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放棄,是一種人生哲學;敢於放棄,是一種生存魄力,更是一種良好心態。正所謂“有所棄,才有所為;有所為,才有所不為”。
人活著,會有許多責任,許多欲望,這些東西沒有不行,沒有會使人生變得輕飄,無意義;多了也不行,這些東西多了,背在背上很沉重,弄得不好會把自己壓垮,所以,每個人都要學會放棄。
今天的放棄,是為明天的得到。幹大事業者不會計較一時的得失,他們都知道放棄,如何放棄,放棄什麼。
許多人都看過《開心辭典》這個節目。一次,一位答題者很幸運,已經闖到了第9道題。3個求助方法已經用完,而這道題他毫無把握。他懷孕的妻子就在台下,關切地看著他。主持人王小丫問:“繼續嗎?”“不。”思索片刻,他眉頭展開,很肯定地說:“我放棄。”觀眾一愣,因為在全國電視觀眾麵前,很少有人放棄。許多人也覺得這個男人太沒勇氣了。王小丫又問:“真的放棄嗎?”一連問了3次。他一絲猶豫都沒有,點頭:“真的放棄。”“不後悔?”小丫問。他笑:“不後悔,我設定的家庭夢想都以實現,應該得到的已經得到。”就這樣,他隻答了9道題,沒有衝向完美的12道題。男主持人問他:“如果你的孩子長大後問你,爸爸,那天在《開心辭典》你為什麼放棄?”他說:“我會告訴孩子,人生並不一定非要走到最高點。”主持人又問:“如果你的孩子說,那我以後考80分就滿足了行不行?”他笑著回答:“如果他已經付出最大的努力,如果80分他也滿意,我讚同。不是每個人都要拿第一。人生懂得放棄,才會得到更多。”全場響起熱烈的掌聲。
一個人倘若將一生的所得都背負在身,那麼縱使有一副鋼筋鐵骨,也會被壓倒在地。昨天的輝煌不能代表今天,更不能代表明天,過去的成就隻能讓它過去,隻能毫不痛惜地放棄。
什麼時候學會放棄,什麼時候便開始了成熟。
我們每個人都要學會放棄。放棄失戀帶來的痛楚,放棄屈辱留下的仇恨,放棄心中所有難言的負荷,放棄浪費精力的爭吵,放棄沒完沒了的解釋,放棄對權力的角逐,放棄對金錢的貪欲,放棄對虛名的爭奪……凡是次要的、枝節的、多餘的,該放棄的都應放棄。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收到一封邀請他出任以色列總統的信函,但愛因斯坦卻拒絕這一邀請,放棄這個職位。他說:“我的整個一生都在同客觀世界打交道,因而缺乏天生的才智,又缺乏經驗處理行政事務和公正地對待他人,所以我不適合這個職位。”愛因斯坦放棄了這個令許多人羨慕的職位,專注於客觀世界,最大限度地實現了其人生價值,成為科學巨匠。
生命之舟載不動許多欲望,要想抵達理想的彼岸,隻有輕載,果斷地放棄那些可以放下的東西。愛因斯坦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真理:該放棄時就放棄。
有個登山隊員經過多年的籌備,準備一個人獨自挑戰一個高峰。在不斷攀登的過程中,他忘了白天黑夜。忽然間,周圍的一切都看不見了,四周都是黑漆漆的一片。即便如此,這位登山者仍然繼續不斷地向上攀爬著。可是,就在離山頂隻剩下幾尺的地方,他滑倒了,他不斷地向下墜……當他一心一意地想著此刻死亡是在如何快速地接近他時,突然間,他感到係在腰間的繩子重重地拉住了他。他整個人被吊在半空中,而那根繩子是唯一拉住他的東西。在這種上不著天下不著地、求助無門的情況下,他一點兒辦法也沒有。一陣短暫的思考後,登山者決定繼續抓住那根救命的繩子。
第二天,搜救隊員發現了一個凍得僵硬的登山者。他的屍體掛在一根繩子上,他的手也緊緊地抓著那根繩子……而他所在的位置距離地麵僅僅隻有1米。如果他當時能夠勇敢地放棄那根繩子,他就會獲得生還的機會。
生活在五彩繽紛、充滿誘惑的世界上,每一個心智正常的人,都會有理想、憧憬和追求,否則,他便會胸無大誌,自甘平庸,無所建樹。人生是複雜的,有時又很簡單,甚至簡單到隻有取得和放棄。應該取得的完全可以理直氣壯,不該取得的則當毅然放棄。取得往往容易心地坦然,而放棄需要巨大勇氣。若想駕馭好生命之舟,就要學會放棄。
人生苦短,生命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選擇與放棄的過程。一個人如果要想有所成就,那就必須有勇氣放棄,放棄所有我們並不真正需要的東西,而去抓住自己真正感興趣的,願意用一生精力去研究的東西。隻有這樣,生命才可能求得它的最大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