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為成功而奮鬥的路上,有的人一遇到壓力就垂頭喪氣、知難而退,一副窮途末路的樣子讓人同情也讓人厭。他們不知道眼前的困境僅僅是成功路上的一次小小挑戰;他們更不知道,人的潛力是無限的,有壓力不是壞事,因為壓力常常與希望同在。
大文豪巴爾紮克為了償還債務,一生勤奮寫作,完成了一部又一部文學名著,他說:“我下午6時睡覺,半夜起床,然後接連工作16個小時。我隻有1小時有空,就是5點到6點的吃飯時間。”正是在債務的壓力下,他爆發了旺盛的創作熱情。因此,壓力並不可怕,它是助人們走向成功的動力。
德國著名哲學家叔本華曾經說過:“一些壓力是必需的,就像船,必須要有些東西去壓它,才能航行。”
一名劍客去拜訪一位武林泰鬥,請教他是如何練就非凡武藝的。武林泰鬥拿出一把隻有一尺長的劍,說:“多虧了它,才讓我有了今天的成就。”
劍客大為不解,問:“別人的劍都是三尺三寸長的,你的劍為什麼隻有一尺長呢?兵器譜上說‘劍短一分,險增三分’。拿著這麼短的劍無疑是處於一種劣勢,你怎麼還說這好呢?”
武林泰鬥說:“就因為在兵器上我處於劣勢,所以我才會時時刻刻想到,如果與別人對陣,我會是多麼的危險,所以我隻有勤練劍招,以劍招之長補兵器之短,這樣一來,我的劍術不斷進步,劣勢就轉化為優勢了。”
的確,優勢和劣勢有時候並不是絕對的。把自己放在劣勢,就是給自己壓力,為自己注入進取的動力。敢於把自己放在劣勢的人,最終就有可能把劣勢轉化成為優勢,從而取得勝利。
一位動物學家對生活在非洲大草原一條河兩岸的羚羊群進行過研究,他發現東岸羚羊群的繁殖能力比西岸的強,奔跑速度也不一樣,每分鍾要比西岸的快13米。
這些差別,曾令這位動物學家百思不得其解。因為這些羚羊的生存環境和屬類都是相同的,飼料來源也一樣,全以一種叫鶯蘿的牧草為主。
有一年,他在動物保護協會的協助下,在東西兩岸各捉了10隻羚羊,把它們送往對岸。結果,運到西岸的10隻羚羊一年後繁殖到了14隻,運到東岸的10隻羚羊隻剩下了3隻,其餘7隻全被狼吃了。
這位動物學家終於明白了,東岸的羚羊之所以強健,是因為在它們附近生活著一個狼群,它們時刻都有壓力,所以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西岸的羚羊之所以弱小,正是因為缺少這麼一群天敵,所以它們常常放鬆警惕。
有這樣一則諺語:“如果你想翻牆,請先把帽子扔過去。”因為你的帽子在那邊,你已經別無選擇,要想方設法地翻過去。有時,正是因為有了壓力,人才會盡力發揮自己的能力。
人常說:“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事實的確如此,有許多人總是把成堆的工作放在那裏,直到最後期限到來時,才忙不迭地去做工作。雖然他也感到緊張,感到被動,但卻比時間充裕的時候更有效率。以致有的人隻能在有嚴格的時間期限才能做完工作,而在時間充裕的時候,卻很難進入工作狀態。
有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就是,如果在這一天裏,你有很多工作必須完成,那麼在一天之中,你都會緊張地工作直至完成。你本以為按平常的工作速度,自己就算是加班加點也未必能夠完成的,可在下班之前,你居然就把工作做完了。而另一個例子則正好相反,如果你在這一天裏隻有一兩件極易完成的工作要做,可能還花不到你兩個鍾頭的時間,那麼當你做這些工作時你會做得很慢,你甚至會花一整天的時間來做這一兩件事。
可見,在工作中,隻要自己給自己設定一個時間的限期,給自己一定的壓力,就能夠迫使自己更快地完成工作。
在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形形色色的壓力。實踐證明,有的時候,壓力往往會成為成功的動力。在某種壓力的驅使下,人們往往會超越自己的生理和心理極限,創造出生命的奇跡。由此可見,成功不僅僅需要智慧,有時還需要來自外界的壓力。很多時候,成功是逼出來的。
生活在如今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我們要想成就一番事業,不妨給自己適當增加一些壓力,挑戰一下自己的能力。這樣我們就能在壓力的逼迫下,最大限度地發揮出自己的潛能,最終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