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成鱔養殖五、成鱔養殖(3 / 3)

(3)魚種放養:一般在春節後2月下旬進行,魚塘以養肥水魚為主,每667平方米放魚種400尾,白鰱占50%,花鰱占20%,草魚和魴魚占15%,異育銀鯽15%(規格每尾平均0.2千克,繁苗供鱔魚吃)。魚種平均規格10尾/千克,放養時用3%食鹽水消毒10分鍾後放入塘中。

鱔種於5月上旬放養。選用在市場收購的用鱔籠捕獲的鱔魚,要求無病無傷,遊泳活潑自如。用3%食鹽水浸泡5分鍾,將遊動暴躁、亂蹦亂跳的剔除。每667平方米放鱔種30尾/千克,計15千克。同池鱔種實行同批同規格一次放養,采取一次放足,多次起捕,捕大留小的養殖原則。

另外,每667平方米放麥穗魚和泥鰍約20千克,作為黃鱔的餌料魚。因為它們繁殖快、個體較小、身體細長、肉多、硬刺較少,很容易被黃鱔吞食,是黃鱔的好活餌料。泥鰍長大後也有一定收效。

(4)日常管理:除2月每667平方米施有機糞肥1000千克外,6月以後以施磷肥和氮肥為主,每667平方米第1天上午施磷肥5千克,第2天上午施碳銨7.5千克,都選擇晴天上午施,化水後全池潑灑,每10~15天追施一次。

由於池塘投放的餌料數量較多,防止與放養的其他魚爭食,也還需要投放一部分飼料,如餅粕、玉米、麩皮等,有條件可製成顆粒料後投喂。投喂量約占餌料魚總量的3%~5%,每天投2次。

由於主養肥水魚,以施糞肥為主,魚池水質肥,易缺氧,所以魚塘要安設增氧機。如果發生魚浮頭,應立即開機增氧。夏季池塘每周要加注1次新水,確保水質肥、活。

要做到白天和夜間巡塘,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有偷魚、偷鱔者,立即製止,確保生產安全。從6月開始每20天對池內水質消毒一次,每667平方米用生石灰20千克或漂白粉1千克,化水後全池潑灑。池塘潑藥要和施肥錯開,因為消毒藥影響肥效。要常投喂藥餌,預防疾病。養魚塘套養黃鱔,由於池塘生態條件接近自然生態條件,鱔病很少。

(5)成魚捕撈:實行輪捕養殖,即把達到商品規格的魚捕出上市,逐漸減少池塘魚口密度,促進生長。從8月下旬開始將尾重0.75千克以上的成魚(主要是鰱、鱅魚)捕出上市。捕魚堅持用大眼拉網和絲網,盡量少幹擾黃鱔的養殖。

根據黃鱔規格大、市價高(尾重150克,35元/千克),規格小、市價低(15尾/千克,10元/千克),將尾重150克左右的黃鱔作為起捕上市規格。起捕方法:一是鱔籠捕提。將捕到的150克/尾黃鱔集中上市,不合規格的放回魚池繼續飼養。二是徒手捕捉。晚上9:00,當黃鱔在池邊覓食時,整個身體露出水麵,用手捕捉,此法最好,因為專捕大規格鱔魚,不傷小鱔魚。

7.稻田養鱔

稻田是自然界中黃鱔喜愛的棲息環境。由於稻田淺水高溫,光照比較充足,給水生生物的生長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水、土、光、熱、氣等因素與植物、動物、微生物相互聯係、相互依存、相互製約,形成一個功能上的生態整體,有利於黃鱔的生長肥育。稻田中的底棲動物和其他生物資源都較豐富,可為黃鱔提供較豐富的鮮活餌料。同時,稻田養鱔後,可以起到稻—鱔共生的作用,黃鱔攝食稻穀的害蟲,保證稻穀產量,節約除蟲費用;黃鱔在稻田中的活動和攝食田中的底棲水生動物,能起轉動田泥的作用,節約農田中耕用工,減輕農民的勞動量;黃鱔攝食田中的水生物,間接減少肥料養分的消耗。黃鱔的糞便含有豐富的氮、磷、鈣等營養成分,是水稻的優質肥料。同時,稻田的土質鬆軟,溶氧充足,水溫適宜,無機鹽類豐富,為黃鱔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據資料介紹:稻田中已知的原生動物有23科66種,輪蟲8科36種,豐年蟲4科5種,藻類23科209種,水生植物41科207種,還有大量的底棲動物,這些生物能較好地滿足黃鱔對動物飼料的不同需要。

(1)養鱔稻田的選擇:養鱔稻田必須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旱季不涸,大雨不淹,水質無汙染,無冷浸水,壤土或黏土最好,它的保水力強。土質要求肥沃鬆軟,腐殖質豐富,酸性或中性,泥層厚20厘米以上。養鱔稻田麵積以667~2000平方米為宜。種植單季中稻或晚稻田均可。

(2)防逃設施:

①防逃牆。對於麵積較小的養鱔稻田,由於放養密度大,應考慮修建防逃牆,在稻田四周砌1.1米高的單磚防逃牆,從水位線下50厘米砌到硬泥層,上部砌50厘米後,用磚砌成“T”字形,並用水泥溝縫。還可把田埂加寬,在田埂上加圍高60厘米的無縫土牆。也可以在田埂四周用水泥瓦或塑料膜(加厚)築成高50厘米以上的圍牆,圍牆底角埋入土中20厘米。利用聚乙烯無結網片(即網箱養鱔的網片)在稻田四周設防逃網,效果較好。安裝時網片上方高出水位線40~60厘米,下方入泥30厘米,用竹竿等支撐網片,四角圍成弧形。上述方法生產者可因地製宜選用。大麵積稻田養黃鱔,可以不考慮修防逃牆。

②進、出水口防逃。一般用網目2毫米的鐵絲網或紗絹做進、出水口的攔魚設施,也可用竹篾編織或棕代替。如果用竹條製成的攔魚棚,要成“∧”字形或弧形,安在進水口凸麵朝田外,在出水口則凸麵朝田內,加大過水麵積。

(3)鱔溝和鱔溜的開挖:

①鱔溝的開挖。鱔溝相當於稻田養魚的魚溝。鱔溝一般在離田埂2~3米處開挖,與田埂保持一定距離,防止鱔魚打洞逃跑。一般方形田的鱔溝開在田的四周,若田的麵積較大時,還應在中央開一個“十”字溝或“井”字溝。鱔溝寬1米以上,深0.8米。

②鱔溜的開挖。鱔溜又稱鱔坑,與鱔溝相連,要求長寬各2~3米,深1米左右。它是供黃鱔在水稻田施肥和噴灑農藥時,回避較高濃度化肥和農藥用。

(4)施肥:養鱔稻田重施基肥,適當追肥。基肥以有機肥料為主,在放鱔種前,每667平方米施畜禽肥400~600千克,另加過磷酸鈣40千克。追肥以無機肥為主,一般每667平方米一次施尿素5~10千克。這樣既滿足了黃鱔喜有機質多的水環境,又能滿足水稻生長的營養需要。

(5)鱔種放養:一般在插秧1周後,稻田水位、水質穩定後即可投放鱔種。鱔種要求規格比較整齊,體質健壯。一般每平方米稻田放25克/尾的鱔種2~3尾。如果餌料充足,水質條件好,可增加到4~6尾。鱔種放養前用3%~5%的食鹽水消毒10~15分鍾。

(6)喂養:從7月上旬開始投餌,餌料以動物性餌料為主(蠅蛆、蠶蛹、屠宰場下腳料、螺蜆蚌肉、蚯蚓等),有條件可投喂人工配合飼料。餌料投放在鱔溝或鱔溜處。餌料的投喂量視鱔魚攝食的情況,靈活掌握。

(7)日常管理:一是勤巡查,經常檢查防逃設施、攝食情況和病害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在田水的管理上,主要是依照水稻生長的需要,兼顧黃鱔生態要求,做到曬田不曬鱔,稻田施肥不傷鱔,使用農藥不毒鱔,種好稻,養好鱔,達到稻、鱔雙豐收。

(8)捕撈:在稻穀收割前7~10天降水抬田,便於進行水稻的收割,同時可以使田內的鱔魚隨水位降低遊入鱔溝和鱔溜中。待稻穀收割完後,徹底排幹鱔溝和鱔溜內的水,集中起捕出田。一般尾重25克的鱔種,經4~5個月的稻田飼養,可以長至50~150克。

8.越冬

黃鱔屬變溫動物,當水溫降至10℃左右時,黃鱔基本停止攝食進入冬眠狀態。在自然條件下黃鱔冬眠時間為5個月左右,在這期間黃鱔不攝食,完全靠體內儲存的營養物質維持生命活動。如果體質差,很難越冬。提高黃鱔越冬成活率的措施:

(1)在秋季要進行強化培育,增加日投餌量和投喂次數。

(2)投喂蛋白質含量高的餌料。

(3)保證越冬池中的泥土厚30厘米以上,而且軟硬合適,以黃鱔鑽洞不蹋為宜。

(4)每平方米放3~8千克黃鱔,同池黃鱔規格基本一致。

(5)幹法越冬池要徹底排幹水,並對泥麵進行適當修整,以防冬季積水。

(6)保溫保濕防光照,泥麵鋪蓋上一層厚約15厘米的稻草。當泥土過幹時,灑水保持潮濕,稻草要保持疏鬆。

(7)越冬池泥麵上不要鋪蓋塑料薄膜,怕遇太陽曝曬後,溫度過高,影響黃鱔正常越冬。

如果用水泥池帶水越冬,則越冬池內一定要有30厘米以上厚的泥土。越冬期間水位要保持1米左右,以利保溫。如遇水麵結冰,則應及時破冰。在有水無泥池(在露天)中黃鱔是不能越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