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玄深知玻璃的妙用,不僅在於做些器皿,更重要的是它將改變煉師的操作方式。目前李玄在丹房所見,煉丹操作,基本上都用土釜、銅鼎、坩堝之類,而且大部分都是密封的,煉師不能夠仔細觀察鼎中藥物的反應,屬於“暗箱操作”。一旦有了透明的玻璃容器,低溫下的煉丹反應可以被完全地觀察記錄下來,這種改變將導致煉丹術的大革命。而且關於溶液、氣體的反應,將會開創一個什麼樣的局麵,李玄自己也不清楚。眼下,他連一些最基本的煉丹程序都沒有掌握,還是先靜下心來學點基礎知識吧。他強忍住煉製玻璃的衝動,先將那《白雪聖石經》仔細整理了一遍,準備設計出相應的實驗步驟,再開始試煉。
恰好師傅第二天上了山,帶著挑夫挑了些硫黃、焰硝之類的藥物原料,準備製造更多的火柴。李玄卻接到了新的任務。
“小玄啊,我門中新進弟子,都要學會磨鏡之術。這是當年祖師為了門下弟子即便落難了,也能有碗飯吃,才定下的規矩。你既入我門,人又靈巧,但這門手藝卻是要學的。要知道藝不壓身,多門手藝,總是有用的。今兒你就跟著你四師兄先學煉製磨鏡藥,把手藝學好了,過兩日跟師兄們一起出去曆練曆練。”
李玄心道,怪不得三哥上次說這磨鏡之道,如何如何地,這樣的話,青霞門何不幹脆叫“磨鏡門”得了。想起磨鏡這個詞,卻又聯想到後世的玻璃之愛,心中不覺好笑。
當李玄來到四哥鳳磊的丹室時,屋裏已經升起了一個小火爐,爐上架著一個坩堝,土根拉風箱,蘇柯在旁幫著備料。這風箱現在算是在青霞門裏普及了,林瓚大大小小地做了好多個,而且越做越漂亮,箱板上還雕了花,刻了字。
鳳磊見李玄前來,便準備開始傳授煉藥之法。
“磨鏡之妙,首在玄錫。此方是我師門秘傳,你可別小看了。磨鏡之法,首見於《淮南子》,道是‘粉以玄錫,摩以白旃’,所以世間一般的磨鏡道人,都是拿著一塊粉錫,在鏡麵上塗了一層,再用力擦拭。這般磨鏡,不過三兩月,便生錫暈,那鏡子便再也照不得人。”
鳳磊是個實在人,既然代師授藝,便把那來龍去脈先交待一番。李玄沒想到磨鏡這活兒還真有些講究。他在後世喜歡逛古董市場,雖然沒錢,卻總是想著那天“揀塊寶”,一舉發達。其中對這銅鏡十分癡迷,可惜漢鏡唐鏡一塊都沒錢收藏,聽到是聽了不少。
李玄記得小時候跟老師參觀博物館,看那些出土的青銅鏡,無不黑漆漆地,哪裏能夠當鏡子來照人?當時還問老師來著,老師居然不知道,讓他幼小心靈深受打擊。等自已大了去古董市場,才發現銅鏡表麵有兩種不同的現象,一種黑,一種白,後來終於從鏡友口中明白,那黑的叫黑漆古,一般是從地下挖出來的。白的叫水銀沁,卻是民間流傳下來,沒有入過土的。可這黑漆古和水銀沁,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卻沒人能講得清楚。自己上網查,連專家都眾說紛紜。原因很簡單,銅鏡表麵拋光的文獻記載極少,而且簡略。再加上銅鏡早就不用了,那磨鏡的工藝也早已失傳。
嗬嗬,穿回來了好啊,看看這古銅鏡表麵處理之謎究竟是怎樣被解開的!
鳳磊見他神思不定,便正色道:“我師門所傳之法,與世間磨鏡之法皆不相同。你要記好了。這其中有兩點秘訣,一是煉製磨鏡藥,二便是磨鏡之時須用火煬藥,磨完之後回火焊藥。”
李玄還是不太明白,隻得老老實實地聽著,這時他一點也不敢有輕視之心了。
這時小爐上的坩堝已經燒得有些紅了,鳳磊取過一大塊黑色的東西,放入坩堝中,不一時,冒出小股青煙,黑色變白,慢慢熔化。鳳磊又取過一個小木人來,在坩堝裏用攪動,那木人的下端漸漸被燒成黑炭,待取出看了木人身上的刻度,又投入一塊赤紅色的東西,連連攪動。
鳳磊邊做邊說:“這黑色的是黑錫,紅色的便是真丹,此二物各用四兩。用此木人作尺,以掌握火候。木人燒盡二寸,再入黑錫四兩,如此再攪,便成磨鏡之藥。”
“黑錫我知道,可這真丹是什麼?”李玄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