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哈佛大學哲學係的一名教授一次上課時,這樣開始他的授課:今天我要為大家講述一個小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名著名學者的助手,故事是這樣的:
一個學者在風燭殘年之際,知道自己時日不多了,就想考驗和點化一下他的那位平時看來很不錯的助手。他把助手叫到床前說:“我需要一位最優秀的傳承者,他不但要有相當的智慧,還必須有充分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氣……這樣的人選直到目前我還未見到,你幫我尋找和發掘一位,好嗎?”
“好的,好的。”這位助手很認真、很堅定地說,“我一定竭盡全力去尋找,不辜負您的栽培和信任!”
於是,這位忠誠的助手就開始想盡一切辦法為自己的老師尋找繼承人。然而他領來一位又一位,都被學者婉言謝絕了。有一次,病入膏肓的學者硬撐著坐起來,拍著那位助手的肩膀說:“真是辛苦你了,不過,你找來的那些人,其實還不如你……”
半年之後,學者眼看就要告別人世,最優秀的人選還是沒有眉目。助手非常慚愧,淚流滿麵地坐在病床邊,語氣沉重地說:“我真對不起您,令您失望了!”
“失望的是我,對不起的卻是你自己。”學者說到這裏,很失望地閉上眼睛。停頓了許久,又哀怨地說:“本來最優秀的人就是你自己,隻是你不敢相信自己,才把自己給忽略、給耽誤、給丟失了……其實,每個人都是最優秀的,差別就在於如何認識自己、如何發掘和重用自己……”話沒說完,學者就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
那位助手非常後悔,甚至整個後半生都在自責。
大道理如果沒有自信,即便成為某個領域最優秀的人,也不會迎來機會。人對自己要有正確的認識,否則,再紮實的業務知識也不可能換來成功。隻有基於正確的認識,才能把自己放到準確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