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鰍種規格和放養密度:用於池塘網箱養殖的鰍種的規格要保證每尾30克左右。每口網箱放鰍種25千克左右。具體的放養密度應根據池塘條件、餌料供應情況和種苗數量等靈活掌握。
(3)飼養管理:
①投餌。泥鰍是動物食性和植物食性兼有的魚類,在飼養中可以植物性飼料和動物性飼料並重的原則。比較好的植物性飼料有豆餅、菜餅、小麥粉、玉米粉等,常用動物性飼料有蚯蚓、蠅蛆、蠶蛹、螺蜆蚌肉等。有條件的地方,可以投喂人工配合料。一般每天投喂兩次,上午、下午各一次。魚種入網箱時停食1~2天。投喂量正常情況下為鰍種總重的5%左右,要視生長情況和天氣變化來增減投喂量。
②水草管理。7~8月酷暑季節,水草可增多一些,占網箱麵積的1/2,平日要清除枯死腐爛的水草和過多的水草,水草不足時,應及時補種使水草在網箱中的麵積維持在1/3左右。
③勤洗網箱,保證網箱內外水流暢通,並結合檢查網箱是否有破損,防止泥鰍逃跑。
④防病害。結合魚塘潑藥,做好網箱養鰍的防病工作。養泥鰍的網箱要及時加好蓋網,因為泥鰍有遊到水麵吞食空氣的習性,易被水鳥啄食。
⑤保持魚塘水位,防止吊箱死魚。
(四)泥鰍、鯉魚、花白鰱混養模式
泥鰍生活在池底汙泥中,活動空間為底質及底質與水的結合部;鯉魚為中下層魚類;花白鰱喜歡活動在中上層。這種池底層泥鰍,中下層鯉魚,中上層花白鰱的混養模式,一方麵有效地利用水體和底質,擴大了池塘水體有效利用空間;另一方麵泥鰍不用專門投餌,可取食鯉魚剩餘殘餌,起到清除殘餌的作用;泥鰍喜歡從池底到水麵運動,有促進上下水層交換,增加底層水的溶氧。濾食性魚類花白鰱作為服務性魚類,可起到淨化水質的作用。這種養殖模式能充分發揮池塘的養殖功能,節約餌料,可以改善養殖水質。據有關資料介紹,這種養殖模式的經濟效益比池塘常規養魚提高四成左右。養殖模式的主要技術措施如下:
1.池塘條件
池塘麵積可大可小,一般以1300~3300平方米為宜,水深1.5~2米;最好為東西走向,長寬比為2∶1;池底平坦,淤泥厚度為15~25厘米。進、排水方便,水源充足,水質清新,無汙染。交通方便,便於運輸。每口池至少安裝1台葉輪式增氧機,功率5kW;13.3厘米潛水泵2台,功率2.2kW。池塘進、排水口用聚乙烯網片做防逃設施。
2.放養前的準備
在放養前對養殖池要進行藥物處理,主要作用是清除池內的野雜魚和其他有害水生物,如細菌、寄生蟲卵、蝌蚪、水蜈蚣等。選擇晴天,每667平方米用生石灰80~100千克,水化後全池潑灑,不留死角。等二天將池注滿水,經7~10天,讓藥物毒性徹底消失後準備放魚種。在放魚種前,用夏花網在池內拉一次空網,進一步清除水中的雜物。為了慎重起見,先向池裏放幾尾魚(花白鰱、泥鰍),進行試水處理,1天後試水魚若無不良反應,表明池水藥物毒性已消失,可以投放魚種了。
3.放養魚種
放養的鯉魚種要選擇優良品種,如建鯉或其他有生長優勢的雜交鯉魚。
(1)魚種規格:泥鰍種10~15克/尾;鯉魚種150克/尾;花白鰱150克/尾。
(2)放養密度:每667平方米放泥鰍種2000尾,總重20千克;鯉魚種660尾,總重100千克;花白鰱140尾,總重20千克。
(3)魚種消毒處理:魚種入池時,用3%食鹽浸泡消毒處理5~10分鍾,殺滅體表病菌和寄生蟲。
4.喂養
該養殖模式最好投喂人工配合餌料,餌料粒徑2.0~5.0毫米,配合餌料的粗蛋白質以保特在30%~35%的範圍即可。基本可以滿足泥鰍和鯉魚的營養需要。做到定時、定點、定位投喂。一般每天上午、下午各投喂1次。水溫較低時(20℃以下),每天投喂1次,水溫較高時每天投喂2次。7、8月每天晚上8:00~9:00可以加喂1次,因為泥鰍有夜出覓食的習性。投喂量應根據魚類攝食情況及時予以調整。
5.日常管理
(1)每天堅持巡塘,清晨和晚上查看池魚有無浮頭現象,檢查魚的活動和攝食情況,查看水色,分析水質,發現異常,及時采取措施,加以解決。
(2)每10~15天衝換新水一次,每次更換池水原有量的1/6~1/5。定期用生石灰化水全池潑灑,改善水質,保持水質“肥、嫩、活”。
(3)春來初秋,天氣悶熱,氣壓低,暴風雨過後,特別是在淩晨,池水容易出現缺氧,魚浮頭,甚至“泛塘”死魚。要勤開增氧機,一般晴天中午和陰天清晨開增氧機,陰雨天、氣壓低,夜間開增氧機的效果較好。7、8月氣溫高,溶氧消耗大,每天清晨和中午開2~3小時增氧機,補充池水中的氧氣。
(4)防治病害:在養殖過程中貫徹“以防為主”的防治魚病的原則。每半月每立方米水用15克生石灰或用1克溴氯海因全池潑灑一次。在餌料中添加土黴素、氟呱酸等製成藥餌定期投喂,預防魚病有一定效果。要驅趕水禽和蛇類,在泥鰍遊到水麵吞氣時以免遭到它們的危害。
(五)庭院養殖泥鰍
有條件的家庭,可在房前屋後、庭院中挖設小麵積魚池養殖泥鰍。
1.水池養鰍
(1)家庭養鰍池的建設:
①水泥池。家庭養泥鰍的水泥池,一般建在住宅附近,選擇向陽、背風和水源比較方便的地方建池,以便看護和管理。養殖池大小視養殖規模而定,池形可與美化環境結合起來,圓形、橢圓形和方形均可,也可利用房前屋後的舊糞池,低窪坑改建。養殖池最好用水泥、磚麵結構,防止泥鰍潛逃。在離池子底部0.5厘米高處的側壁上安一個水管,平時用塞子堵住,供換水時拔出塞子排水。在池子另一邊麵上安一根進水管,進、出水管都要用聚乙烯網片或鐵絲網包住,防止逃魚。
養殖池一般深0.8~1米,池底鋪墊厚20~30厘米有機質較多的黏土。鋪好底泥後,即可注水,水深保持在0.5~0.8米。還可在池中種養一些水葫蘆或水花生,水草的麵積不超過池麵的1/3。水草是泥鰍棲息的好地方,可以改善魚池的生態環境,夏天還可遮陽降溫。
②土池。在土質堅實的地方可建土池,既節約,也實用。建池時從地麵向下挖30~40厘米深,用挖出的土做池埂,埂寬1米左右,高40~60厘米深,池埂要層層夯實,池底更應夯實,防止池水滲漏。有條件可在池底和池壁鋪一層薄膜,效果更好。如果在池內鋪薄膜,池底的薄膜上要鋪一層底泥才可以養泥鰍。在池埂上設置一進水管,在進水口對麵,離池底40~50厘米池壁處安一個出水管,平時用塞子塞住,換水時供排水用。進水管和排水管都應安裝聚乙烯網布或鐵絲網片,防止泥鰍逃跑。
(2)養鰍池的處理:
①消毒。水泥養鰍池修建好後,注滿水浸泡較長時間,進行脫堿處理。放泥鰍前排幹池裏的水,重新注入新水後,方能放養鰍種。魚池在放泥鰍前7~10天要用生石灰消毒一次,待毒性消失後,才能投放鰍種。
②培水。養殖池經消毒處理後,要施肥培肥水質,主要施有機肥料,如畜禽糞等。因家庭養鰍池的麵積較小,一次施肥量不宜太多,保持量少次多的施肥原則。
③移植水草。移栽水浮蓮、水葫蘆都可以,移種水草麵積應控製為1/4~1/3,水草覆蓋麵積過大會引起水體的溶氧量減少。用竹竿攔住水草,控製它的覆蓋麵積。
(3)投放鰍種:
①質量。無傷無病、體質健壯的泥鰍。
②規格。10~15克/尾。
③密度。100~200尾/平方米。
④消毒。鰍種入池時用3%食鹽水浸泡消毒5~10分鍾。
(4)喂養:養殖過程中,根據各家的飼料資源情況決定投喂飼料的種類。泥鰍是以動物性餌料為主的雜食性魚類,因此,投喂植物性餌料或動物性餌料都可以,兩者兼喂最好。家庭養泥鰍可投喂米飯、米糠、麩皮、豆餅、菜餅、豆渣等植物性飼料;可喂蚯蚓、蠅蛆、動物下腳料、蠶蛹粉、搗碎的螺蜆蚌肉等動物性餌料。一天可投1~2次,每次的投喂量不宜太多,以免浪費飼料和汙染水質,堅持次多量少的原則,讓其吃飽吃好就行。
(5)日常管理:
①勤檢查。每天檢查進水係統的防逃設施是否安全。雨後特別是暴雨時,防止池塘漫水跑魚。
②勤更換新水。保持池內水質清新,不腐敗。
③勤護理水草。池裏的水草的枯枝爛葉和多餘的水草及時撈除,發現水草生長不好,要及時補充新草。
④防止在養鰍池內洗滌東西,特別是農藥用具決不能在養殖池內清洗,因池小水窄,極易引使泥鰍農藥中毒死亡。
⑤家庭養鰍一般養到11月幹池起魚。
2.木箱養鰍
這是適合山村條件的一種養鰍方式。
(1)木箱結構:木箱長2~3米,寬1~1.5米,高0.8米,內壁光滑,在箱的一麵或兩麵開設3厘米直徑的注、排水口,在注、排水口和箱上蓋設置鐵絲網。
(2)施肥及放養:在箱內堆放泥土和切碎的草或堆肥(每箱3千克左右),注入新水,深度以漫過土層30~50厘米為準。在箱內泥土中埋設數支互相連通的水管,保證注、排水順暢。每平方米放鰍種數百尾至千尾(種大少放,種小多放)。放前最好先行魚體消毒(用3%食鹽水)。
(3)飼養:投飼餌料為米糠、螺肉、蠶蛹、動物內髒下腳料,一天喂2次,上午、下午各一次。投喂量視攝食情況靈活掌握。每隔10天將箱內的下層泥土翻攪一次,以利於天然餌料生物生長。經過從4~11月的飼養,泥鰍增重可達數倍。
(4)日常管理:每天清除殘餌,發現泥鰍缺氧,立即換水。一般每10天換水一次(換水後可適當追施些肥料)。如發現病鰍、死鰍應及時撈除,以防魚病傳染。飼養後期,應適當加注新水,或將已達上市規格的泥鰍撈出上市,以降低密度,促進生長。
(六)蓄養和越冬
1.蓄養
蓄養是把捕獲的泥鰍集中起來,用木桶、小水泥池、墊上塑料薄膜的籮筐或竹簍等容器裝清水,把泥鰍養幾天。蓄養期間不投食,主要目的是通過蓄養,讓其排空腸內的糞便和體表的汙物,以利運輸,提高成活率。蓄養量可用水鰍比為100∶10的比例來放養。靜水蓄養應勤換水,每天2~3次。剛捕起的泥鰍暫養,每隔6~7小時就要換一次水。
另一種方式是把捕獲的商品鰍集中飼養在水槽或水泥池中,等到淡季,再投放市場,以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蓄養量要根據蓄養期長短決定。一般來說,要比上述蓄養量低。在蓄養期間除了勤換水外,還應投放適量餌料。
2.越冬
水溫降低至10℃以下時,泥鰍就會鑽泥作“巢”冬眠,直到春季水溫升至14℃~15℃時,才鑽出泥外到水中活動和開始攝食。越冬一般要曆時5~6個月。越冬工作不做好,泥鰍的成活率就低。稻田養殖的泥鰍的越冬,應把泥鰍誘集到集魚坑或魚溜內,再加蓋稻草、樹枝葉等。池塘越冬,水深保持1.5米左右。泥鰍越冬的放養密度為常規放養量的2~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