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白玉琉璃(1 / 3)

接下來的幾天裏,李玄決定暫時不再試煉新法,因為已經做過的“實驗”急需總結提高。他和鳳磊反複做了幾次“抽石膽取精華法”,發現,用新製的既濟爐能取得更高的效率。隻須在既濟爐的上部開個口子,用以觀察和給風,而直接炭燒法也改成了焙燒法。製成的硫酸不再滴入銅盆,而是直接用瓷瓶裝了,塞上口備用。

關於這硫酸的命名,三人組還起了爭執。鳳磊堅決要稱之為“丹頭”,而蘇柯認為應該叫“膽精”,因為兩人都覺得這東西跟硫不沾邊,隻有李玄堅持命名為硫酸。二人最後沒辦法,隻好貼上了硫酸的標簽。

編撰煉丹辭典的想法,就交給了蘇柯。這個一心撲在丹經文獻上的年輕人,確實是最佳人選。李玄的想法是,將煉丹術和黃白術中的所有藥物,按重要性的順序排列。每個藥物,先列其常用名,然後是別名、異名、隱名,必要時要考證其出處。下麵再列出這味藥物的產地,采製方法,主要功能。這樣一本辭典,應該能夠滿足查閱的需要了,無論對初學者,還是有經驗的煉師,都會有極大的幫助。

眼下最重要的是將玻璃燒製出來!李玄深切地感到,由於煉丹器皿的不透明,使煉師根本無法觀測到容器內的反應,這可能是煉丹術的一個瓶頸!

李玄來到了鐵良的打鐵鋪,三人正在燒一樣東西。李玄湊上去一看,隻見爐中一團灰白,也看不出是在燒什麼。

鐵良見李玄來了,忙道:“小玄,你來得正好!你看,這爐中的東西,可能真是燒不化的!”

燒不化的?李玄心想,這爐子溫度本來就不夠高,好多材料都是燒不化的。他定睛看去,卻見爐中之物連煙都不起,而且也不變紅。

“這是什麼?”李玄不由好奇地問道。

“此物名為‘不灰木’,乃隴西所產,火燒之不爛,所以我想用這不灰木,再加粘土及河砂作爐膛!”鐵良道,說著便命土根熄火。

等把那不灰木從火中取出,李玄看到了是一塊纖維狀的東西,但卻有石頭的質地。

不灰木?莫不是石棉?李玄一下子想到石棉纖維,在後世是用來做些防火材料的。

可是這防火材料未必耐火,凡事還是要實驗!也許溫度不夠高,所以這石棉沒有燒壞,不如再試一次。想到這,李玄果斷地對二師兄道:“二哥,將這不灰木重新燒煉一次,這回用猛火,多加木炭!”

土根聽了,忙添炭升火。這個農家弟子沒念過書,眼下對九弟那真是言聽計從。

直直燒了半個時辰,再開爐看時,那不灰木已經解體,根本不再有纖維性狀。看來所謂的不灰木,還是不耐高溫的。

四人俱各歎了口氣,原來即便是書中所記,或親眼所見,不經仔細實驗,還是不難確定某物的性質。

這不灰木是用不了的!不過,以後收購這不灰木,也就是石棉,未嚐不可以用來製作防護服!李玄見鐵良天天在爐前燒煉,身上早已是傷痕累累,就想著以後煉煉之人,必須要穿用石棉做防護服,以防事故的發生。好像史書中還記載過什麼“火浣衣”的,將衣服放在火上燒之不壞,應該就是石棉所製吧。可如何將石棉做成衣服,還須大費周張呢。當下便將此事記在心裏,一定要陳會去多采購些不灰木來。

“二師兄,你們還用其它什麼東西做過實驗嗎?”

“用過赤石脂和白石英,燒了兩個時辰,也未見熔化。”鐵良答到。

“這兩樣東西也許就是耐火材料?”李玄心中實在不敢肯定。鐵良的實驗,應該溫度不超過一千度吧。可煉玻璃,至少要在一千度以上。當時沒有溫度計,李玄也不知道究竟需要達到一個什麼時候樣的溫度,一時難以決斷。

既然搞不清楚,那就隻實驗。一次不成,再來第二次!隻要實驗,隻要不怕失敗,總會有成功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