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大怒:這分明就是魯肅找那徐庶掩蓋。怪不得兩人一同前來呢。
孫權有心不答應。可一想到曹操已經對周瑜宣戰了。此時絕對不能再與幽州為敵了。為了大局,一個魯肅也不值當的。孫權還是忍下了這口氣。表麵不動聲色,應允道:“好!就依徐先生之意!”
品性忠厚,不善懷疑他人的魯肅,並沒有發覺孫權的不滿,可魯肅得智慧卻讓魯肅覺得徐庶如此言行,很是別有用心。不過,既然孫權已經答應了。魯肅也明白這是孫權不想在此時開罪劉明,與幽州撕破臉的忍讓。
故此,魯肅也很是配合的應了一聲:“尊主公令。”
然而,魯肅此舉,卻讓完全沒有了往日默契的孫權,更是不滿。不過,孫權城府甚深,還是忍了下來。
徐庶在一旁看得明白,忍住心中的得意,拉著魯肅,告辭而出。
魯肅雖然心中對徐庶如此做法有些不滿。可為了不破壞安定團結的大局,還是忍讓了下來,並沒有繼續與徐庶分辨,責難。稍稍安排了一下,就與徐庶同往江夏。
這回,徐庶並沒有再次乘著他那巨大的鐵甲戰艦,那戰艦的用處,在給孫權他們看完了之後,也就沒有更多的意義了。而那鐵甲艦在大江之上,逆流而行,實在是太費勁了。沒得耽誤那些時間和人力,還要平白讓他人看笑話,減弱鐵甲艦的威嚇力。
故此,徐庶把鐵甲艦和眾多的護衛都留在原地,隻在當地要了一隻小船,帶著四名高手護衛,就與魯肅前往江夏。
這一路上,徐庶一改囂張作風,與魯肅談時局,談社稷,談百姓人生。其博聞廣見,讓魯肅那是佩服無已。而這種感覺,魯肅平生,也就在與諸葛亮的交談之中有過。
不過,諸葛亮的給與魯肅地那種博聞廣見,更多是諸葛亮博覽群書,學究過人所得。而徐庶給魯肅地這個感覺,卻是經曆許多事物後的人生的感悟。尤其是徐庶講述的一些幽州百姓生活,以及幽州的新鮮事物,以及幽州針對各族實行的法度。這都是讓魯肅耳目一新的。而且更是真實無比的。
說來也是,徐庶和諸葛亮都曾拜在水鏡先生門下,雖然諸葛亮的天賦有可能高過徐庶一些,但徐庶本就是才智過人之輩,在水鏡先生門下學習的時間又遠比諸葛亮長,單從師承來說,徐庶與諸葛亮卻是不分上下的。而諸葛亮另有家學淵遠,可徐庶來到幽州,接受的新鮮事物,又遠遠不是諸葛亮所企及的。二者也是各有千秋。
但是,徐庶的人生閱曆那卻是諸葛亮比不了的。
雖然諸葛亮來到江南之後,也是經常走訪名流。可一來諸葛亮在老家琅玡的時候,在諸葛亮老爹的安排下,苦讀群書,基本上沒怎麼與外界交觸。二來,諸葛亮自比管樂,在江南走訪名流,那也是走著上層路線。學術不怎麼樣的,諸葛亮也是不屑一顧的。
而徐庶則不然,少年之時,徐庶好遊俠,拜在王越門下,為了義氣,劫過法場,避禍走江湖,那絕對是經多見廣。人生的感悟,本就是諸葛亮比不了的。後來又棄武從文,拜在水鏡門下學萬人敵。與水鏡門下來自五湖四海的門人交流,那更是閱曆驚人。而其後,奉師命輔佐劉備,以及歸附劉明,更在幽州增長了見識。
如此,魯肅在於徐庶交談的過程中會覺得徐庶比諸葛亮還隱隱的勝過一籌,那也是理所當然的。畢竟一個人的才能和見識,與他的人生閱曆,那是息息相關的。諸葛亮再是天才,他沒有親眼見過幽州的那些新鮮事物,隻是聽著傳聞,依托自己所學進行理解,那也是比不過徐庶親眼所見,以新生的思維方式理解分析的。
雖然,徐庶如此表現,並沒有什麼太多的目的,隻是為了緩和與魯肅地關係,加深與魯肅地交情。很是呈現了徐庶自身真實的一麵。可這對魯肅地震撼,卻是巨大無比的。遠勝於徐庶先前的那些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