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事有門道——說話講策略(1 / 3)

何謂辦事門道,主要是指講話的策略。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任何事物,采用的策略,將決定你辦事的水平體現。有時發揮超常,就是沒有錢也能讀書,沒有靠山也能找到工作,沒有英俊的麵龐,也能讓最美麗的姑娘動心。

同鄉之道說愁悵

俗說話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多情是以地緣為紐帶而結成的特殊緣分。人們在說話辦事時可以靠鄉情套近乎,拉關係,可以利用鄉情打通關節,辦成事情。

蔣介石是奉化人,他的侍衛長,多用奉化人,如俞濟時、蔣孝先等;而侍衛官則幾乎一律是奉化人。因為在他眼中,奉化人是最可靠的;他的秘書中,有9任是奉化人,是不是隻有奉化人的文章最好,可能連他自己也不相信,但是奉化同鄉可信;奉化並不出武夫,也不是國民革命的中心區,但國民黨軍界裏,奉化出過55位將軍(其中中將以上20人),這種“人傑地靈”,與蔣介石的拔擢有很大關係。但說開了,還是因為是老鄉的原因。

清末大太監李蓮英也是利用老鄉關係發跡起來的。

李蓮英出身貧苦,個子瘦小,若以當時清朝宮廷太監的標準來衡量,他是根本不夠資格的。可一次偶然的機會,李蓮英聽說在宮廷中有一個太監是他老鄉,且是同一村的。於是,李蓮英大膽地去找了這個老鄉。

李蓮英當時很窮,沒有錢買東西去送禮。他知道這位老鄉很重鄉情,但怎樣做才能引起老鄉的注意卻一直困擾著他。

終於,他想出了一個辦法。於是,他瞅準了正當這位老鄉出來當值時才去報名,然後用一口地道的家鄉話說出了自己的姓名與籍貫。李蓮英的這位老鄉聽了這聲音,身體不由抖了一下,遂抬頭看了看眼前的這位小老鄉,心裏暗暗記了下來。

後來,在這位老鄉的幫助下,李蓮英做了慈禧太後梳頭屋裏的太監,以梳得一頭好發型深得慈禧寵愛,最後成了慈禧太後麵前的大紅人。

李蓮英隻說了幾句話,就博取了對方的注意與好感,為什麼?就因為是老鄉。俗話說“親不親故鄉人”,“人不親鄉親。”這種同鄉觀念有一定的凝聚力,尤其在那種互相傾軋,你死我活的環境中,老鄉總比陌生人容易接受的多。他們對內可以互相提攜,互相幫助,對外則可以團結一致,抵禦困難和外來的威脅。這樣不但可以多幾個朋友,更重要的是在互相信任的前提下,說話辦事時還能得到一定的關照。

在現代,在說話辦事中老鄉觀念也照樣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張先生原是吉林人,解放戰爭時,由於兵荒馬亂,他跟著父母逃荒到山東,後就在山東定居下來,一家人過著非常貧苦的生活。後來新中國成立了,張先生一家人為了當地的建設就再沒有回吉林。

改革開放以後,張先生以敏捷的思維和大膽的投資,創辦了一個工廠,經過幾年的奮鬥與拚搏,現已成為全國同行業的佼佼者,個人資產總額已名列全國前五名。張先生雖已成家立業,但時時刻刻都在想著家鄉,想著家鄉的人民,現在年齡也大了,很有一種葉落歸根的想法,但苦於工作太忙,沒時間回去。

這時,張先生的家鄉為了創辦當地特有的產品加工廠,需要一筆不小的資金,當地政府千籌萬借,才籌到了總數的1/3,於是就派出一名王某去找張先生,希望能得到援助。

王某是政府對外聯絡辦的,為人聰明,善於交際,且很有辦法。他看了張先生的詳細資料後,就判斷張先生這時也很有回家鄉投資的意向。因此,在沒有任何人員的陪同、也沒有準備任何禮品的情況下,獨自一人前往山東,並且打包票定會籌到款項。

當張先生聽到家鄉來人時,欣喜之餘也感到有些驚訝,因為久不聞家鄉的訊息,突然有人來了,該不會是招搖撞騙之人吧!張先生心裏不由起陣陣疑心,但出於禮節,他還是同王某見了麵。

王某一見張先生這種神情,知道他還沒有完全相信自己。於是他挑起了家鄉的話題,隻講家鄉解放前及前30年的風貌變化,他那生動的語言,特別是那濃濃的愛鄉之情溢於言表,令張先生深受感動,也將他帶回了童年及少年時期,想起了那時的家鄉、那裏的爺爺奶奶,還有鄰裏親戚……很顯然,張先生記憶深處中的那塊思鄉領地已被王某揭開了蓋頭,蘊藏在心中的那份幾十年的感情全部流露了出來,欲罷不能。

就這樣,經過3個小時的“聊天”,王某對借錢一事,一字未提,隻是與張先生回憶了家鄉的變遷,猶如放電影一般。最後,張先生不但主動提出要為家鄉捐款一事,還答允了與家鄉合資辦廠的要求。

求老鄉有個技巧,因為老鄉有大老鄉與小老鄉之分。比如,在關裏,東北人都可成為老鄉,過江南,北方人又都可成為老鄉,這要根據環境而變,在這方麵北洋政府時的徐世昌可謂獨樹一幟。

北洋政府時期前後有七個總統及執政首腦,他們中有六個是行伍出身,惟有徐世昌是無一兵一卒之文人。徐世昌以翰林起家,攀附袁世凱,投其所好,因緣標會,扶搖直上。

徐世昌,清鹹豐五年九月(1856年10月)生於河南開封,城內的雙龍巷是他出生地和少年時代活動的地方,算是他的第一個籍貫;據徐氏家譜考證,徐世昌的遠祖明朝末年居住在浙江鄞縣,這是他的第二個籍貫;乾隆年間,徐家又從北京大興移居天津。徐認為大興是他的第三個籍貫,天津是他的第四個籍貫。別人也許會覺得有這麼多籍貫是個麻煩,而徐世昌卻利用這多處籍貫大作文章。他跟袁世凱論河南同鄉,跟馮國璋、曹琨論直隸同鄉,與錢能訓、孫寶琦論浙江同鄉。涉足社會,處處得到同鄉的幫助。

由此看來,老鄉的關係就大有文章可做了,但說開了,也隻不過是一種與人拉關係套近乎的手段而已。為什麼?因為每個人都有家鄉觀念,每個人都想利用這種觀念結成聯盟,所以在上例中王某就是利用張先生的家鄉觀念打動張先生的,從而順利地完成了工作。

但我們不能不佩服徐世昌的精明,他一個人可以利用那麼多關係,同時拉出那麼多不同的老鄉。試想,生活中如果都能像他這樣利用一下老鄉關係,應該說是有利而無害的。當然,這得拋開對徐世昌的曆史評價。

當今時代,利用鄉情辦事的事例數不勝數。近至一般的人物,遠到港、澳、台以及海外僑胞,隻要事業有成者,無不想為家鄉做一份貢獻,如果掌握並恰當地利用好“老鄉關係”,不論是於人於己還是於我們的事業,都是有一定好處的。

同僚之道侃誌向

無論在哪個國度、哪個年代,地位等級觀念都是很強的。對方的身份、地位不同,你說話的語氣、方式以及辦事的方法也應有異。如果不明白這一點,對什麼人都是一視同仁,則可能會被對方視為無大無小、無尊無賤。對方身份地位比自己高的人,會認為你這樣做沒有教養,不懂規矩,因而他不喜歡聽你的話,不願幫您的忙,或者有意為難你,這樣就可能阻礙了你辦事的路子,使所辦之事一波三折。

宋朝知益州的張詠,聽說寇準當了宰相,對其部下說:“寇準奇才,惜學術不足爾。”這句話一語中的。張詠與寇準是多年的至交,更是同僚,他很想找個機會勸勸老朋友多讀些書。因為他身為宰相,關係到天下的興衰,理應學問更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