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網箱養殖法
網箱養殖黃鱔是近年來發展比較快的一種養殖方式,它具有投資少,不占用土地,充分利用水體,養殖規模靈活,成活率高,生長快,管理方便,有利捕撈銷售,養殖效益較好等優點,是一種值得提倡的養鱔方式。
(1)水域的選擇:凡是無汙染的湖水、庫灣、溝港、池塘,水深保持1~2米的水體都可設置網箱養殖黃鱔。
(2)網箱的製作與設置:網箱為敞口,以40目左右的聚乙烯網布縫製而成。聚乙烯網布網目大小以不逃黃鱔和有利於箱內外水體交換為原則。每口網箱的大小視設置水體和生產需要而定。一般有2米×3米×(1~1.2)米;3米×4米×(1~1.2)米;3米×6米×(1~1.2)米;4米×4米×1.5米等規格。
網箱以單排或多排設置,視生產規模而定。每排相隔1~2米,網箱間距0.5米左右;也可單箱或幾個箱為一組設置。網箱宜設置在靜水或有微流水的水域中,不宜設在水流過急、水位過深、風力過大的水域中。如果設在養殖水域中(養魚池塘),網箱占水域的麵積不能超過80%。箱底可貼近池底或離開水底。網箱上緣要高出水麵50厘米以上。
養殖網箱固定的方式有木框固定式和油桶自動升降式。兩種方式的固定方法與養魚網箱的固定方法基本相同。
在網箱未放養前15天左右,在設置好的網箱中要移種好水草,為鱔種提供良好的棲息環境。養個體較小的鱔種的網箱宜種根係較多的水葫蘆等水生植物,養個體較大的鱔種網箱宜種水花生等水生植物。水生植物入箱時,用每立方米水加8克硫酸銅的水溶液或每立方米水加1克晶體敵百蟲的溶液漂洗消毒,殺除水草上的水蛭等敵害生物,以免把它們帶入箱內。一般水草覆蓋的麵積為網箱麵積的80%以上。
網箱內的水草能為黃鱔防暑降溫,淨化水質和支持鱔體棲息和呼吸。網箱放養的鱔種以每尾20克左右為宜,一般每平方米放1~2千克。放養的鱔種要嚴格挑選,有傷有病、體弱不合格的鱔種一律不用。
(3)網箱放養鱔種的時間:一年可分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放養的時間為4~6月,天氣由涼轉暖,雨水充沛,野生鱔種充足,而且多為稻田籠捕的,鱔種質量較好,成活率高,價格相對較低。放養的鱔種規格以尾重25克左右、不懷卵的鱔種為佳。第二階段為6~8月,此期的氣溫、水溫穩定在25℃以上,鱔種放養的成活率較高,鱔種規格以尾重20~50克為佳。第三階段為9~10月,由於水溫開始逐漸下降,而且不穩定,鱔種的生長速度較慢,生長期短,一般不作當年上市和增重為目的,主要是解決翌年生產的鱔種或暫養至冬季上市為目的,所以此階段要根據當地的鱔種價格選擇合適規格鱔種進行放養。放養時間安排可因地製宜,根據飼養目的來定。可以上半年放養,一次放足,一養到底;也可以分階段放養。鱔種下網箱前用3%~4%食鹽水浸泡消毒15分鍾左右。每口網箱放養的鱔種要求一次放妥,避免再分箱操作。
(4)網箱養鱔的管理:每口網箱都要安裝食台,將餌料投在食台上,不要投放在水麵上,以免餌料漂散或下沉,造成浪費和汙染水質。平均4~6平方米網箱水麵設1個食台,食台用網布竹片做成“板罾”式,每個食台長、寬各40厘米,用小石塊壓台沉於箱底或在食台四角用4個大小相等的浮子調節,使食台沉入水下10厘米左右。選擇合適的餌料對鱔種進行馴飼,通過馴飼,使鱔種盡早攝食投喂的飼料和鱔種集中到食台上攝食(馴飼方法見本書:魚池靜水有土養殖部分)。每天上、下午各投餌一次,每次的投餌量以投餌後2~3小時吃完的量為度。堅持“四定”投餌。
設置在各種水域內的網箱都要特別注意水位的升降情況,防止固定式網箱淹水跑魚和吊箱死魚。設置網箱的池塘,水位要保持在1.2~1.5米。養殖過程中堅持巡查,及時撈除箱內的死鱔和枯死的水草,同時檢查網箱的網布有無破損,防止跑鱔。及時補充新草和培植新草,要及時清除食台上的殘餌。半個月要清洗一次網箱的網布,保證箱內外水體交換暢通。在有水老鼠的地方,切實做好滅鼠工作,防止老鼠咬破網布跑鱔和損害黃鱔。
在正常情況下,經過一個周期的飼養,鱔種的增重可達到10倍左右。對合乎上市規格要求的黃鱔,可以采取逐步捕獲的方式,捕起出售。而不合格的,繼續留在箱內飼養,或另外集中到空網箱內繼續飼養。
在生產中常有翻箱(在遇到不正常情況時,翻箱挑出網內的死鱔或病鱔)或分箱(把大、小鱔分開飼養)的做法,而翻箱或分箱都會對黃鱔產生驚嚇、應激反應,造成鱔魚攝食明顯下降,需較長時間才能恢複。嚴重時,鱔魚抵抗力下降而感染疾病,影響鱔魚的生長。因此,盡量做到少翻箱和分箱或不翻箱、分箱。若是必須翻箱或分箱,一定要掌握好翻箱和分箱的時間和方法,減少對黃鱔的影響。即晴天的上午或傍晚進行。在翻箱或分箱前停食1天,操作要輕快。當水溫降至13℃左右,黃鱔停止攝食,在黃鱔停止攝食前1個月至商品鱔上市前,如無特殊情況,不要隨便翻動網箱或並箱。
5.高密度控溫飼養法
廈門惠盈動物科技有限公司許世宗等報道了一種黃鱔超高密度控溫養殖技術。這是一種高密度集約化養鱔模式,具有麵積小(0.45~2平方米)、水位淺(5~18厘米)、密度大(每平方米放鱔種2.5~7.5千克),產量高(每平方米可產50千克左右鱔魚)等優點。其具體做法是:
(1)建池:麵積一般100平方米,長方形,池四周用磚砌實,牆高為70~80厘米,池底墊磚,用水泥抹平。在池的兩端用磚砌成2米高的圓拱形。將池子縱向用磚隔成若幹個麵積為1平方米,高30厘米的小池。在上麵搭建塑料棚,每個池子用水產專用防水塗料粉刷。每兩排小池共一排進水管和排水管。排水管用兩通的塑料管彎頭,彎頭口朝上,安裝在池底的一角。進水管直徑為3厘米的塑料管,整體與蓄水池相連,在進水管通過每個小池的初始位置,設置一個出水小管。在塑料控溫大棚的頂頭用磚砌一個高(3~4)米×(1~1.5)米的蓄水池,並配備1台抽水泵和1個水位升降接觸器,在蓄水池底或池中央安裝一個加溫爐(可自行設計)或加熱器。每小池中放一塊0.7平方米、厚2厘米的泡沫板(池中進水處不讓泡沫蓋住),讓水直接流入池中。溫室用木條、竹竿、泡沫、塑料薄膜覆蓋。
(2)放養:放鱔苗前,魚池要消毒處理。每個池子注入20厘米左右的新水,池內微流水保持每平方米有30千克微流水的交換量。選擇合格的鱔種,經消毒後,按每平方米2.5~7.5千克的量放養。
(3)馴飼投喂:鱔種入池後第2~3天開始馴飼和投喂,方法基本與本書:流水無土養殖部分相同。
(4)管理:高密度養殖,水和溫度的管理尤為重要。要注意水溫和注排水的情況,注排水要均勻暢通,嚴防蓄水池斷水;水溫一般控製在25℃~28℃。夏季溫度過高時,應向池內加注深井水,及時對鱔池降溫;冬季低溫時,應啟用蓄水池的加溫爐或加熱器,提高蓄水池水溫,及時調整鱔池水溫,使鱔魚在飼養過程中,始終處於最適宜的水溫條件下,鱔魚的生長速度加快,生長時間延長。高密度控溫是一種值得進一步探索的黃鱔養殖方式。
6.魚塘套養黃鱔
農村魚塘麵積大,養殖品種單一,產量也較低,效益差。如何提高農村魚塘養殖的經濟效益,是人們長期以來所觀注的問題。江蘇省泗洪縣魏營鎮周誌安1998年5月在自家魚塘投放每千克30尾鱔種,於1999年8月開始輪捕,捕大留小,平均尾重150克,每667平方米比單純養魚多增收800元,是農村魚塘養魚效益的2~3倍,為農村魚塘養殖增效提供了新途經。他的具體做法是:
(1)魚塘條件:魚塘麵積6670平方米,平均水深1.2米,池堤寬闊、結實、不滲漏;池埂四周生長大量的水旱草。無草塘移栽水花生,約占全池的30%,有利於黃鱔的棲息。水源無汙染,注排方便,並在注排水口設網防逃。
(2)清塘和施肥:每667平方米魚塘水深1米,用生石灰150千克,化水全池潑灑,殺滅塘內的野雜魚和細菌。藥性消失後,施有機糞肥1000千克,7天後浮遊生物大量繁殖,即可放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