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絹
我的第一個美國室友,是一個在讀博士生。看著她搬東西進來,感到很有意思。居家過日子該有的東西,她都沒有,不該有的她都有。
我們住的兩室一廳,小房間裏放一張床、一張書桌、一個小書架,基本上就滿滿的了。她先搬進來的是一盆植物,再搬進來的還是一盆植物,接著是三盆、四盆、五盆……如果是一盆兩盆,還比較正常,三盆四盆就有點多。看她搬到五盆以上,我的頭都大了。從窗戶向外看她的小車,裏麵盆盆罐罐的,竟然全是植物。
我跟她比較熟,以後又要同住,坐著看她忙活不好。我起身,準備給她幫忙。“讓我幫你吧。”我說。
她客氣地說:“不用,謝謝你。”
我一邊跟她下樓,一邊說:“沒關係,我反正也沒什麼事。”就準備去拿一盆植物。
她突然衝我大嚷起來:“你知道‘不’的意思嗎?快住手。”
我呆住了,沒想到自己的一番好心,會是這樣的下場。
搬家之後,她房間的一半都讓給了上百盆的小植物,角落裏鋪著一個孤島般的小床墊,再加上一個神秘的大盒子,就是她全部的家當。
沒住多久,她就被房東下了逐客令。原因出在那個大盒子上,裏麵偷偷藏著一隻貓。
公寓禁止養動物。思想單純的她,就和房東商量。房東說,要麼把她的貓搬走,要麼她和貓一起搬走。結果,她和貓一起搬走了。
後來,我還和幾個美國人做過室友,我發現美國人個體之間的差異,大到讓我有點無法相信。相比之下,中國人共享的東西就要多得多,大到職業觀、愛情觀、價值觀,小到美貌標準、學曆、車子、房子、票子、孩子、麵子等等,似乎都有一個能被大多數人認同的標準。美國人的標準,就像一個萬花筒,什麼都有可能。當然,美國人也有一些共享的東西。相比中國方圓幾十裏就變化一下的方言與菜譜,英語與快餐在美國顯得很有“普世價值”。雖然美國南北口音不同,但大家豎起耳朵,還能聽懂。另外一個具有“普世價值”的美國觀念,就是對個體的尊重與個人空間的保護。因為太過注重,有時候就走極端,或者顯得過分敏感。
我和另一個關係很好的美國室友吃飯,自己下廚做了幾個拿手菜。她嚐了一個,連說好吃。我說,那就多吃點。她說“不了,謝謝”。我又按中國人的思維,多勸了一句:“再吃點吧。”她的臉色立刻晴轉陰,似乎受了很大的侵犯。這邊廂,我一片好心,天地可鑒;那邊廂,她們大概覺得我就是一個無視他人感受的壞蛋。
後來,我領悟出來,這不是我的錯,也不是她們的錯,隻是文化的差異。
大道理在不同的文化領域,接人待物的方式不同。在講究個性、注重個人隱私空間的美國朋友那裏,避免過於熱情反而是尊重的表示。尊重個性,允許千差萬別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