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圍剿”的失敗,讓蔣介石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為了徹底消滅紅軍,他開始計劃發動對中央蘇區的第二次“圍剿”。蔣介石再次派何應欽前往江西組建“南昌行營”,並任命他為代總司令。這次,除了參與第一次“圍剿”的主力部隊,一些雜牌軍也被蔣介石調進了贛南,參與作戰。參加第二次“圍剿”的國民黨軍部隊共四個軍,其中包含十四個師和一個獨立旅,共計二十餘萬人。蔣介石這次可是下了血本,誓要在三個月內消滅紅軍。而即將被“圍剿”的紅一方麵軍,此時隻有4萬人的兵力,雙方戰前兵力對比是5∶1。麵對比第一次“圍剿”更加嚴峻的形勢,紅軍又將何去何從?
從1931年1月18日開始,紅軍總部就發出了籌款籌糧的命令,要求各部隊以最大力量籌足三個月的給養,準備應對敵人的下一次“圍剿”。紅軍各部接到命令後,立即分頭行頭,積極籌措糧款。另外,紅軍還動員、組織人民群眾實行堅壁清野,讓國民黨進入蘇區後得不到任何物資。
為領導地方武裝進行遊擊戰,紅軍建立了東、西、南、北、中五個指揮所,並劃分出十個遊擊區,分別下達了作戰任務。要求各部隊以“化整為零”、“化零為整”的多種作戰方式,在蘇區廣泛開展遊擊戰,已達到消耗敵人的目的。
1931年4月1日,國民黨展開了全線進攻,向江西寧都圍攻而來,企圖在閩西地區與紅軍決戰。
蔣介石受第一次“圍剿”失敗的影響,改變了戰術。他認為之前的失利是由於“兵力之不足,包圍之未嚴,而部隊急進亦一主因也”,因此不再采取“長驅直入,分進合擊”的作戰方針,轉而實行“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緊縮包圍”的戰法。蔣介石規定:偵察部隊必須在大部隊行動前一天探好路,部隊每天隻前進五至二十裏,每到一處,就要立即修建防禦工事,保證一步步把包圍圈縮小。另外蔣介石還對根據地實行了經濟封鎖,派重兵把守通往中央蘇區的公路和水路,禁止一切物資進入根據地。
4月,紅一方麵軍領導在青塘召開了蘇區中央局擴大會議。會議先是討論了反“圍剿”的戰略方針問題,受王明“左”傾教條主義影響的中央代表團成員認為:敵人的包圍圈很緊,紅軍不可能粉碎敵人的“圍剿”。因此應該“分兵退敵”,甚至主張在必要時,拋棄舊的根據地,退出江西,到四川去建立新的蘇區。
這時,參加過第一次反“圍剿”的紅軍領導站了出來。他們在會議上介紹了紅軍第一次反“圍剿”勝利的經驗,客觀分析了雙方的形勢:敵人的兵力雖然多,但軍閥之間矛盾重重,而且缺乏群眾基礎;而紅軍則恰恰相反,占據了足以打敗敵人的諸多優勢。他們主張應該依靠根據地的廣大人民群眾,堅持反“圍剿”鬥爭。最終,毛澤東提出的“戰略退卻、誘敵深入”的正確的戰略方針被采納,為第二次反“圍剿”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接著,會議又對“怎樣殲敵”的問題展開了討論。有人主張先打蔣光鼐、蔡廷鍇的第十九路軍,這樣有利於紅軍打開出路。但毛澤東卻提出:第十九路軍戰鬥力強,先打他,就是先啃硬骨頭,不容易取得勝利。因此,應首先攻打較弱的第五路軍,然後由西向東橫掃,采取“憑你幾路來,我隻一路去”的戰術,集中兵力各個擊破敵人。毛澤東的這番分析說服了在場的與會者。4月19日,紅軍總部下達作戰命令:“決心以極迅速行動首先消滅王金鈺敵軍,轉向敵人攻圍線後方與敵軍作戰,務期各個消滅敵軍。”
王金鈺的第五路軍剛從北方調來,士兵對南方水土不服,且不慣爬山,極影響戰鬥力。而且王金鈺一心想保存自己的實力,十分害怕被紅軍殲滅,是四路大軍中最弱的一支。4月7日,王金鈺的右路——由公秉藩率領的第二十八師侵占了富田。公秉藩果然極怕遭到襲擊,一到駐地便開始大修防禦工事。
此時,紅軍已經來到東固山區隱蔽集結,以圖尋找戰機,消滅敵人。此地距離南、西、北三麵的敵人都隻有二十至五十裏,紅軍就在敵人的“牛角”中隱伏下來。東固山區地勢險要,給養十分困難,糧食供應緊張,戰士們一天隻能吃兩頓飯,有時甚至要上山挖野菜充饑。就是在如此困難的情況下,紅軍戰士們一直堅持了25天,終於等來了戰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