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鱔耐饑餓,對環境的適應性極強,隻要不損傷,養殖方法得當,管理到位,一般是不會生病的。在人工飼養黃鱔的過程中,捕捉、運輸和飼養操作,動作要快,方法要正確,使鱔體少受損傷或不受損傷,這樣生物病原就無法感染黃鱔而引起疾病。鱔體和水體經常用藥物(含氯石灰等)消毒,不僅可以免除細菌感染,而且對一些體外寄生蟲也可以殺除。在飼養中定期投喂一些殺蟲或殺菌和提高鱔體免疫力的藥物,喂晶體敵百蟲驅蟲,可以減輕體內寄生蟲和病菌對鱔體的侵害,控製一些疾病的發生。黃鱔生產中危害較大的病害有:
(一)水黴病
水黴病主要是鱔體受傷後,傷口感染水黴菌所致。在每年的4~5月和10~11月(水溫20℃左右)為水黴菌繁殖盛期,水中有大量水黴菌遊動孢子,鱔體傷口極易感染而生水黴(白毛)。水黴菌吸收鱔體營養,菌絲損傷鱔體肌肉組織,輕則影響生長,重則致死。
防治方法:
(1)防止鱔體受傷。
(2)用3%~4%食鹽水浸泡受傷鱔魚15~20分鍾,促使傷口愈合。
(3)每立方米水用20克高錳酸鉀溶液浸泡受傷鱔魚。
(4)對感染水黴的黃鱔,用5%碘酊塗抹鱔體患處。
(二)梅花斑病
梅花斑病的主要症狀是病鱔背部出現黃豆或綠豆大小的黃色圓斑,有較高的死亡率。長江流域多在7月流行。此病的病原菌尚未探明是由細菌引起,還是由病毒引起,因此,也暫無防治藥物。生產上常在鱔池養幾隻蟾蜍來預防。已發病的,用剝開頭皮的蟾蜍在池水中反複拖洗幾次,有一定療效。
(三)細菌性皮膚病、爛尾病
病鱔體表有紅斑,尤其是腹部兩側較明顯,嚴重時,發炎潰爛。病鱔遊動無力,頭伸出水麵,反應遲鈍,不攝食。5~9月流行。爛尾病由產氣單胞菌引起,病鱔尾部充血發炎,嚴重的潰爛,甚至尾部爛掉,失去遊泳能力,不食而死。
防治方法:
(1)勿使鱔體受傷。
(2)每立方米池水用含氯石灰1克全池潑灑。
(3)流行季節每立方米池水用25萬單位紅黴素全池潑灑。
(4)每50千克黃鱔用0.15克呋喃唑酮拌飼料投喂,連喂3~6天。
(5)用3%~4%食鹽水浸洗病鱔15~20分鍾。
(6)用濃度為每毫升0.25單位金黴素溶液浸洗病鱔30分鍾。
(四)發燒病
發燒病是發生在水裝黃鱔的長途運輸過程中。由於黃鱔裝運的密度大,運輸時間長,黃鱔大量的排放物如黏液、糞便等,在水中微生物的作用下,發酵分解放出大量熱量,水溫劇增(50℃),使黃鱔成團致死。死亡率可達90%。
防治方法:
(1)在運輸前充分暫養好待運的黃鱔,使黃鱔體表的髒物及腸內糞便等排淨。
(2)在運輸途中勤換水,隔5~6小時換一次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