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捕撈、運輸和銷售七、捕撈、運輸和銷售(上)(1 / 3)

(一)捕撈

1.池內黃鱔的捕撈

捕撈的工具有手操網和圍捕網。在平時少量捕撈時,用相應篩絹製成的手操網。捕撈方法有以下幾種:

(1)單人下池捕撈或先在池內投放誘餌,過10~20分鍾讓黃鱔聚集後,再用手操網捕撈。

(2)將池水放幹1/2,在進水口底鋪設網片,待黃鱔聚集在進水口後再起捕,效果更好。

(3)大量捕撈時,用捕鱔網片(可用夏花漁網)將池中的水生植物一起圍在網中,如需全部起捕,可先用網圍捕1~2次後,再將水排幹直接捕捉。

捕撈時,操作要輕快,勿使鱔體受傷,起捕的鱔魚應放在清水中洗去泥沙,除去雜物,同時,不可在無水或水體較窄的容器內久放,應盡快轉運放妥。

2.野外黃鱔的捕撈

野外黃鱔捕捉的方法較多,但一次的捕捉量較少,受傷的鱔魚較多。民間有十分有效的捕鱔方法,效果較好,捕鱔量較大,又不傷魚體,方法是誘捕。

誘捕方法之一:用兩塊大於竹簍口徑約20厘米的紗布,在中間開一4厘米的圓洞兩個,在洞口縫上長約10厘米的布筒,在兩層紗布之間放入鱔魚的飼料,如蚯蚓、炒熟的菜餅等,再把紗布蒙在竹簍的口上,四周用繩捆緊,布筒垂於簍內,傍晚將誘具(口順水流方向)放入有鱔魚出沒的地方,第二天早晨收回。在誘餌的引誘下,黃鱔順布筒鑽入簍中被捕。

誘捕方法之二:一般捕捉鱔魚的籠,用竹篦編製,長為60~70厘米,直徑8~10厘米,圓形。通常配有籠帽、倒須。籠帽置於籠的尾部(也有不配籠帽,而用其他物體塞住籠尾部)。而倒須設置在籠一端的籠口內,倒須呈喇叭狀,喇叭口向籠外。每根倒須遊離端很尖銳,黃鱔入籠後就出不來。把田螺肉、河蚌肉或燒製的蚯蚓等誘餌放入籠內。傍晚將裝有誘餌的籠放於池塘、稻田、水溝及湖泊水草叢中。籠的口端浸入水中並用泥水草壓住,籠的尾部露出水麵。第二天早晨收回,誘捕效果好。誘捕的黃鱔最大優點是鱔魚不受傷。

另外民間還有釣捕黃鱔,使用特製鱔魚鉤,在鉤上套上蚯蚓,再把鉤探入鱔穴,誘導黃鱔咬鉤,當鱔魚咬住鉤後,迅速將鱔魚拖出洞外捉住。釣捕的黃鱔最大的問題是受傷嚴重,不能用來養殖,對資源保護不利。

(二)運輸

黃鱔對環境的適應性很強,耐饑餓,有皮膚和咽喉腔進行輔助呼吸,隻要保持皮膚濕潤,離水後可存活較長時間,不會死亡。因此,運輸黃鱔比較方便,這給鱔魚鮮活銷售提供了條件。短距離小批量運輸,可采用竹簍、編織袋裝運。裝黃鱔的竹簍、編織袋(裝1/2或1/3鱔魚)再放在車或船上運輸。大批量長途運輸,則采用木桶或鐵皮箱帶水運輸。桶蓋、箱蓋開有透氣孔,木桶或鐵皮箱可以疊放在運輸車(船)上。黃鱔運輸應注意:

(1)裝運黃鱔的容器,放鱔前應清洗幹淨並消毒,有汙染的不能使用。

(2)運輸前,黃鱔要經過充分暫養,排盡糞便,洗清汙物,剔除傷殘黃鱔。

(3)按大小分類裝運。

(4)運輸途中每隔3~4小時翻動黃鱔一次。

(5)6~8小時換新水一次。

(6)每桶(箱)投放青黴素30萬單位。

(7)高溫季節帶冰塊降溫。

(三)銷售

黃鱔養到商品規格就要起捕運往市場銷售,因為它的最佳生長期已過,如果繼續飼養的話,不僅加重了飼料消耗,而且增肉量卻比較慢,反而增加了飼養成本,是不合算的。目前,我國養殖的黃鱔一部分銷往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地區,一部分銷往國內市場。捕撈銷售的時間主要是考慮市場和消費者的需求,其次考慮資金周轉。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國家一般夏季黃鱔的消費最多,國內在5月開始,特別是端午節有吃黃鱔的習俗。因此,在5~7月是黃鱔上市銷售理想的時期。當年夏季達不到商品規格的,要力爭在秋季或初冬這段時間捕獲上市,提高經濟效益。商品黃鱔經過越冬體重一般要減輕5%以上,同時又增加了飼養成本,是不合算的。

對飼養者來說,商品黃鱔上市是最後一個環節。運輸銷售商品鱔時,首先應該保證成活率,其次是要嚴格挑選,保證規格基本一致。在市場上死黃鱔是不能出售的,死黃鱔是完全失去了商品價值的,否則會影響商業信譽。銷售的黃鱔規格大小要求基本一致,如果小黃鱔混入大黃鱔中,相當於以劣充好,大黃鱔混入小黃鱔中,則降低了等級,也不合算。

國內市場上,活鱔要求規格一般較大(100~150克/尾)。但是我國有喜食“筆杆鱔”的習俗,特別是做“獅子頭”的黃鱔,規格要求更小一些(10~20克/尾)。因此,活鱔的價格應依規格和需要而定。

黃鱔除活的上市以外,還可以加工成凍鱔片出售。加工時取活鱔置於筐內,用水衝洗幹淨,剖殺後不再衝洗。剖殺前先將黃鱔擊暈,釘在剖板上,使其背朝上,然後用剖刀沿鱔體背部緊貼脊骨從頭至尾剖開,再去掉脊骨,切去頭和尾,使鱔體成為背剖狀的長條鱔片。剖後的鱔片刮去內髒,存放於幹淨的筐內,任其瀝去大部分血水,再裝入合乎要求的食品塑料袋內,封口後放入急凍室(箱),在零下20℃~24℃的低溫中冷凍10~18小時。凍結後的食品袋裝入紙箱中,移到冷藏間內冷藏貯存,等待上市。

凍鱔片方便群眾,對活躍市場、擴大銷售、提高產值,有明顯的效益。凡有冷凍設備的產地,可就地收購、剖殺、冷凍,再運往城市出售,這不僅可以調節市場供應,而且有利於黃鱔養殖的發展。

泥鰍

一、泥鰍的基本特性

泥鰍,又名鰍魚,屬鯉形目、鰍科,鰍屬。是一種分布廣、數量多的小型經濟魚類。它廣泛分布於中國、日本、朝鮮、俄羅斯、東南亞等地區。我國除西部高原地區外,自北到南均有分布。

泥鰍肉質細嫩無細刺,營養豐富,每100克泥鰍肉含蛋白質18.4克,脂肪2.9克,鈣、磷、鐵含量也很豐富,並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和維生素B,營養價值較高。泥鰍還是一味補中益氣、壯陽利尿良藥,對肝炎、腹水、小便不通、皮膚瘙癢、小兒盜汗等均有一定療效。泥鰍作為一種滋補品,很受群眾歡迎。

泥鰍是我國傳統的鮮活出口水產品之一。主要銷往日本、韓國,被作為保健用水產品。泥鰍飼養方法比較簡單,市場也看好,發展泥鰍養殖可幫助農民增收。

(一)種類及形態特征

泥鰍有泥鰍和大鱗泥鰍兩種。它們主要形態特征區別見表1。

泥鰍的個體較大,數量較多,經濟價值較高;大鱗泥鰍個體較小,數量較少,經濟價值低。(二)生活習性

泥鰍屬溫水性魚類,生活的適宜水溫為15℃~30℃,最佳生活水溫為25℃~30℃,生長最快。水溫升到30℃以上即鑽入泥中或草層棲息,水溫下降到5℃左右時,開始鑽泥冬眠。泥鰍眼小,視力較弱,對光反應不敏感,但泥鰍口端的觸須(5對)發達,反應敏感,幫助覓食和攝食活動。泥鰍不僅能用鰓呼吸,而且還能用皮膚和腸呼吸。在無水時,泥鰍吐泡沫作“巢”,增加溶氧,進行皮膚呼吸。泥鰍在水中氧氣不足時,垂直遊到水麵,用口吞進空氣,然後從肛門排空廢氣,形成一串串氣泡,進行腸呼吸。由於泥鰍具有這些特殊的呼吸功能,所以有較高的耐低氧能力,離水後能存活較長的時間,很方便運輸。泥鰍喜棲息在靜水底層和腐殖質較多的泥土中。一般都是晝伏夜出。

泥鰍的腸很短,隻有體長的1/2左右,是一種以肉食性為主的雜食性魚類,在飼料不足的情況下也喜歡攝食一些植物性飼料。不過有實驗發現,泥鰍在被迫吃了大米後數小時,結果排出來的仍然是一粒粒的大米,證明泥鰍消化道中缺少此類消化酶。體長5厘米以下的泥鰍攝食水蚤、輪蟲、小型甲殼類;5~8厘米的泥鰍攝食水蚯蚓、小型甲殼類、搖蚊幼蟲、配合飼料等;10厘米以上的泥鰍攝食昆蟲幼蟲等動物性餌料和植物性飼料。泥鰍對動物性餌料的消化速度比植物性飼料要快。食物消化速度一般為4~7小時。

二、鰍苗的繁殖

(一)泥鰍繁殖的生物學特性

(1)泥鰍為雌雄異體,屬多次性成熟,多次產卵類型魚類,卵直徑0.8~1毫米,半透明,微黏性。

(2)泥鰍的懷卵量與體長和體重有密切關係(見表2、表3)。泥鰍的懷卵量隨個體的增大而增多。其次,泥鰍的懷卵量與年齡和肥滿度也有一定關係。1~3齡泥鰍懷卵量不夠穩定,4~6齡懷卵量比較穩定,而且數量有顯著提高。泥鰍懷卵量隨泥鰍肥滿度提高而增加。

(3)泥鰍的成熟係數:在產卵前泥鰍成熟係數波動在5%~43.9%,大部分泥鰍的成熟係數在10%~25%。泥鰍卵巢成熟係數與泥鰍的懷卵量有極密切的關係。例如成熟係數為5%的個體,其懷卵量隻有325粒,而成熟係數為43.3%的個體其懷卵量達63804粒。

(4)繁殖習性:1齡泥鰍達性成熟後,每年4~6月進行繁殖,繁殖盛期湖南為5月下旬到6月下旬,水溫18℃~20℃,開始產卵。泥鰍常選擇水田、池沼、溝渠、有水草的地方產卵。產卵多在雨後或夜間進行。

當泥鰍發情時,數尾雄鰍在水麵追逐一尾雌鰍,有的雄鰍用頭頂雌鰍的腹部,最後僅有一尾雄鰍用身體圈住雌鰍的軀幹,雌鰍因受到雄鰍的刺激而排卵,雄鰍同時排精,完成受精過程。受精卵黏附在水草或石頭上,但泥鰍卵黏性差,易從附著物上落入水底。在餌料不足時,泥鰍會吞食卵子。在水溫適宜(24℃)的條件下,經1~2天泥鰍卵就可孵出鰍苗。

(二)鰍苗的人工繁殖

1.選擇親鰍

人工繁殖鰍苗時,首先應選擇雌雄親鰍,鑒別雌鰍和雄鰍的方法是:

(1)看胸鰭:把泥鰍放在盛有清水的臉盆內(白底最好),待靜止遊動後,可以看到雄鰍胸鰭前1~4根鰭條比後麵其餘的長而粗,而且尖端向上翹;雌泥鰍胸鰭比雄的短,鰭條平展在同一水平上,呈橢圓扇形。

(2)看背鰭:在繁殖期間,雄鰍背鰭末端兩側有明顯的肉質小隆起,雌鰍在背鰭末端兩側無肉質小隆起。

(3)看腹部:繁殖期,雌鰍腹部圓而膨大,生殖孔外翻,輕壓有卵粒流出;雄鰍體形修長,腹部扁平,手擠壓腹部有白色精液流出。

繁殖用雌鰍應選擇體長20厘米左右,體重40~50克,腹部膨大,輕壓腹部柔軟有彈性,色澤粉紅或黃色的個體;雄親鰍體長20厘米左右,體重在40克左右、與雌親鰍相當的個體,親鰍應身壯無病。

2.人工自然繁殖

開春後,將泥鰍產卵池用生石灰消毒,注新水,待毒性消失後,將親鰍按雌雄1∶1.5或1∶2的比例放入池中,每平方米放20~40尾。當水溫達18℃左右時,在產卵池內放入用棕片、柳樹根、水草等做的魚巢。魚巢紮在竹竿上,插在產卵池中央和四角。魚巢大部分淹在水下,或把魚巢吊在繩子上,再放到池裏也可以。要經常檢查和洗去魚巢上的泥塵,以免產卵時影響卵子的黏附。

泥鰍自然產卵,一般在上午10:00左右結束,當產卵基本結束後,把黏附有卵子的魚巢取出,放入孵化池或孵化容器內去孵化。同時,向產卵池放新的魚巢,讓未產完卵的泥鰍繼續產卵。在產卵池泥鰍全部產完可把魚巢留在原池孵化,但必須把池內的親鰍全部捕起,否則親鰍會食魚巢上的卵子。在24℃水溫條件下,經1~2天就可孵出鰍苗。

3.人工催產繁殖

(1)催產條件:泥鰍人工催產開始時間要比泥鰍天然繁殖時間晚些,一般要到5月上旬開始。人工催產繁殖鰍苗,親鰍的選擇標準,雌雄配比,都與人工自然繁殖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