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泥鰍的病害防治
泥鰍苗種比較嬌嫩,容易受敵害的侵襲和人為操作的損傷。鰍苗池的青蛙、夾子蟲等是危害泥鰍的主要敵害,要設法捕盡,池內的蛙卵要及時撈去。捕撈泥鰍時,操作要輕快,切勿使其受傷。泥鰍的常見疾病主要有:
(一)腐皮病
由水溫和產氣單胞菌所引起。主要症狀是皮膚局部出血、發炎、出現綠豆或蠶豆大小的紅斑,嚴重的則皮膚、肌肉潰爛,呈穴狀,甚至患處的骨骼和內髒都露出來,死亡率較高。此病在水溫18℃~31℃的條件下,容易發生。每立方米水用0.5~1克呋喃唑酮全池潑灑有較好療效。
(二)水黴病
此病主要是泥鰍受傷後,傷口感染水中水黴菌散發的遊動孢子所致。在每年的4~5月和10~11月(水溫20℃左右)為水黴菌的繁殖盛期,水中有大量的水黴菌的遊動孢子,泥鰍受傷處極易感染而生水黴(白毛)。它吸收泥鰍的營養,菌絲損傷肌肉組織,輕則影響生長,重則致死。
防治方法:防止泥鰍受傷;用3%~4%食鹽水浸泡受傷泥鰍15~20分鍾,或每立方米水用20克高錳酸鉀溶液浸泡病鰍,或用5%碘酊塗抹病鰍患處,殺除水黴菌和促進傷口愈合。
(三)原蟲寄生蟲病
病原蟲有隱鞭蟲、車輪蟲、小爪蟲等。在泥鰍苗種培育階段,由於密度大、水質肥,容易發生隱鞭蟲病、車輪蟲病。其症狀是,苗種的食欲減退,遊泳緩慢,體色青黑、體表黏液增多,顯微鏡檢查可以看到數量很多的隱鞭蟲或車輪蟲。每667平方米水麵水深1米,用0.7克硫酸銅全池潑灑,可以治愈。施藥1天後,向池內注一次新水和追施一些腐熟的有機肥料。在水溫18℃左右的時候,苗種容易被小爪蟲感染而生病,生病的苗種身體瘦弱,體上有小爪蟲寄生的小白點。每立方米水用0.2克硝酸亞汞全池潑灑,可以治愈。
(四)三代蟲病
苗種和成鰍都易發生此病。它是一種蠕蟲病,寄生在泥鰍的鰓部和體表。病鰍食欲不振,身體瘦弱,體表有白色的黏液層。取黏液或鰓在顯微鏡下檢查,在低倍下就可見到像螞蟥一樣一伸一縮活動的三代蟲,它吸泥鰍的血。每立方米水用0.2~0.4克晶體敵百蟲全池潑灑,可有效防治。
(五)水蜈蚣
水蜈蚣又名夾子蟲,是龍虱的幼蟲。龍虱把卵產在泥鰍苗種飼養池邊,孵化的幼蟲——水蜈蚣生活在池水中。蟲體較大,在水中上下遊動。蟲體頭部有一對夾子(鉗形),夾住泥鰍苗種而食。水蜈蚣對苗種的危害較大,是苗種培育階段主要的生物敵害之一。每立方米水用0.5克晶體敵百蟲全池潑灑,殺滅效果好。
六、泥鰍的捕撈和運輸
(一)捕撈
稻田和池塘內的泥鰍捕撈方法比較簡單,捕撈泥鰍的工具有罾網和鰍籠。
1.稻田泥鰍捕撈
稻田泥鰍捕撈選擇在晴天或傍晚進行。
網捕:即在稻穀收割前,在稻田的排水口處預先設置好三角網,再打開排水口放水,泥鰍隨水流入網,而後起捕,這樣反複起捕幾次,可將大部分泥鰍捕起。在稻穀收割之後,把田內的魚溝疏通,與集魚坑、魚溜相連,然後把田水排幹,泥鰍都進入溝與集魚坑內後,用手抄網捕獲。
誘捕:此法在稻穀收割之前或收割之後都可進行。選擇晴天傍晚,把稻田水慢慢放幹,使泥鰍集中到集魚坑中,然後把誘餌(蠶蛹、炒米糧)放入廣口麻袋中,將麻袋沉入集魚坑底部,或在集魚坑內鋪設放有誘餌的罾網,到次日早晨取而捕之。
2.池養泥鰍捕撈
(1)衝水捕撈:在10月以前水溫較高時,池養泥鰍可采取衝水捕撈,即在池子進水口的池底下,鋪上一張為進水口寬3~4倍、網口大小適宜的四角有提繩的網片,然後從進水口放水,水量微流,泥鰍受到水流刺激,逐漸遊到進水口下,等待一定時間後,將預先鋪設的網片提起而捕獲。根據需要可反複多次。
(2)食餌誘捕:10月前水溫20℃以上時,在傍晚將炒香的米糠或麥麩放入竹籠內,再把竹籠置於泥鰍池內,引誘泥鰍入籠,次日早晨從池內取出竹籠而捕獲,可多次反複捕之。
(3)幹池捕撈:入秋後,水溫逐漸降低,泥鰍活動逐漸變弱,甚至鑽入泥土中,衝水刺激和食物誘捕都起不到作用。這時,可采取幹池捕捉的辦法。將池底分成若幹小塊,中間挖好排水溝,逐漸排放池水,隨著池水的排幹,泥鰍會集中到排水溝內,用手操網捕撈即可。
養泥鰍的稻田和池塘,想要徹底進行捕撈,隻有把水徹底放幹後,翻泥捕捉。
(二)運輸
泥鰍具有用腸、皮膚進行呼吸的功能,體表黏液豐富,同黃鱔一樣運輸比較方便,成活率比較高。
(1)不帶水運輸:運輸的距離較短,數量不是很多,可以采取不帶水幹運的辦法運送。即把經過蓄養的泥鰍不帶水裝在木桶、竹簍等工具中運輸。
(2)帶水運輸:在運輸路程較遠,數量較多時,一般要采用帶水運輸的方法,泥鰍的運輸成活率才比較有保證。常用的運輸工具主要是帆布桶(裝運魚種的),桶內放4/5體積的清水,然後每立方米水放入經蓄養過的泥鰍0.5噸左右。用車船運輸均可。運輸途中,要隨時去掉水麵上的泡沫,以免汙染水源。另外,定時更換新水,保持有良好的運輸水質。如果溫度超過35℃,桶內應加冰降溫。
(3)尼龍袋運輸:尼龍袋體積小,靈活機動,便於堆放和管理,它是魚苗、魚種等水產動物常用的一種運輸工具,運輸的成活率比較高。使用時可以密封充氧,適合各種條件下的長短途運輸。尼龍袋最好用雙層的(一般都用單層的),規格可以根據需要而定,一般為60厘米×120厘米,加少量水,可裝成鰍10千克左右,充氧密封後裝箱運輸。運輸的時間較長或溫度較高時,可以在袋外加碎冰降溫。
黃鱔、泥鰍混合養殖
一、黃鱔、泥鰍混養的生物學基礎
近年來群眾在生產實踐中創造了一些黃鱔、泥鰍混養的生產方式,並且收到了較好的效益。這是因為黃鱔與泥鰍有許多相似的生物學習性,將它們科學地混在一起飼養,具有共同的生活基礎。
(1)黃鱔和泥鰍都是以動物性飼料為主的雜食性魚類,黃鱔偏食頑固,泥鰍的食性較廣。
(2)黃鱔利用咽喉腔、皮膚進行輔助呼吸;泥鰍利用腸和皮膚進行輔助呼吸,隻要保持皮膚濕潤,即使離開水都能活較長時間不死。
(3)黃鱔和泥鰍都耐饑餓,較長時間不攝食也不死亡。
(4)黃鱔和泥鰍都能鑽泥,挖洞作巢,有晝伏夜出活動覓食的習性。
(5)黃鱔和泥鰍對環境適應能力都很強,一般在較惡劣的環境中都能生存下來。
(6)對水中氧氣的要求都比魚類要低,溶養每升水在3毫克左右就行了,並且在飼養池都可以覆蓋水麵2/3的水生植物如水葫蘆、水花生等,不但不影響它們的正常生長,而且還能給它們帶來良好的棲息環境。
(7)黃鱔、泥鰍飼養池的水都隻要求30~40厘米深就夠了。
二、黃鱔、泥鰍混養的優越性
實行黃鱔、泥鰍混養,群眾總結有六大好處:
(1)消除廢氣,增加氧氣:泥鰍喜歡在水中上下竄動,能將池底有害氣體(硫化氫等)帶到水的表層,逸散於空氣中,減少毒害作用;同時增加了上下水層的垂直流動,使下層水中的氧氣得以提高。
(2)清除殘餌:泥鰍能攝食黃鱔剩餘的餌料,有“清道夫”的作用,減輕殘餌對水體的汙染。
(3)充分利用水中的其他餌料:黃鱔的食性極為頑固,隻食鮮活餌料。一般情況下,腐爛餌料、動物屍體,還有水中的浮遊植物黃鱔都不食,但泥鰍能吃這些餌料。
(4)在高密度飼養時,可以減少黃鱔因缺氧造成的互相纏繞,預防“發燒病”。
(5)泥鰍可作為水體溶氧的指示生物。水體缺氧,泥鰍會頻繁地浮出水麵,吸食空氣。可以根據這一現象判斷水體是否缺氧。
(6)為黃鱔提供優質餌料。泥鰍的繁殖能力較強,在稻田、池塘黃鱔、泥鰍混養時,在繁殖季節成熟泥鰍繁殖的鰍苗、鰍種都可以作為黃鱔的優質餌料。
三、黃鱔、泥鰍混養方式
列舉兩個黃鱔、泥鰍混養實例,供參考。
(一)黃鱔、泥鰍高產套養技術
湖北省麻城市名特水產研究所餘繼升經過8年研究實踐認為,黃鱔飼養池套養泥鰍,用配合飼料投喂,黃鱔、泥鰍生長快,效益高。主要技術措施有:
1.飼養池的要求
水泥池、土池均可,也可在池塘、水庫、河流、溝港中設置網箱養殖。麵積20~100平方米,太大了不便管理。水泥池放苗種前,一定要做好脫堿工作。土池則要求土質堅硬,將池底夯實。池深0.7~1米。無論是水泥池還是土池,都要在池底鋪30厘米厚的有機物多的肥泥層。池內水深保持10~20厘米,進水口、溢水口用攔網紮好。投放鱔種前10天,飼養池要用生石灰清塘消毒,在放鱔種前4天,放幹池水,再注入新水。
2.選好鱔種和鰍種
鱔種最好用人工培育馴飼過的深黃大斑鱔或金黃小斑鱔。鱔種以每千克50~80條為宜,每平方米放鱔種1~1.5千克。鰍種以人工培育的為好,規格依鱔種的規格而定,鱔種規格大,泥鰍規格可大,鱔種規格小,泥鰍規格也應減小,以免與鱔種爭食。待鱔種放養20天左右,按鱔種1/10的比例投放鰍種。無論鱔種還是鰍種,它們各自的規格應基本一致。
3.投喂配合飼料
飼養池要安裝食台,放入水下5厘米左右處。放養後3~6天不投食,第4~第7天開始投喂。每天下午7:00投喂。以投喂配合飼料為主,適當搭配蚯蚓、黃粉蟲等。配合飼料采用長江牌黃鱔全價飼料或大江集團的黃鱔配合飼料。每天投喂1~2次(依天氣、水溫而定),采取定時定量的原則投喂。投喂量為鱔種重的3%~5%。飼養1年,20克的鱔種可長到200~300克。鰍種主要以鱔種的殘餌和糞便為食,每天投喂一次麥麩即可。
4.飼養池管理
在5~9月黃鱔、泥鰍生長旺季,做到勤巡池,發現問題,及時解決;保持池水清新,水位穩定。做好疾病預防工作,經常用含氯石灰全池潑灑,每立方米水1~2克;定期用硫酸銅、鱔病靈等藥物全池消毒;每年春、秋季用晶體敵百蟲拌料喂黃鱔驅蟲等。
(二)藕田黃鱔、泥鰍混養技術
江蘇省鹽都縣義豐鎮三莊村農戶將低窪田改造成藕田種藕,再在藕田內養殖黃鱔和泥鰍,平均每667平方米產黃鱔250千克、泥鰍150千克。其做法是:
1.田塊準備
麵積667~1000平方米,要求藕田土質鬆軟,水源充足,排灌方便。在田四周開挖圍溝,溝寬1.5米,深0.5米。圍溝上均勻建造6個集魚坑,每個集魚坑麵積10~15平方米,深0.5米。田中開挖縱橫溝,溝寬0.8米,深0.4米,呈“井”字形,並與圍溝和集魚坑相通。在溝、坑內設有竹筒、破瓦、磚塊等作魚巢,讓黃鱔、泥鰍隱蔽棲息。進、出水口對角設立。田四周用高1米聚乙烯網片圍住。在藕發芽前,每667平方米田用80千克生石灰消毒。蓮藕栽培按常規進行,在4月前種植完。鱔種、鰍種放養前10天,在溝、坑內每667平方米施禽畜糞250千克,注水深30厘米,培育生物餌料。
2.鱔種、鰍種放養
從5月上旬開始用籠捕鱔、鰍種,陸續放養,規格要求基本一致。鱔種放養規格每千克32~40尾,每667平方米放80千克;鰍種規格每千克80尾,每667平方米放30千克。要求放養的鱔種、鰍種無傷無病,體質肥壯,放養前用3%的食鹽水浸泡5~8分鍾。
3.餌料投喂
在集魚坑設置食台,傍晚投喂。投喂量以次日清晨吃完不留殘餌為度。餌料主要是人工培育的蚯蚓,蚯蚓缺乏時,投喂蝌蚪、蠅蛆、螺螄肉、小雜魚等。泥鰍吃鱔魚的殘餌、糞便及田中的天然餌料,不另投餌。
4.日常管理
每天巡視藕田,發現問題及時解決。藕田的水位以滿足蓮藕的生長為準,下雨注意及時排水,防止漫水跑魚;及時摘除蓮藕過多的浮葉和早生葉,保證藕田通風透光;夏季在田溝和集魚坑養水葫蘆等水生植物。在飼養期間,整個藕田保持微流水狀態;在藕田每667平方米放養30~40隻蟾蜍,利用蟾蜍分泌蟾酥殺菌,防治黃鱔、泥鰍細菌性疾病,用潑灑生石灰和用豬血誘捕控製水蛭,防止傳病。
5.采收
7~8月為青荷藕主要采收期。從10月初開始陸續起捕黃鱔和泥鰍上市,至11月底捕完。枯荷藕可采至翌年4月底,結合翻土收蓮藕將黃鱔、泥鰍逐一捕光。
在黃鱔、泥鰍混養中,即要滿足它們共同的飼養要素,又要依據各自的生物學特性,采取相應措施,發揮所長,做到相互配合,相互補充,協調生長。
在飼養品種和苗種方麵,都應選擇生長快的品種放養。由於目前我國黃鱔、泥鰍繁殖技術尚未完全達到批量生產水平,許多養殖者多用收購的野生苗種,這些苗種因暫養和運輸操作不科學,放養後的死亡率很高,給混養造成比例失調和數量不足,影響產量。購苗種時,應認真地考察和辨認,盡量采用人工繁殖的苗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