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捕撈、運輸和銷售七、捕撈、運輸和銷售(上)(2 / 3)

(2)人工催產:注射方法一般采用背部肌內注射法或腹腔注射法。用1毫升注射器和4號針頭進行注射。肌內注射部位在背鰭前下方兩側,呈45°角入針,入針深度為0.23厘米左右。雌鰍每尾注射催產藥物配置液0.2毫升,雄鰍減半。常用催產藥物有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腦垂體(PG)和促黃體素釋放激素類似物(LRHA)及促排卵素2號(LRHA2)。劑量為每尾雌鰍注射HCG300~400國際單位,或垂體1個,或HCG300國際單位+LRHA5微克,或LRHA212.5微克+HCG500國際單位。雄鰍減半。注射時間,依據水溫和注射效應時間來確定,要求親鰍在次日淩晨達到發情高峰為準,以便天亮後進行人工授精的操作。

蘇州大學宋學宏等用LRHA2+HCG混合配量和雌雄配比不同,其催產效果不一樣(見表4)。筆者認為:進行規模繁殖鰍苗時,雌雄比以1∶1.5~1∶2為好;在親鰍成熟度較好時,催產藥物劑量以LRHA27.5微克+HCG500國際單位為宜;如果親鰍成熟度差,則可適當增加劑量。

掌握泥鰍催產後的效應時間十分重要,它可以讓我們把握人工授精的時間,提高催產效果。催產效應時間因水溫和藥物不同而不同。藥物水溫與泥鰍催產效應時間的關係見表5。(3)人工催產,人工授精:浙江大學動物科學學院朱炳全總結了這方麵的經驗,他們的做法是:注射後將親鰍放入懸掛在魚池水中的用40目篩絹製作的網箱內(2米×1米×0.5米),每隻網箱放親鰍125尾(雌雄比為1∶1.5),同時在網箱內放置有用棕片做的魚巢。在臨近效應時間,親鰍有發情行為時,撈取親鰍輕壓腹部有金黃色卵子流出,立即將親鰍撈起,進行人工授精。先用幹毛巾粘幹親鰍體表的水,一人將雌鰍用紗布包住,露出腹部並輕輕擠壓,把卵子擠入幹燥的臉盆中,另一人把雄親鰍的精液擠出滴在卵子上麵,或取精巢搗碎加適量的0.7%生理鹽水稀釋後撒在卵子上麵,再用羽毛輕輕攪拌,使卵子和精液充分混合均勻。過數分鍾,用清水將受精卵漂洗幾次,最後把卵子撒在魚巢上,放入孵化池孵化。整個授精過程應避免陽光照射。

(4)人工催產,自然受精:蘇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宋學宏等認為,泥鰍體小,人工授精的勞動強度大,技術要求比較高,成功率低,在大規模人工繁殖鰍苗時,創造良好的環境,適宜的雌雄比例,適時催產,讓其自產是切實可行的生產方式。人工催產與自然受精相結合,是把注射好的親鰍放到準備好的產卵池內,讓其自然產卵受精,其方法同本書人工自然繁殖部分。

(5)人工孵化:泥鰍受精卵的孵化方式較多,如用孵化環道、孵化缸、孵化瓶、孵化箱等工具孵化,但目前用得較多、孵化效果比較好的是孵化池孵化。在孵化前半個月,將孵化池用生石灰消毒,注入40厘米深的清水,把粘有卵子的魚巢放入孵化池水中(不貼底),每平方米放2萬~3萬粒卵。室外孵化池頂需遮陽。同一口孵化池中應放入相對集中在同一時間內產的卵。孵化用水要清新,經常向池中加注新水,水流量控製在微流狀態。泥鰍孵化的適宜水溫為20℃~28℃,最佳水溫為25℃。在24℃~25℃時,30~35小時孵出鰍苗;水溫20℃左右時,3~4天孵出鰍苗。剛出膜的鰍苗體長約3毫米,不能自由遊動,吸附在魚巢、池壁上。鰍苗孵出來後,應繼續留在原池內用微流水暫養。剛出膜的鰍苗,靠吸收卵黃囊的營養維持生命,3天後開始遊動,此時可取出池內的魚巢,待大部分鰍苗卵黃基本消失後,開始向池內投喂煮熟的用紗布過濾的蛋黃,每天1萬尾鰍苗投喂1個蛋黃。經3~4天後鰍苗肌節明顯,胸鰭出現,攝食活躍。孵出第4天的鰍苗體長約為6毫米。當鰍苗體色由黑轉為淡黃色後,即可轉入育苗池培育。

孵化期間,泥鰍的胚胎發育情況見表6。孵化期間胚胎的發育速度在允許範圍內隨水溫升高而加快。三、鰍種的培育三、鰍種的培育

宋學宏等在水泥池和水族箱飼養的鰍苗,以蛋黃為開口飼料,還喂豆漿、奶粉,結果均在5~10天全部死亡。放在土池中飼養的3.5萬尾鰍苗,池內1/3水麵覆蓋浮萍、鳳眼草,水呈綠色,投喂少量豆漿,鰍苗生長速度快,成活率高。30天達到3~4厘米,9月下旬平均為10~12厘米,成活率為86%。因此,他認為鰍苗飼養以土池較為合適,因為土池的生態特點適合鰍苗生長。

鰍苗培育池宜選擇麵積小的土池或水泥池,水泥池的池底必須鋪15~20厘米厚的泥土。育苗池使用前半月,先用生石灰(每平方米0.2千克)帶水消毒,而後,池底鋪15厘米左右厚的腐熟禽畜糞作基肥,再注入30~40厘米深的新水,待水色變成黃綠色後即可以放入鰍苗。一般放養密度為每平方米1000尾左右。有微流水的培育池,密度可以適當增加一些。培育池管理的技術要點是:

1.勤追肥

鰍苗培育期間主要攝食池水中的浮遊動物,如輪蟲、水蚤等。追施腐熟的有機肥料,保持水的肥度,使水的透明度保持在15~20厘米。必要時,還可以適當追施化肥,如尿素等。

2.勤注水

泥鰍雖說是一種適應性很強又耐低氧的魚類,但是在鰍苗尚未能進行腸呼吸前(即在鰍苗下池半個月),耐低氧的能力很弱,若池水氧氣不足,就會造成死亡。即使在以後飼養成鰍中,如果水質惡化,仍然會出現“泛塘”。因此,應經常向池中加注新水,最好有微流水。要在培育池中投放一定數量的浮萍、水葫蘆等,調節水溫,同時它們的根係可給鰍苗提供吸附棲息的良好場所。

3.勤投餌

一般來說,孵出後第7天的鰍苗長為8~9毫米,以攝食水中的浮遊動物為主。第20天左右體長達25毫米,可攝食水生昆蟲和有機物碎片等食物。同時隨著身體的長大,池水中的天然餌料越來越不能滿足鰍苗的供應,因此這時要投喂打碎的動物內髒、血粉、魚粉等動物性餌料及豆粉、玉米粉、米糠、豆餅等植物性飼料。每天上、下午各投喂一次,日投量約為鰍苗體重的5%。以後隨著鰍苗的長大,日投餌量可增加到10%左右。

4.勤分池

鰍苗經30天左右的培育,體長可達3~4厘米,已是小泥鰍了。此時應進行分池,降低密度,把規格基本相同的泥鰍放在同一池內繼續飼養,或進入成鰍階段的養殖。

剛孵出的鰍苗,附在魚巢或池壁上,經過3天左右的生長發育才能自由遊動,鰍苗發育情況見表7。四、成鰍的飼養四、成鰍的飼養

(一)池塘養殖

1.池塘條件

飼養泥鰍的池塘麵積可大可小,因地製宜,因需而定,一般為100~200平方米;池深70~100米,水深50厘米左右。池分土池和水泥池兩種。水泥池要在池底鋪20~30厘米厚的泥土。土池池壁須用磚砌或用三合土夯實,做到堅實、不滲水,池底要求平坦、排灌方便。出水口設在靠池底部,進水口高於池內水麵以上的地方。進水口要有過濾設備,以避免野雜魚混入池內,一般用聚乙烯網布安裝在進水口上。出水口要用不鏽鋼金屬網作攔魚設施。在近出水口處,設數平方米深15~20厘米的集魚坑。要設置食台。

2.放養

放養鰍種前,魚池按每平方米用150克生石灰清池消毒,注足新水;並施雞糞、豬糞等有機肥料,每平方米施200克,培肥水質。待毒性消失後投放鰍種。有兩種放養方式,一種放養方式是在9月將體長3厘米左右的鰍種每平方米放100尾左右,養到第2年7~8月收獲;另一種放養方式是在4月把頭年培育的5~7厘米長的鰍種每平方米放50尾左右,養到下半年收獲。

3.管理

(1)管好水:養鰍池水質要求肥、活、爽,透明度20~25厘米,以綠色為佳。每升水的溶氧量保持在3毫升以上。如果水色變黑,泥鰍的食欲減退,頻頻遊到水麵吸食空氣或浮頭時,應及時注入新水。一般情況下,每星期注1~2次新水。

(2)投餌與施肥:有實驗發現,用單純的動物性餌料喂養泥鰍,其生長速度並不快,雜食更有利於泥鰍快速健康生長。泥鰍在飼養中,以攝食天然餌料和人工餌料相結合的效果較好。根據水質變化情況,適時追施肥料(主要施腐熟的有機肥),培養池中的天然餌料,同時結合投喂人工飼料,如魚粉、動物內髒、螺蚌肉漿、豆餅、米糠以及配合飼料等。每天定時檢查了解泥鰍的攝食情況,以便控製投餌量。一般上午、下午各投喂一次。飼料做成黏性塊狀投在食台上。

(3)防逃:泥鰍身體細小,又有很厚的黏液,很滑,很容易從池壁、出水口等處的洞隙逃跑。雨天有水流入池內時,泥鰍也極易遁水逃逸。因此,要經常仔細檢查池子,堵塞漏洞。下雨時,要加強巡池,防止泥鰍逃逸。此項管理工作在泥鰍成鰍養殖中顯得尤為重要,若有忽視,就有可能毀於一旦。

經過一個飼養周期的飼養,泥鰍體長一般可達到11~12厘米,每平方米麵積可產商品鰍0.5~0.7千克。

(二)稻田養殖

飼養泥鰍的稻田,一般要求有5%~10%的麵積留作飼料場。田埂高出稻田水麵20~30厘米,稻田水源要足,進排水口安裝攔網。根據田塊大小,挖數個深30~50厘米、麵積3~4平方米的魚溜,魚溜與廂(或圍溝)相通,溝寬0.5~0.7米,深30~50厘米,以便稻田施藥時讓泥鰍躲避;幹水起捕時,讓泥鰍集中。放養量視種苗和餌料(活餌料)狀況而定。稻田養鰍的日常管理基本同稻田養其他魚類。

浙江大學動物科技學院米炳全等,利用稻田改造後養泥鰍,取得了很好的養殖效益。其放養平均重3.66克的鰍種,經8個月的飼養,平均規格達25克,每667平方米產量693千克,成活率95%以上,每667平方米純收入達3641元。他們的做法是:2月下旬在稻田灌水前,每667平方米用生石灰75千克均勻潑灑,進行全麵消毒,消毒進水後,每667平方米用發酵過的豬糞1000千克,培肥水質,透明度為20厘米左右。5月上旬放養體質健壯的鰍種,平均體重3.66克,每667平方米放養鰍種116千克。

由於放養的密度較大,其飼養泥鰍的餌料主要是人工餌料,以天然餌料為輔,平時及時投喂人工飼料,如豆餅、蠶蛹粉、米糠、茶籽餅、麩皮等,不加任何添加劑,並注意配比。7~8月是泥鰍生長旺季,飼料中要求蠶蛹粉達15%、魚骨粉15%、豆餅25%。9~10月以植物性飼料(如麩皮、米糠等)為主。每天上、下午各投喂一次,投喂量為泥鰍總重量的2%~4%,早春、秋末為2%左右,7~8月以4%左右為宜。具體投餌量應根據泥鰍攝食狀況靈活掌握。

(三)池塘網箱養殖

常規養魚利潤空間小,充分利用池塘水體,進行網箱養殖泥鰍,可以提高單位水麵產出,增加養殖戶收入。

1.網箱規格與設置

養殖泥鰍網箱的原材料選用聚乙烯絞絲網類型,網箱規格為6米×4米×1.8米,網箱框架可用竹竿搭製,每口網箱用6根竹竿,網箱兩邊長各3根,直接固定在水中。網箱水下部分為1.5米,水上部分為0.3米。箱底離池底約0.5米。泥鰍種放養前15天安置好網箱,使網箱壁附著生藻類,並向網內移植水草(水花生、水葫蘆等),水草占網箱麵積的1/3。再投放鰍種。每667平方米池塘水麵放置1~2口網箱。

2.養殖池塘選擇

設置網箱養殖泥鰍的池塘麵積在667平方米以上,水深要求2米。池塘進、排水方便,水源充足,水質清新,無汙染。交通方便。

3.鰍種放養

(1)鰍種來源:網箱飼養的鰍種最好用人工繁殖培育的苗種,規格整齊,體質健壯,有利於人工飼養。如果采用市購的鰍種,在投放前,需經嚴格篩選,確保無傷無病,體質肥壯,規格盡量做到基本一致。無論是人工培育的鰍種,還是采購的鰍種,在放養前,都要用3%食鹽水浸泡5~10分鍾消毒後再投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