渡江南進是做不到的。在山東戰場,由於敵人堅固設防地域較多,我作戰地區比較狹窄,暫時也難以打大的殲滅戰。而在中原黃淮地區,我軍打大殲滅戰的條件卻正在成熟。這是因為:第一,中原地區廣闊,有三條鐵路幹線和一些大中城市,敵人都需要防守,包袱背得很多很重。敵人雖然在這個地區集結了重兵,但需要較多的兵力擔負防守任務,因而機動兵力就相對地少了。如果我軍在這一地區積極行動,必能調動敵人,為我軍殲敵於運動之中創造戰機。第二,中原黃淮地區地勢平坦,交通發達,固然便於敵人互相支援,但也有利於我軍實施廣泛的機動作戰,尤其是在鐵路和公路被我破壞的情況下,敵人重裝備的機動將受到很大限製。我軍則可以充分發揮徒步行軍能力強的長處,迅速集中兵力,從四麵八方分進合擊敵人,實現戰役上的速戰速決。第三,中原黃淮地區雖屬外線,但背靠山東和晉冀魯豫老解放區,可以及時得到大批人力物力的支援,特別是可以較好地保障傷病員的安置和治療。同時,我軍挺進外線作戰已有數月,已經渡過最困難的時期,並已逐漸適應和掌握了外線作戰的規律。第四,經過我三路大軍挺進中原後的艱苦鬥爭,新解放區黨的工作和政權工作已有初步基礎,軍民關係逐漸密切,已有一定的支援戰爭的力量。所有這些,都是我軍在中原黃淮地區打大殲滅戰的有利條件。

至於我三個縱隊渡江南進,到敵人戰略後方進行寬大機動作戰,這無疑會給敵人以相當的震驚,威脅和牽製。但也存在一些難以克服的不利因素。

第一,我三個縱隊,加上地方幹部,約近十萬人,渡江後要在敵占區轉戰數省,行程幾千裏甚至上萬裏,敵人必然會利用其大後方的各種有利條件,對我軍實施圍追堵截。而我軍則遠離解放區,在無後方依托的條件下連續作戰,兵員的補充,糧彈和其他物資的供應,傷病員的安置和治療,都將遇到很大的困難。渡江後,將不得不在沿途的湘西(或鄂南)、湘南、湘贛邊、贛南和贛東北等地區,依次留下一些部隊,建立小的遊擊區,以收容傷病員和處理多餘的武器。在這種情況下,我軍不僅無力攻占大中城市,即使出現有利戰機和可能打勝的仗,有時也不敢下決心打。對此,我是有過親身體驗的。一九三四年,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從瑞金出發,向敵人統治區挺進,行程二千五百多公裏,沿途還有幾個小的遊擊區,但由於長途跋涉,一路上要同敵人的圍追堵截作鬥爭,戰鬥十分頻繁,加以兵員補充、物資供應尤其是傷病員的安置和治療非常困難,部隊到達皖南時已減員二分之一。這次從中原出發向閩浙贛邊挺進,雖然形勢與當年大不相同,但要轉戰數省,路程比抗日先遣隊走得遠一倍,估計減員也不會少於二分之一。剩下的部隊就難以對敵人形成大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