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巧時隔不久,寇準因事來到陝西,剛剛卸任的張詠也從成都來到這裏。老友相會,格外高興,寇準設宴款待。在郊外送別臨分手時,寇準問張詠:“何以教準?”張詠對此早有所慮,正想趁機勸寇公多讀書。可是又一琢磨,寇準已是堂堂的宰相,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怎麼好直截了當地說他沒學問呢?張詠略微沉吟了一下,慢條斯理地說了一句:“《漢書?霍光傳》不可不讀。”當時寇準弄不明白張詠這話是什麼意思,可是老友不願就此多說一句,言訖而別。回到相府,寇準趕緊找出《漢書?霍光傳》,他從頭仔細閱讀,當他讀到“光不學無術,諫於大理”時,恍然大悟,自言自語地說:“此張公謂我矣!”(這大概就是張詠要對我說的話啊!)是啊,當年霍光任過大司馬和大將軍的要職,地位相當於宋朝的宰相,他輔佐漢朝立有大功,但是居功自傲,不好學習,不明事理。這與寇準有某些相似之處。因此寇準讀了《漢書?霍光傳》很快明白了張詠的用意,感到從中受益匪淺。
寇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為人剛毅正直,思維敏捷,張詠讚許他為當世“奇才”。所謂“學術不足”,是指寇準不大注重學習,知識麵不寬,這就會極大地限製寇準才能的發揮,因此,張詠要勸寇準多讀書加深學問的意思既客觀又中肯。然而,說得太直,對於剛剛當上宰相的寇準來說,麵子上不好看,而且傳出去還會影響其形象。張詠知道寇準是個聰明人,給了一句“《漢書?霍光傳》不可不讀”的贈言讓其自悟,何等婉轉曲折,而“不學無術”這個連常人都難以接受的批評,通過教讀《漢書?霍光傳》的委婉方式,使當朝宰相也愉快地接受了。“借它書上言;傳我心中事”,張公辭令,高雅至極!
聰明人都是懂得看對方的身份、地位來辦事的,這也是自己辦事能力與個人修養的體現,平常我們所說的“某某人會來事”,很大程度上就體現在“見什麼人說什麼話”的才智上。這樣的人不隻是當領導的器重他,做同事的也不討厭他,這樣的人辦事的成功率當然要高。
同事之道講關愛
有一天,你去找你的上司請他出麵幫助你辦某件事。
平常你的上司身體健康,精力充沛,在工作上也頗得心應手,單位內的人都認為他很有前途,可是,這一天,他顯露出悲傷的臉色,很可能是家中發生了問題。
他雖不說出來,一直在努力地抑製,可總會自然而然地在臉上流露出苦惱的表情。對這位上司來說,這實在是件很尷尬的事,為了不讓部下知道,表麵極力裝得若無其事。午餐後,他用呆滯的眼神望著窗外,此時,他那迷惑惘然的臉色,已失去了朝氣。你對這種微妙的臉色和表情之變化,不能不予以注意。你盡你最大的設想,找出領導真正苦惱的原因,並對他說:“科長,家裏都好嗎?”以假裝隨意問安的話,來開啟他的心靈。
“不!我正頭痛呢,我太太突然病倒了!”
“什麼?你太太生病了!我怎麼一點都不知道?現在怎麼樣?”
“其實也不需要住院,醫生讓她在家中療養。太太生病後,我才感到諸多不便。”
“難怪呢!我覺得科長你的臉色不好,我還以為你有什麼心事,原來是你太太生病了。”
“想不到你的觀察力這麼敏銳,我真佩服你。”
他一麵說著,臉上一麵露著從未有過的笑容,此刻可以知道你成功了。在人生最脆弱的時候去安慰他,這才是當部下的人應有的體諒和善意。上司由於悲傷,故心靈呈現出較脆弱的一麵。更不應再去刺激他,而應當設法讓他悲傷的心情逐漸淡化。上司的苦惱,在尚不為人知曉前,自己應主動設法了解,相信你的這份善意,即使是“鬼”也會受感動的。自然,這以後,上司會心甘情願地幫你辦事。
視對方的現實狀況辦事,還有重要的一條是不能犯忌,如果犯了所求對象的忌諱,恐怕該成的事也難辦成了。
對性格外向、愛好交際的人,在辦公室與他們的談話,一般不會有什麼副作用,而對性格內向、膽小怕事和敏感多心的人則容易產生副作用。此時,就應當換個環境,在室外、院子裏隨便談心,才容易達到說服的目的。
托人辦事時隻一味地談自己的事,並不停地說“請你幫忙,請你幫忙”之類的話,會讓人感到嫌惡、不耐煩的。
假如想把自己的請求向對方說明,就應該先擺出願意聽取對方講話的姿態來,有傾聽別人言談的誠意,別人也才會願意聽你說話。
談話的話題應該視對方的情形而定,再好的話題,若不能符合對方的需要,就無法引起對方的興趣,最好是想辦法引起彼此共同的話題來,才能聊得投機,然後再設法慢慢地把話題引入自己所要談論的範圍裏。
在日常談話中,一般人都是說些身邊瑣事,這或許想向對方表示親切。在正式交談中,希望你不要把老婆、兒女當做談話的資料,否則總不免給人娘娘腔和不務正業的感覺。
談話先從政治、經濟等比較嚴肅的題目開始,然後再涉及到文學、藝術和個人的興趣方麵等比較輕鬆的話題。總之,將自己的觀點、見解堂堂正正地公布出來,使得彼此都能有共同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談話。
一個善於托人的人,一定很注重禮貌,用詞考究,不致說出不合時宜的話,因為他知道不得體的言辭往往會傷害別人,即使事後想再彌補也來不及了。相反地,如果你的舉止很穩重,態度很溫和,言詞中肯動聽,雙方自然就能談得投機,托辦的事自然也容易辦成。
所以要使對方對你產生好感,必須言語和善,講話前先斟酌思量,不要想到什麼說什麼,這樣會引起別人皺眉頭,自己卻還不知道為什麼。那些心直口快的朋友平時要多培養一下自己深思慎言的作風,切不可像隨地吐痰似的不看周圍是何處便脫口而出,那樣會影響到自身的形象和辦事的效果。
同誌之道談理想
兵法中有一條: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明裏強攻不成,就暗中智取。
《西遊記》裏講到,唐僧師徒去西天取經,中途遇上了火焰山。孫悟空縱有天大的本事,也撲不滅它,最後不得不向鐵扇公主求情,借她的扇子一用。誰知這女子根本不賞臉。於是孫悟空變成一隻小飛蟲,鑽進了鐵扇公主的肚皮裏,一陣折騰,公主打熬不住,隻好投降。
鍾隱是五代十國時南唐的一位著名畫家,家道殷富,倦於俗事,便學習前輩陶淵明做起隱士來。
鍾隱隱居山林修身養性。他最愛做的一樁事就是畫畫。畫花竹禽鳥、山水人物,倒也自娛自樂。
不過,畫了一段時間,鍾隱就出現“眼高手低”的毛病。
鍾隱經過冷靜反思認識到,毛病就在於自己畫技貧乏;於是決定下山求師學藝。下山後一打聽才知道,當時畫花鳥的高手叫郭幹暉,此公筆墨天成,尤其擅長畫鷙鷂。鍾隱大喜,立即前往郭府拜師。
不料,郭幹暉並非世中俗人,雖然身懷絕技,卻不肯輕易授人,老先生作畫時總吩咐下人把門關上,惟恐路上過往行人或是私闖進來的賓客,窺見一招一式。因此,鍾隱興衝衝來到郭府,連大門也沒跨進,就讓門房給轟了出來。
鍾隱倒是很知趣,一拍腦袋把自己大罵一通:真是該死呀,該死!上山隱居後竟然把世俗的規矩都忘光啦,想當年孔夫子收學生,還要拎臘肉來,我怎麼空著手就跑來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