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8章 節儉的悖論(1 / 1)

霧滿攔江

在18世紀的歐洲,曾經流行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群蜜蜂為了追求奢華的生活而大肆揮霍,結果,這個蜂群居然很快興旺發達起來。後來,由於換了蜂王,這群蜜蜂改變了習慣,放棄了奢侈的生活,轉而崇尚節儉,結果卻導致了整個蜜蜂社會的衰敗,最終淪落到被敵人打敗而逃散的命運。

這個故事所說的是“節儉的邏輯”,在經濟學上被稱為“節儉悖論”。它所宣揚的“浪費有功”的潮流風氣,在當時受到了嚴厲的指責,被認為是敗壞社會風氣的肇始。然而在200多年之後,這一備受批評的理論,卻被經濟學家重新定義,認為其刺激消費和增加總需求的行為,對經濟發展產生了重要的積極作用。

當我們沉迷於“省一分錢就是賺一分錢”的觀念時,社會上突然湧現出一大批新潮流理財奇才。他們的理論是,在新經濟條件下,古老的節儉美德,可能是現代的罪惡!

我們知道的事實是,節儉是一種被人稱道的美德,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社會的主潮流,而從理論上講,節儉是個人積累財富最常用的方式。那麼,古老的美德如何成為新時代的罪惡?主潮流何以被新潮流所替代了呢?

在解開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先要了解兩點。

一是在經濟學領域,我們必須避免邏輯上的合成錯誤。

這也就是說,對個人有益的事情,並不一定就對全體有益;在很多情況下,個人的精明,很可能導致社會的愚鈍。

二是解開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經濟是否處於蕭條狀態。

在已經過去的古老時代中,我們總是處於充分就業狀態,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己的崗位。因此,我們把國民產品用於當前消費越多,可用於資本形成的產品就越少,但是現在的情況是——時代不同了。

在新的社會條件下,節儉的社會潮流對社會發展與經濟增長並沒有什麼好處。當公眾越節約,越是降低消費,提高儲蓄,社會收入就會越少。因為在既定的收入中,消費與儲蓄總是呈反方向變動的,當消費增加,儲蓄就會減少,消費減少,儲蓄就會增加。所以,儲蓄便與國民收入呈現出反方向變動。按照這樣的思路,儲蓄增加,國民收入就減少,儲蓄減少,國民收入就增加。那麼,增加消費、減少儲蓄會通過增加總需求而引起國民收入增加,就會促進經濟繁榮;反過來,就會導致經濟蕭條。

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條結論:控製消費、增加儲蓄會增加個人財富,這對個人是件好事。但由於會減少國民收入,引起社會蕭條,對整個國民經濟卻是件壞事。

大道理沒有哪一種經濟理論是完全的正確或者是完全的錯誤。橫看成嶺側成峰,總是要與當時的經濟環境聯係起來,才能夠得出其正誤。其實個人的消費觀要根據各個階段、各個國家的不同經濟形勢來判斷。

Tip:移动端、PC端使用同一网址,自动适应,极致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