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善於取舍,才能開創生命的高峰(1 / 1)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奮鬥的目的幾乎都是為了獲取。仿佛人獲取的越多,才越成功。可是許多人卻忽略了一件事:獲取也是有規律可循的,這個規律就是大家常說的“舍得”。所謂“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許多人之所以不能得,就在於不舍。

舍,首先是一種人生的智慧。隻有確實認識並領悟了“陰陽互化”的宇宙規律,才可能真正做到舍。舍,還是一種勇氣。把自己千辛萬苦獲得的東西舍出去,沒有一點兒勇氣幾乎是不可能做的。

舍,修煉的是人的心性,提升的是人的境界。我們要敢於舍的不僅僅是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資源,還有看不見、摸不著的精神資源。比如,我們的思維慣性,我們既有的知識結構等。舍前者難,舍後者更是難上加難,但是,不舍,卻總是不能得。

譬如,世界最大的芯片製造商英特爾公司,如果不懂得舍,早已無法存活到今天。

20世紀70年代,英特爾公司逐步確立了自己的巨人地位,但是在遙遠的東方,一股新生的勢力正在成長。1976年3月,日本最大的5家電氣公司的科研力量聯合起來,組建起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研究所,不到4年,就取得了巨大成就,使英特爾的行業巨人地位受到了嚴重挑戰。

20世紀80年代中期,隨著日本公司製造技術的改進和美元彙率的走強,日本的存儲芯片大量湧入美國市場,迅速吞噬存儲器的市場份額。到1985年,形勢完全逆轉,英特爾公司連續虧損。

公司創始人戈登·摩爾和總裁安德魯·葛洛夫認識到:繼續下去,將把公司的全部資產投入到一場沒有希望的消耗戰中,因而決定從存儲器業務泥潭中撤退。當然,這不論從業務的角度還是從感情的角度,都是一項困難的決策。在所有人的心目中,英特爾就等於存儲器,如果沒有了存儲器業務,英特爾就算不上是一家公司。

但葛洛夫說做就做,他力排眾議,頂住層層壓力,堅決砍掉了存儲器生產,而把微處理器作為新的生產重點。他從為日本尼康公司生產芯片的訂單中發現了新目標,開始領導英特爾進入微處理器領域,並從此自稱為“微型計算機公司”。

1992年,在微處理器方麵的巨大成功使英特爾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半導體公司,甚至超過當年曾在存儲器業務上打敗它的日本公司。

回首往事,葛洛夫無限感慨:“穿越戰略轉折點為我們設下的死亡之穀,是一個企業組織必須經曆的成長磨難。”

正是“走為上”這種放棄的智慧,使公司舍棄原來的存儲器業務,避免了沒有經濟回報的尷尬境地,英特爾才把握了未來計算機生產的核心,成就了微處理器的新領軍者。

人要勇於放棄一些東西,才能夠輕鬆地去爭取一些東西,假如什麼都不肯放棄,那也沒有時間和精力去追求新的獲得。舍得,舍得,是先舍而後得,而不是先得而後舍。

著名音樂家譚盾剛到美國時,必須到街頭拉小提琴賣藝來賺錢。他和一位認識的黑人琴手,一起爭到一個最能賺錢的好地盤——一家商業銀行的門口,那裏的人流好!過了好一段時日,譚盾賺到了不少賣藝錢之後,就和黑人琴手道別,因為他想進入大學進修,在音樂學府裏拜師學藝。

在大學裏,雖然譚盾不像以前在街頭拉琴一樣賺很多錢,但他的眼光超越金錢,轉而投向那更遠大的目標和未來。

10年後,已經是一位國際知名音樂家的譚盾有一次路過那家商業銀行,發現昔日老友——黑人琴手,仍在那“最賺錢的地盤”拉琴,而他的表情一如往昔,臉上露著得意、滿足與陶醉。當黑人琴手看見譚盾突然出現時,很高興地停下拉琴的手,熱情地說道:“兄弟啊,好久沒見啦,你現在在哪裏拉琴啊?”譚盾回答了一個很有名的音樂廳名字,但黑人琴手反問道:“那家音樂廳的門前也是個好地盤,也很好賺錢嗎?”

“還好啦,生意還不錯啦!”譚盾沒有明說,隻淡淡地說著。

那黑人琴手哪裏知道,10年後的譚盾,經常應邀在著名的音樂廳中登台獻藝,而不是隻在門口拉琴賣藝了。

有些時候,人,必須懂得及時抽身,離開那些看似最賺錢卻不能再進步的地方;人,必須鼓起勇氣,善於取舍,才能開創出生命的另一個高峰。

人要學會“舍得”,不能企盼“全得”。擁有的時候,我們也許正在失去,而放棄的時候,我們或許重新獲得。明白的人懂得放棄,真情的人懂得犧牲,幸福的人懂得超越!安於一份放棄,固守一份超脫,這就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