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成鱔養殖五、成鱔養殖(1 / 3)

(一)鱔種來源

成鱔養殖的鱔種來源有:野外捕捉、市場購買和人工繁育的鱔種等。由於人工繁育鱔種尚無生產性突破,目前成鱔養殖的鱔種主要是來源於野外捕捉的或市場采購,或是野外捕捉、市場購買和人工繁育三者結合起來解決。

根據經驗,最適合專業戶養殖的黃鱔為深黃色大斑鱔和淺黃細斑鱔。它們生長快,增肉倍數為5~6倍,其他體色的黃鱔增肉倍數隻有1~3倍。

鱔種要體壯無傷,體表光滑,遊動活潑,規格整齊。選擇健康鱔種的方法有:

(1)感官選擇:憑感覺和經驗進行選擇。鱔種健康活躍,用手捉起,黃鱔能抬頭,而且掙紮有力。健康黃鱔一般在池裏活動自如,如果水淺,黃鱔往往群集向池的四角鑽頂。

(2)流水選擇:黃鱔有頂水(逆水)的習性,用力使鱔池的水旋流,相反方向遊走(頂水)的黃鱔是健康的。

(3)鑽草或鑽洞選擇:黃鱔有鑽洞穴居的習性,將黃鱔放入有水草或有泥土的水池裏,凡積極鑽草或鑽泥的黃鱔一般為健康黃鱔,不鑽草、鑽泥或鑽草、鑽泥行動遲緩、無力者為劣質黃鱔。

(4)藥物浸泡選擇:把鱔種放在3%~5%食鹽水中浸泡4~5分鍾,活動正常為健康鱔種。一般有病的鱔種在鹽水中會劇烈蹦跳,體質弱的個體軟弱無力,甚至出現昏迷現象。

通過上述方法選擇的鱔種,可以大大提高養鱔的成活率和產量。

(二)成鱔養殖方式

商品鱔的飼養有多種形式,總體而言有池塘(水泥池)飼養和網箱飼養及稻田養殖三大類。其中池塘飼養又分三種類型,即有土養殖、無土養殖和混合養殖。

1.魚池靜水有土養殖法

這是目前一種較為普遍的黃鱔養殖方法。鱔池建設與設備參考本書:鱔池建造部分。養殖的主要技術要點:

(1)合理密度,冬前放養:鱔種投放的時間以鱔種越冬前(水溫10℃~15℃)投放為佳。冬季水溫比較低(10℃左右),黃鱔活動少,易操作,不易受傷,另外越冬前放養,鱔種可以早適應飼養池的環境,越冬後,翌年開春鱔種就可以攝食生長。早放養,早適應,早生長,對鱔種的飼養十分有利。如果要在春季結合用籠誘捕或人工捕捉稻田、水溝中的鱔種或由市購鱔種進行放養,在時間上,要盡量提前一些。時間太晚,溫度高,鱔種傷多、病多、成活率低,生長速度緩慢。放養的密度視鱔種的規格而定,一般尾重20~30克的鱔種,每平方米放養1.5~2千克,或10~15厘米的鱔種放50~60尾。如果水質好,飼料充足,放養的密度可以提高到每平方米2.5千克左右,可放120尾左右。這樣的密度,養到年底,成活率一般為85%左右,個體重可達100~150克。

在允許的範圍內,放養的鱔種一般來說規格越大,生長的速度越快,增肉倍數也越多。在2齡以內,為鱔種最佳放養年齡。因為黃鱔第一次性成熟在2~3齡,在性成熟前的黃鱔生長速度比已性成熟的要快。所以選擇鱔種時,要考慮它的年齡。

鱔種放養時,用3%~4%食鹽水浸泡5~10分鍾消毒,防止細菌、水黴、寄生蟲病。

(2)規格整齊,一次放足:放養的鱔種規格要基本一致,因為黃鱔有弱肉強食、種內殘食的習性。如果把規格不同的鱔種放在同一池內飼養,一旦遇到餌料不足時,大黃鱔就會殘食小黃鱔,造成鱔種飼養成活率下降,浪費水體,影響產量。而且鱔種應該按計劃一次放足,切忌無序放養,避免從時間、空間上造成鱔種放養規格的不一致,給鱔種飼養帶來不必要的損失。

(3)馴飼到位,飼料穩定:通過對鱔種的馴飼,要解決三個問題:一是做好馴飼工作。黃鱔對飼料有極強的依賴性(偏食性),黃鱔對餌料的選擇性很強,一經習慣攝食某種飼料,就很難改變它去吃另外一種飼料。因此,飼養開始就必須選擇飼料來源廣、營養好、價格低、有保障的飼料進行馴飼。要求在短時間內做好馴飼工作。二是調整攝食時間。黃鱔的習性是春出冬眠,晝伏夜出,一般在晚上出洞覓食。應通過馴飼,逐步調整投餌時間,使其改變為白天攝食。三是改變吃天然餌料的習性。黃鱔是肉食性魚類,喜食鮮活餌料,要通過馴食使其攝食人工投喂的餌料,如配合飼料、動物屍體等。

馴飼方法:剛進池的鱔種(或鱔苗),頭3~4天不投食,讓其饑餓,然後將池水排幹,換注新水。用黃鱔喜食的蚯蚓(水蚯蚓、螺肉、蚌肉等)作為引誘餌料,將引誘餌料放在食台上,並適當進水,用微流水刺激誘食。引誘餌料的投放量為鱔種(苗)總重的1%~2%。如果全部吃完,第二天可適當增加投放量,當天未吃完,第二天就不加量。待攝食正常後,可在引誘餌料中摻入1/5的動物內髒、魚粉、米糠、麥麩等。一般馴飼5~6天就可成功,然後轉入正常飼養。

在投喂時間上,每次傍晚投喂的時間逐漸向後推移,最後可將投飼時間完全調整到白天上午和下午投喂。選定投喂的飼料在馴飼期不能隨意改變,並且是以後長期投喂的主要飼料,如果要改用其他飼料,則必須再逐漸減少已馴飼的飼料量,逐漸增加要改變的飼料量,直到全部改變過來才行。因此,對飼養黃鱔的飼料品種,一定要保持相對穩定,以免影響黃鱔的正常攝食。

養鱔投餌不能忽多忽少,或時有時無,要堅持四定(定時、定質、定量、定位)投餌。水溫18℃以下,每天投喂一次;21℃~28℃,每天上、下午各投喂一次。日投飼量一般按鮮餌為鱔體重的3%~10%,配合飼料為3%~5%。鮮料在1~2小時、配合飼料在0.5~1小時吃完為度。飼養黃鱔的配合飼料可以用鰻魚配合飼料改配。

(4)管理鱔池,水質為先:每天早晚要巡池,檢查鱔池的防逃設施是否完好,發現破損,及時修複好;檢查鱔池水位是否正常,水位要保持15~20厘米深;食台上的飼料是否吃完,及時撈除殘剩的飼料,以免汙染池水。鱔池每周用生石灰水潑灑消毒一次,檢查池內的水生植物生長情況,如果覆蓋麵積太大,則要調整,生長不好,則要補種,以利調節水質。高溫季節,池上要搭建遮陰棚,以利調節水溫。

鱔池管理的內容很多,但最主要的是首先把鱔池的水管好。要定期加注新水,池水要保持爽潔,溶氧充足。為防止水質惡化,一般每隔3天換一次新水,每次換去池水的1/3左右;盛夏每天換水一次,條件允許,用微流水最好。若晚上不見黃鱔頭露出水麵,是水質惡化的征兆,應立即加注新水;天氣陰晴變化或悶熱時,如有黃鱔到水麵探頭“吐氣”,散亂或群集竄遊,表示池水缺氧浮頭,應立即加注新水搶救。

(5)一養到底,年終起捕:商品鱔飼養,鱔種一旦按計劃投放後,在整個飼養期間,一般中途不進行捕撈。因為放養的鱔種規格比較整齊,在飼養條件比較好的情況下,鱔種的生長速度差別不會太大,個體大小差異會有,但不是很大,加之專業性養殖,飼料供應比較充足,不會出現缺餌,而引起大黃鱔吃小黃鱔的現象。中途捕撈,對黃鱔種的幹擾比較大,影響生長,同時中途捕去的黃鱔種,正處在生長盛期,鱔種的生長潛能得不到充分發揮,影響整個商品鱔的養殖產量,所以飼養商品鱔在冬前或年初鱔種一次放足,養到年終捕撈比較好。

2.魚池流水無土養殖法

流水無土養殖法,雖建池投資比較大,但鱔種生長快,產量高,容易捕撈,經濟效益比較好,是一種比較有前途的商品鱔的飼養方法。

(1)鱔池建造:參考本書:鱔池建造部分。

(2)鱔種放養:放養前塞住底層排水管,灌注新水5厘米深左右,爾後保持池內有微流水流入。對鱔種要求同靜水有土養殖法。鱔種放養前將3%~4%食鹽水倒入桶內,放入鱔種,保證鱔種全部浸泡在藥液中,浸泡15分鍾左右,然後放入池中。每平方米放4~5千克。

(3)投飼:同靜水有土養殖法一樣,對鱔種要進行嚴格的馴飼。餌料投放在食台上,投餌時,適當加大流水量,刺激全池鱔種上台攝食。每次的投喂量視鱔種攝食情況,隨時調整。餌料的種類和要求同靜水有土養殖法。

(4)管理:基本同靜水有土養殖法。這種飼養方法,由於水質清新,隻要餌料充足,鱔種不逃跑,保證水流,防住敵害就可以了。與靜水有土養殖法不同的是,如果池中出現黃鱔大小相差較大時,要及時將大、小黃鱔分開飼養。一個飼養周期結束,一般可長到6~10條重1千克的規格,成活率達90%左右。

3.魚池流水混合型養殖法

魚池建設,見本書:鱔池建造部分。這種養殖方法應選擇有常流水的地方建池。

鱔苗放養前,魚池注水使池內水溝中的水保持5~10厘米深,在畦麵鋪放4~5厘米厚的腐熟的禽畜糞等有機肥料,然後按每平方米投放2.5~3千克良種蚯蚓,過3~4天用鋤頭除掉表層蚯蚓的糞渣,再鋪一層新的有機肥料,如此多次重複。經半月左右,蚯蚓已大量繁殖,即可向池內投放鱔種。放養密度為每平方米3~4千克,相當於25克左右一尾的鱔種120~150尾。鱔種規格小,尾數可以多放,規格大的,數量可以少放一些。夏天在池上、畦上架棚,在池邊、畦旁種植絲瓜,絲瓜棚可以為池畦遮陰,保持畦上蚯蚓繁殖場地的濕潤,也為池裏的鱔種提供了很好的生態環境。不定期給畦上蚯蚓更換新的營養物質,使蚯蚓不斷地繁殖,為黃鱔種提供充足的活餌料。飼養期間一般不再向魚池投喂其他餌料,保持魚池長期有流水,水質控製在10厘米左右;做好防逃防害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