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最佳的發難方式
發難,是對人進行教育的一種方式。正確地運用發難方式是很重要的。現在談談最佳發難方式的選擇。
①觸動式發難。
措詞比較尖銳,語調比較激烈。它適合於惰性心理、依賴性心理較為突出的青年。
②漸進式發難。
有層次地逐步深入。適用於自尊心和榮譽感較強的青年。
③商討式發難。
平心靜氣。商討的口吻,較為緩和。適用於反應快,脾氣躁,情緒易被語言激發的青年。
④提醒式發難。
以暗示為手段。語言內容多,為提醒、啟示之類。適用於性情機敏,疑心較重的青年。
⑤即席式發難。
當時、當場、當事的發難。適用於不肯輕易認錯的青年。
⑥參照式發難。
借助他人、他事的客觀形象,運用對比方式烘托出發難內容。適宜於經曆淺薄、盲目性大、自我覺悟差、易於感化的青年。
⑦發問式發難。
以提問為內容,把要發難的事用提問的方式表示出來。適用於善於思考、性格內向、比較成熟的青年。
善於把握說話的分寸
(1)對答如流的奧秘
答問,是在交際場合進行的一問一答。如:答記者問、專題對話、論文答辯等,這是一種隨機性很強的以回答問題為主的即席式發言。它有以下兩個特點:
①廣泛性
由於對方可以任意提出問題,特別是記者興趣更廣泛,大至轟動全球的國際事件,小到你的生活隱私,都可能成為他們的話題。
②隨機性
由於事先不知道對方將提出什麼具體問題,很難對自己的發言作係統周密的策劃。臨場提問往往很突然,可能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冒出來。且問題帶有跳躍性,隻能隨時思考,恰到好處地做出回答。如果反應遲鈍,就會產生不良後果。
答問的技巧很多,下麵舉幾個例子:
①無效回答
即用一些沒有實際意義的話去做非實質性的回答。
“無效回答”並非真正全無效果,它可分為有效性無效回答和純無效回答。
所謂有效性無效回答,即表麵上看沒有直接回答問題,實際上卻有很深的內涵,需要對方去領悟。
如在一次足球比賽中,球星迭戈?馬拉多納無意識地手、頭並用地送球進門。裁判判此球有效。賽後,問馬拉多納,那個球到底是手球還是頭球。馬拉多納說:“手球的一半是迭戈的,頭球的一半是馬拉多納的。”
表麵看來,馬拉多納的回答沒有明確答案,其實一細想就可發現,馬拉多納事實上很含蓄地承認了那個球帶有手球的成分。
所謂純無效回答,即答話中找不到任何答案,要想得到答案,隻有到別處尋覓。
一次,有位日本記者問陳毅:“中國的第三顆原子彈何時爆炸?”陳毅答:“中國爆炸了兩顆原子彈,我知道,你也知道,第三顆原子彈可能也要爆炸,何時爆炸,請你等著看公報好了。”
②答非所問
對有些問題,要回避其鋒芒,以求回答得婉轉和得體。
比如一位家長問老師:“我孩子成績怎麼樣?”教師回答:“要是能抓緊點,他成績不會差。”顯而易見,這個學生成績不算好,但這位老師沒有真話實話,而是委婉地用對學生的希望作答,既避免家長丟麵子,也避免有的家長遷怒於孩子。
③避而不答
這種方式是對付那些冒昧的提問者所提的問題。有時,某些問題自己不宜回答,但對方把問題推到麵前,保持沉默顯得被動,就可以避而不答。如:
“聽說你準備和她結婚,有這回事嗎?”
“你去問‘將來’吧。”
“有人說你講過我的壞話,是嗎?”
“誰說的,你去問誰吧。”
“這個問題你要向我解釋清楚。”
“當然要解釋,但不是現在。”
④以退為進
有些提問者或說話者語氣咄咄逼人,對此,可以采取以退為進的方式回答,即先把話承認下來,然後適當回敬對方。
請看下麵幾段對話:
“你講什麼?連你自己也不懂!”
“不錯,不過我認為我懂不懂,你聽起來都一樣。”
“你這樣子,遲早要倒黴!”
“說得在理,碰碰運氣吧,也許不一定。”
“你這麼漂亮,怎麼還沒有結婚呀?”
“是的,因為我挑得比你仔細。”
⑤圍魏救趙
不取“頭痛醫頭”的做法,而是繞過提問,以奇兵突襲,使對方陷入窘境,從而為自己解圍。
當年,台灣海峽一度出現緊張局勢,在記者招待會上,一名外國記者故意發難:“請問,對台灣問題,貴國政府所采取的最後措施是什麼?”我外交官員冷靜作答:“請閣下相信,我們最終會解決這個問題的。而我倒真是有點擔心,如果貴國反政府運動繼續發展下去,貴國政府是否能具有維持現狀的能力?”
這個妙答把一個帶刺的球拋給對方,令其自顧不暇。
⑥係鈴自解
有些難題不必回答,原球拋回,讓係鈴人自己去解鈴。
一次,某國領導人在我國北京舉行記者招待會,一位西方記者問:“您在給您的同胞的信中說您的國家已經不是獨立自主的國家,而是附屬於外國,您說這個外國是誰?”
某國領導人答道:“你問這個外國是誰,我可以說。但即使我不講,所有的人也都知道。”因為“所有的人”都知道,所以提問者完全可以自己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