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放棄一些不重要的事,專心做好最重要的事(1 / 1)

孩提時代,我們是按照快樂原則生活的。對於我們的願望,父母總是盡量滿足。當我們哭時,會馬上得到食物和水;當我們害怕時,會得到安慰與保護;當我們生病時,會得到照料和治療。父母關心我們是否感到舒適,隻要我們大哭,他們會馬上過來安慰我們,並按我們的意誌行事。在小時候,我們並不懂得自我克製的必要。幼小的心靈隻想馬上滿足自己的需要,並不懂得推遲滿足或克製這種欲望。長大以後才明白,在人生的各個階段,我們需要對許多事物進行權衡比較,做出取舍。

比如,一個人希望發展創造性的組織才能,或者去當一個出色的演員,或者是做一個有影響力的政治家。很顯然,他不可能同時都做到這些。在生活中幾種期望可能是並不相容的,因而我們必須在幾者之間做出選擇。

在人生的早期,我們並不懂得這一點。在一個年輕人看來,他想象中的職業都可以在將來試一試。如果要他進行選擇,就會感到猶豫不決。一個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放棄自己想嚐試的大部分職業,專心致誌地去實現一個目標。因為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

在古代,老子提倡“無為”,很多人不理解什麼是無為,誤以為無為就是不作為。其實,無為就是“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的意思。

每個人每天都在進行選擇,因為大家的時間是有限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不可能任何事情都去做,漫無目的的人生隻會一事無成。

具體到一件事情,也要把握分寸,選擇更有效的方式促成事情的完成。不分主次的行事方式往往被稱之為“眉毛胡子一把抓”,嚴重時甚至會產生南轅北轍的結果。

人是理性的動物,既要考慮眼前的利益,也要顧及長遠的理想。有時,為了長遠的目標,甚至要主動放棄一些既得利益或唾手可得的利益,這時就需要我們有所為有所不為了。隻有這樣做才能對安排工作,處理人際關係,以及培養生活習慣起到指導意義。

當鬆下公司毅然放棄已經投資15億日元,研究長達5年之久的大型計算機項目時,日本上下極為震驚,因為鬆下的兩台樣機十分先進,不久就可以進行市場推廣和大規模的工業化生產。鬆下公司為什麼要放棄這麼大的一個投資項目呢?原因是美國大通銀行的副總裁到鬆下公司訪問時,在不知不覺中談到了電子計算機。當副總裁聽說日本有7家公司生產電子計算機時,他說:“在我們銀行貸款的客戶當中,電子計算機製造廠幾乎都經營得很不順利。電子計算機部門幾乎都發生赤字,如果不是別的部門賺錢,公司早就垮了。在美國,除了IBM公司以外,所有公司對計算機項目都在減縮之中。現在日本有好幾家公司在生產電子計算機,如果鬆下搞不好,可能會有很大的損失。”

等副總裁走了以後,鬆下公司進行了認真思考:接下來的電子計算機科研、生產以及市場推廣還需要投入近300億日元,如果放棄現在的15億日元,就可以避免300億日元的損失。於是,鬆下公司決定從大型電子計算機項目上撤退。這個決定使鬆下公司更加專注於對電器和通訊事業的發展,也為它今後成為世界電器王國奠定了基礎。

也正是鬆下公司的“有所不為”才使其有所為,如果當初沒有這個決定的話,就沒有鬆下今天的成功

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如果想事事有所為,就會落得樣樣通樣樣鬆,貪多嚼不爛的下場。隻有先放棄一些不重要的事,專心地做好最重要的事,並把它不斷地做強、做強、再做強,然後再逐漸做大。

我們都是普通的凡人,生存在社會中,不可能“一直舍去,舍至無可之處”,但是,我們可以學會選擇“有所為,有所不為”,如果能夠做到這些,就離成功不遠了。

一個人,隻有認清自己的能力,才能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到真正的事業上。超出自己能力的壯誌、抱負,給人帶來的隻能是力不從心的重負和壯誌未酬的遺憾。學會放棄,就是要有“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的膽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