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如浮雲,利如糞土。這就是一句謊話。諸葛先生若真的是名如浮雲,又豈會在意他人對先生的誣陷。汙名對於先生又有何損?而且,據聞先生操持江南財政,分毫皆都自理,這又豈是視利祿如糞土?”劉明很是隨意的說道。
可當時就給諸葛亮來個大窩脖。名如浮雲,利如糞土,那是剛才諸葛亮自己說,可如今諸葛亮與劉明爭持的,不正是諸葛亮名譽的問題麼。若是諸葛亮真的不在意。那還爭持個什麼勁?
不過,這還難不到諸葛亮,更不可能讓諸葛亮佩服,那不過是一些小手段罷了。諸葛亮也很是輕鬆的說道:“山人雖名如浮雲。可義之所在。卻也當仁不讓。這名利是非曲直,雖自有公道在其中,可卻也最易惑人耳目。若是汙名僅染山人一身,山人自不會理會。可爾乃一方之主。一言一行,仿效者眾。若是不說個明白,引得世人效仿,遺禍的,還是我大漢百姓。山人豈可不爭?至於那江南理財,那乃是山人為百姓持家,一厘一豪,那都是百姓的血汗,山人又豈可鬆懈?若是如此的浮雲、糞土,山人說不得,還是要爭上一爭的。”
諸葛亮給劉明小小的留下一個尾巴,有心引劉明繼續圍繞給百姓理財的話題爭論,好圈套劉明不愛惜百姓,偽善的真麵目。
可諸葛亮萬萬沒想到,劉明對於抓住的話把,那真是說放棄就放棄,一點不帶可惜的。諸葛亮剛一說完,劉明就毫不猶豫的說道:“諸葛先生如此說,卻也解得過。那名如浮雲,利如糞土,不過是一個明誌的比喻,卻也當不得真的。不過,朕卻也不是隻以先生之言而來斷先生謊言惑眾的。隻是,在朕說之前,朕卻要先確問先生一下,先生之前可來過幽州否?”
劉明此一問,當即又把諸葛亮問得一愣:這劉明什麼意思?因何問我來過幽州麼?他又想如何圈套與我?
諸葛亮經過劉明剛才拿諸葛亮自身前後話語為矛盾,此時諸葛亮已經不敢小瞧劉明了。開始謹言慎行了。
諸葛亮沉思一下,這才決定實話實說,以免劉明有什麼證據,落實了自己謊言的品行。
故此,諸葛亮如實說道:“山人在此之前,並無來過幽州。”
劉明聞言一拍桌案道:“著啊!所謂:耳聞是虛,眼見為實。先生既然沒有來過幽州,又如何知我幽州政策如何?又如何知我劉明如何?更如知道我劉明百年之後,幽州如何?難道你也是聽人所言,人雲皆雲?”
諸葛亮當即啞口無言。套用一句現代詞:沒有事實調查,有何來的發言權?這諸葛亮連幽州都沒來過,又憑什麼說幽州不好?尤其是劉明事先確認過了。而且,劉明也拿人雲皆雲堵在諸葛亮前麵了。諸葛亮還能說什麼?這一下扣實了。就算不是諸葛亮謊言惑眾,那也最少也是一個妄言無度的輕浮之人。
而就在諸葛亮一時無語的時候,劉明並沒有放過諸葛亮,而是從容的說道:“雖然先生一時不察,聽信了人言。對我幽州有所偏見。與我更有所偏見。並以次身體力行。可這也隻能說是先生受人所惑。卻也算不得先生說謊。”
諸葛亮聞言又是一愣:這劉明怎麼在為我開脫?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這劉明又打得什麼鬼主意?
隻不過,諸葛亮如今就剩下形象了,卻也不能強自否認劉明的話,那樣的話,那不就成了搶著承認妄言了麼。那諸葛亮還有什麼形象?一個妄言的輕浮之人,又如何能讓人取信?若是如此,諸葛亮就真正的一敗塗地了。不僅在大略上,在戰術上敗了。就連言論和人品上也敗了。諸葛亮那就算是死,那也是死的不甘心啊。
可諸葛亮卻又不甘心就這麼任由劉明這樣說下去。那樣的話,那與默認沒什麼區別,間接就承認了劉明說的對。而君子知錯而不改,是為惡!如此,諸葛亮就更難以回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