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事有規律——不“合情”則“合理”1(1 / 3)

俗語說:“機不可失,失不再來”。辦事的機遇固然重要,辦事的程序並不是一塵不變的,成事有規律,有些時候,迫不得已采用一些“合理”的方法也並非是錯,隻要你正確地運用它,一些棘手的事情還是很容易解決的。

尊重別人,將心比心法

社會上有一些人,他們心中沒有別人,說話辦事以我為核心,一切從我出發,對於別人的痛苦和快樂漠不關心。他們還時常把自己的意願強加於別人,以一種極強的嫉妒心理對待他人。

古人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種做人準則,就是從愛心出發,以己度人,推己及人,提倡人與人之間的寬容,互相幫助,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尊重。如果人人都隻為自己著想,舉天下以換一己之得,犧牲千萬人為滿足一己之私,那麼這個世界豈不連虎狼世界也不如了!

戰國時,梁國與楚國之界,兩國在邊境上各設界亭,亭卒們也都在各自的地界裏種了西瓜。梁亭的亭卒勤勞,鋤草澆水,瓜秧長勢極好,而楚亭的亭卒懶惰,對瓜事很少過問,瓜秧又瘦又弱,與對麵瓜田的長勢簡直不能相比。楚人死要麵子,在一個無月之夜,偷跑過去把梁亭的瓜秧全給扯斷了。梁亭的人第二天發現後,氣憤難平,報告了縣令宋就,說我們也過去把他們的瓜秧扯斷好了。宋就聽了以後,對梁亭的人說:“楚亭的人這樣做當然是很卑鄙的,可是,我們明明不願他們扯斷我們的瓜秧,那麼為什麼再反過去扯斷人家的瓜秧?別人不對,我們再跟著學,那就太狹隘了。你們聽我的話,從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給他們的瓜秧澆水,讓他們的瓜秧長得好,而且,你們這樣做,一定不可以讓他們知道。”梁亭的人聽了宋就的話後覺得有道理,於是就照辦了。楚亭的人發現自己的瓜秧長勢一天好似一天,仔細觀察,發現每天早上地都被人澆過了,而且是梁亭的人在黑夜裏悄悄為他們澆的。楚國的邊縣縣令聽到亭卒們的報告後,感到非常慚愧又非常敬佩,於是把這事報告給了楚王。楚王聽說後,也感於梁國人修睦邊鄰的誠心,特備重禮送梁王,既以示自責,也以示酬謝,結果這一對敵國成了友鄰。

人常說,人心都是肉長的。是啊!人心都是肉長的,幹嘛非要損人利己呢?所以說話辦事想讓人尊敬佩服,首先要有讓人尊敬佩服的優點,否則,說人話拉狗屎,或者像李林甫一樣陽一套陰一套,長此以往,就會將自己的人格徹底喪盡,那時候恐怕人們都會對你敬而遠之了。

還有陳囂與紀伯為鄰,一天夜裏,紀伯偷偷地將隔開兩家的竹籬笆,向陳家移了一點,以便讓自己的院子寬一點,恰好給陳囂看到了。紀伯走後,陳囂將籬笆又往自己這邊移了一丈,使紀伯的院子更寬敞了。紀伯發現後,很是愧疚,不但還了侵占的地,而且還將籬笆往自己這邊移了一丈。陳囂的主動吃虧,讓紀伯感到內疚,他產生了“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感覺,這就欠下了陳囂的一個人情,即使他還了這個人情,但是每當他想起時,他還是會內疚的,陳囂不愧為大丈夫,有君子之風。

為人就應該這樣,低頭不見抬頭見,見得多,事情也多,事情多,磨擦總難以避免。遇到性情開朗的,倒會有雨過天晴的時候;遇到孤僻內向的,也許會一直耿耿於懷。鄰裏之間,難免會有口角發生,這時,以寬容、謙讓的姿態去處理鄰裏矛盾,用真誠的感情打動對方,用寬闊的胸襟包容對方,這樣彼此之間就會化幹戈為玉帛。

清代康熙年間,當朝人稱“張宰相”的張英與一個姓葉的侍郎,兩家毗鄰而居,葉家重建府第,將兩家公共的弄牆拆去並侵占三尺,張家自然不服,引起爭端。張家立即發信給京城的張英,要求他出麵幹預。張英卻作詩一首:“千裏捎書為堵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老漢見信即命退後三尺築牆,而葉家深表歉意,也退後三尺。這樣兩家之間即由從前三尺巷變成了六尺巷,於是“讓一讓,六尺巷”被百姓傳為佳話。

還是那句話,人心都是肉長的,如果你們都能像張英與陳囂那樣處理鄰居關係,那麼我們的街坊四鄰是不是就更容易相處了呢?

鄰裏關係如此,其他社會關係也莫不如此。唐代名人狄仁傑出身名門,他和父親都做過唐朝的高官,他生性憨厚,從不居官自傲,因此年輕時就得到不少長輩的誇讚,還在他當荊州都督府法曹時,同僚鄭崇質奉命出使去一個很遙遠的蠻荒之地,偏偏鄭崇質有一個年老而且多病的母親,鄭祟質丟下老母隻身遠行,心裏很不是滋味,狄仁傑見狀十分同情,便求見作為主管長官的長史藺仁基,對藺仁基說:“鄭崇質的母親老弱如此,我們怎麼能忍心他在萬裏之外還為老母擔憂呢!”隨即便自告奮勇,要求代替鄭崇質出使。狄仁傑的舉動使藺仁基深受感動。此時藺仁基正和司馬李孝廉鬧矛盾,兩人不但在公事上互相拆台,而且平時形同陌路,都以看對方的笑話為樂事。麵對涉世未深卻如此急公好義的狄仁傑,藺仁基非常慚愧,於是他硬著頭皮找到李孝廉,把狄仁傑的所作所為從頭說了一遍,並深有感觸地歎道:“與仁傑相比,我們難道能不自慚形穢嗎?”李孝廉果然也深受震動,兩人居然從此和好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