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精神是一種代表曆史性轉折的革命精神,是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係列革命精神的延續和發展,是中國無產階級革命精神和革命文化發展的新階段。它產生於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之後,是黨中央在西柏坡時期的輝煌曆史和成功經驗的最直接體現。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時期,是中國革命的偉大曆史轉折時期,也是中國共產黨民主革命過程中最成功、最輝煌的時期。西柏坡是“毛主席、黨中央進入北平、解放全中國的最後一個農村指揮所”。在這裏,毛主席、黨中央領導了偉大的土地改革群眾運動,從根本上廢除了中國幾千年封建製度的根基,“獲得了足以戰勝一切敵人的最基本的條件”;指揮了人民解放軍的戰略大決戰,摧毀了國民黨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為將革命進行到底,奪取全國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作出了合並晉察冀與晉冀魯豫兩區為華北解放區、建立華北人民政府的重要決策,形成了解放全中國的穩固的戰略後方,為組織新中國的人民政權打下了基礎;召開了九月政治局會議和七屆二中全會,提出了促進和組織革命取得全國勝利的方針,規定了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了城市和革命取得全國勝利後在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方麵的基本政策,指明了使中國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的總任務和主要途徑,繪製了新中國建設的藍圖。在西柏坡,中國共產黨取得了全國性的勝利,實現了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向城市的轉移。不僅領導全黨、全軍和全國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而且為順利地由新民主主義轉變到社會主義開辟了通途。在這一偉大曆史轉折的革命實踐中,毛澤東思想得到繼續發展,並鑄就了一種代表曆史轉折的時代要求的革命精神——西柏坡精神。
那麼,西柏坡精神的內涵是什麼呢?
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開拓進取精神。
西柏坡時期,革命形勢迅猛發展,解放戰爭已轉入全國反攻階段。這時,不失時機地發起戰略大決戰,將革命進行到底已經迫在眉睫。黨中央發揚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精神,抓住機遇,部署了偉大的戰略決戰,殲滅了國民黨的主要軍事力量,大大加速了中國革命勝利的進程。1949年春節,毛澤東針對蔣介石發動的“和平”攻勢和當時國際勢力提出的“劃江而治”的主張,發表了新年獻詞。他號召全國人民“將革命進行到底”,盡快在全國範圍內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這便是抓住機遇,頂住壓力和挑戰,爭取最大勝利的革命進取精神。
堅持依靠群眾,堅持團結統一的民主精神。
為保證解放戰爭的順利進行,中共中央急需解決兩大緊迫的難題。一是為戰爭的勝利提供巨大的物質基礎,二是加強黨內的團結統一。
為解決第一個問題,中共中央最大限度地發動廣大農民群眾參與戰爭和生產的積極性中,為戰爭的勝利提供巨大的物質基礎;為解決第二大問題,中共中央盡最大力量克服存在於黨內的某些無紀律無政府狀態,為爭取革命的最後勝利提供了組織保證。
為此,中國共產黨依靠群眾、發動群眾,進行土地製度的徹底改革,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群眾參戰和生產的積極性,使解放戰爭“獲得了足以戰勝一切敵人的最基本的條件”。同時黨中央把加強紀律性和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作為具有重要意義的事情來抓,達到全黨、全軍在政策上、行動上的高度統一,充分體現了堅持依靠群眾、堅持團結統一的民主精神。
戒驕戒躁的謙虛精神、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
西柏坡時期,中國革命即將全麵勝利。執政問題,首先擺在了中國共產黨麵前。毛澤東在進京前,告誡全黨同誌,一定要警惕敵人的“糖衣炮彈”,不要像李自成那樣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因為勝利,黨內的驕傲情緒、以功臣自居的情緒、停頓起來不求進步的情緒、貪圖享樂不願再過艱苦生活的情緒,可能生長。”“我們必須預防這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