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當初,魯肅本有投靠劉明之心,隻不過是因為與諸葛亮一席話,令魯肅深信劉明的變法,乃是亂世的根苗,隻不過是因為劉明個人的實力過強,並擁有眾多良材的維持,這才沒有出現危機,並呈現一片祥和景象。而若是劉明萬一不在,必呈現軍閥割據,民族混亂等等等等禍端。那時候造成的亂世,可比如今還要恐怖,危難萬分。畢竟現在的局麵,已經逐漸呈現太平的跡象,百姓的生活也安穩了許多。隻要維持下去,就是百姓最好的歸依了。戰國七雄,不就是照樣保持了數百年的安定局麵。
當時諸葛亮的這些言詞,說的魯肅深信不疑,這才改變了魯肅投靠劉明的想法。而魯肅本人卻又一個有大誌的人。從小就不安於現狀,想要有一番作為。
故此,魯肅才會想要在至交周瑜輔佐的孫策帳下有一番作為。雖然魯肅因為奔喪,沒有在孫策在世之時大展拳腳,可還是在孫權的極力邀請下,保了孫權。
可如今,徐庶的這番無心之話,卻動搖了魯肅最初的根本,令魯肅對自己當初聽信諸葛亮之言是否正確,產生了懷疑。對於魯肅這種有誌青年來說,人生的根本理念和抱負,那才是他人生之中的最重要的。其重要程度甚至要遠遠超過他自身的性命。
這一點,就如同中華大地之上,無數的有誌誌士為了理想不惜獻出生命是一致的。
而且,由於徐庶並沒有在路上對魯肅做什麼招籠的言辭,舉止。魯肅這個正人君子,自然也就對徐庶減弱了防範之心。更由於話語投機,魯肅對徐庶也有了幾分知己的感覺。
不多日,魯肅偕同徐庶乘小船來到江夏。
原本魯肅還怕徐庶見周瑜如見孫權一般的張狂。那周瑜雖然脾氣甚好,肚量甚寬,可那卻是對朋友,而非強權。縱使周瑜顧全大局,可卻也不會屈於壓迫的。可沒想到,徐庶見周瑜,那卻與見孫權完全兩樣,對周瑜很是恭敬。就連徐庶在孫權那裏再三強調的什麼使命,查詢,那也隻是象征性的走走過場。以至於魯肅事先準備的那些打圓場的言辭,一句也沒用上。
而事先早就得到報告的周瑜,對此也是極為奇怪。等把徐庶打發走了之後。周瑜緊忙命人暗中把魯肅請到密室,向魯肅詢問道:“子敬,今日徐庶舉止,何與傳言不符?”
魯肅搖頭道:“此事怪哉。我也不知。”
周瑜連忙說道:“你且把近日之事,與我細說之,容我思之。”
魯肅知道周瑜想問題比自己強,連忙把近日發生的事,全都向周瑜說了。就連徐庶派人給他送了一封有塗改的信,以及孫權過府索看等等,連同徐庶在乘船之事給他講的那些新鮮事,全都一字不差的給周瑜說了。
周瑜聽候,沉思良久,這才說道:“子敬,若不是徐庶帶你來此,恐你命休矣!”
“公瑾此言何解?”魯肅還是有些不明白的問道。
“吳侯既過府索要信件察看,必是有人進言。”周瑜給魯肅分析道。
“這我也知之。此必是布鳩進的讒言。”魯肅認同道。不過,魯肅隨即又說道:“可主公觀信之後,見我坦誠,並無絲毫疑心與我。隻要主公心我,我又有何危?”
“咳!子敬,你過於實誠了。”周瑜對自己的這個平生好友,真的有些哭笑不得。不過,周瑜還是盡力給魯肅分析道:“那吳侯既然聽從小人之言,過府索信,那就已是對你心有疑慮。否則,吳侯必不作此舉。昔日,諸葛亮收服巴蜀,進讒言者,何其多也!吳侯終能力排眾意,不為他人之言所惑,可見吳侯之明智。決非他人所能輕易惑之。故此,吳侯疑心若生,也不是輕易就能消除的。何況,吳侯觀看了那封言語模糊的塗改信件,有焉何可輕信與你?倒是,你先前坦誠,吳侯意欲離去,那才是吳侯信任與你,不願損傷與你之情。可惜,卻被那步鳩小人給破壞了。而後來,吳侯見信之後,向你詢問,那已是吳侯對你最後的信任了。可你卻實話實說,如此離奇之事,何人可信?就算沒有步鳩在一旁的挑撥,吳侯也是不會輕信的。若是那時吳侯還直言責問與你,那還是沒把你當外人,想要你給個交待。可他既然怒斥步鳩,卻不問你這個當事者,那分明已是對你起了戒心。隻是畏於幽州的威勢,不敢把此事挑明了而已。而暫時沒有殺你,那也是顧慮你我的交情。若不是徐庶把你帶來此地,你早晚必大禍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