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明智的放棄勝於盲目的執著(1 / 1)

一個人如果聽慣了這些詞彙:百折不撓,堅定不移,前赴後繼,永不言悔……那麼,他還應該學會人生的另外一課,那就是“放棄”。

學會放棄應該是最基本的生活常識。該放棄的時候,就要放棄,該撒手時就要撒手。

學會放棄,就是在陷進泥塘裏的時候,知道及時爬起來,遠遠地離開那個泥塘。有人說,這個誰不會呀!其實不會的人有很多。那個泥塘,也許是個不適合自己的公司,也許是一堆被套牢的股票,也許是個“三角”或“多角”戀愛,也許是個難以實現的夢幻……

生活中不同的人,在這樣的泥塘裏是怎樣想的?有的人會想,讓人家看見我爬出來一身汙泥多難為情呀;有的人會想,也許這個泥塘是個寶坑呢;有的人會想,泥塘就泥塘,我認了,隻要我不說,沒人知道!還有的人會想,就是泥塘也沒關係,我是一朵荷花,亭亭玉立,可以出汙泥而不染……

有一位高中生,學習成績一直名列班級前茅,在臨近高考前,他鎖定了自己的目標:非清華、北大不讀。高考完,當成績公布後,他才得知自己與目標還相差甚遠,勉強可以被一般院校錄取,但是他還是決定要複讀一年,目標依然是清華、北大。與第一次高考相比,第二次他產生了更大的心理壓力,考場發揮失常,結果又一次名落孫山。

這時他的心態完全失常:“既然考到這個份上,我隻有考到底。”家長與許多朋友都勸他:“隨著年齡、心理及高考的不斷變化,你的優勢會越來越少。還是暫時選擇一所學校就讀,再說以後還有繼續深造的機會。”但是,他還是決定要繼續複讀,一年,又一年,依然沒有成功。

看著曾經的同窗好友都大學畢業,有的參加工作,有的繼續深造,他的精神與意誌完全崩潰了,甚至根本沒有勇氣再麵對任何考試。

其實,這位年輕人的經曆也是現實中許多人在工作、生活中真實的縮影。做人要執著,同時也要正確評估自己,俗話說:“事不過三”。如果你總是不自量力,抱著一種賭博似的心理去與失敗抗爭,一次,兩次,如果你還認不清自己,認不清失敗的原因,那麼接下來的行動隻能是不折不扣的愚蠢了。

我們要學會在失敗中盡最大可能去追求成功,但是不要簡單地把一次次失敗當成豐富人生閱曆,增加成功資本的機會。因為失敗的教訓是增加了,但是留給你打拚的時間、精力也會越來越少。

因此,“一條道走到黑”可能是許多人失敗的根源。他們相信執著,但是不能夠理解執著;他們相信失敗的力量,卻不能理解失敗的意義。這樣的人應該學會什麼時候該追求,什麼時候該放棄。

曆史上的永動機,就使很多人投入了畢生的精力,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牛頓早年就是永動機的追隨者,在進行了大量的實驗之後,他很失望,他很明智地退出了對永動機的研究,把自己的精力和時間全部投入到了力學之中。最終,許多永動機的研究者默默而終,而牛頓卻因放棄了無謂的研究,才得以在力學中脫穎而出。

每個人都渴望獲得,不願失去,用心於選擇,而忽略了放棄。有時候執著是一種負重和傷害,默默地付出,苦苦地等待,到頭來卻是鏡中花、水中月,過分的固執。不懂放棄就是愚蠢,因為它會讓你背負沉重壓力,長期被痛苦困擾,還會失去更多更好的機會。

古人雲:“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放棄是量力而行的睿智和遠見,放棄是顧全大局的果斷和膽識。

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說過:“當鳥翼係上了黃金時,就飛不遠了。”放棄是生活中時時麵對的清醒選擇,學會放棄才能卸下人生的種種包袱,輕裝上陣,安然地等待生活的轉機,渡過風風雨雨;懂得放棄,才擁有一份成熟,才會活得更加充實、坦然和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