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大事”“小事”——因訴求而定2(3 / 3)

運用這一說服技巧,必須是兩類事物具備同類屬性,其“理”也必須是相通的,這樣的類比才能啟發人,說服人。

比喻恰當,銳不可擋

詩歌離出不開”賦、比、興”這三種基本手法,這是讀過詩的人都知道的文學常識。比喻也是最常用的文學手法,而聰明的雄辯家們也同樣離不開說理生動的各種比喻手法,使深奧的道理變得通俗易懂、簡單有趣,增加論辯的說服力,以達到說理服人的目的。

比喻重在“貼切”,就是說本體和喻體要緊密聯係,甚至是達到獨一無二的緊密聯係,愛因斯坦關於相對論的解釋正是比喻的典範之作。

震撼世界的相對論,是科學發展史上劃時代的裏程碑。要用一個比喻將這樣高深的理論說清楚顯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晚年的愛因斯坦有一次是這樣向青年學生們解釋相對論的:“當你和一個美麗的姑娘坐上兩小時,你會感到好像坐了一分鍾;但要是你和一個很醜的老頭坐在一起,哪怕隻坐上一分鍾,你卻感到好像是坐了兩小時。這就是相對論。”

毫無疑問,愛因斯坦比喻的貼切性是完美的,莫測高深的相對論在比喻的作用下,變得十分易於接受,這正是比喻化抽象為具體的巨大作用。

在這裏,著重介紹的是比喻中的諷喻法,諷喻的特殊之處在於不滿足於本體和喻體間的某一相似點,而是將喻體作為一個完整的內容來展開,通過展開的情節、故事內容和形象的描敘等來作為聯類取喻的基礎。

諷喻的作用主要有兩點:

一是委婉的規勸,起啟發的作用。

二是辛辣的諷刺或譴責。

震驚中外的“七君子事件”中的史良,被指控參與策劃、發動了“西安事變”。在法庭上,史良在與法官、檢察官的論辯中,就運用了諷喻的論辯技巧。來看看他們之間的這段對話。

檢察官:“在西安事變前,你們給張學良、宋哲元、韓複渠、傅作義發過電報,因此可以說,西安事變的發生與你們發的電報是有聯係的,你們應該對此負責。”

史良並沒有正麵回答,也不去解釋,或急於表明自己所發電報的內容與西安事變是毫無關聯的,她平靜的比喻說:

“就比如說一個刀店,每天都會賣出許多把刀。多數買了刀的人是用來切菜,但誰也不能排除有人會用買來的刀殺人的可能性。照檢察官的意思,難道凡是殺了人的,都應該由刀店負責嗎?”

刀店與發報者原本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碼事,而史良這樣的回答不僅僅駁斥了所謂七君子的電報與西安事變有聯係的說法,而且也巧妙回避了問題的實質內容。

一位台灣同胞對我們“一國兩製、和平統一”的政策不太了解,於是問中國駐外的一位工作人員:

“台灣與大陸有不同的社會製度,你們為什麼想把兩者統一起來呢?”

中國的駐外人員於是先給他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次,佛教始祖釋迦牟尼給弟子們講授禪理,他問道:

“你們想讓一杯水永遠不幹掉,有什麼辦法呢?”

一時全殿啞然,沒有一個弟子能夠回答出來。

釋迦牟尼淡淡一笑:“把它放到大海裏不就永遠不會幹掉了嗎?”

弟子們茅塞頓開,恍然大悟。

這名駐外人員接著說:“你想想,作為一個國家不統一,四分五裂,怎麼能在複雜的世界鬥爭中堅強站立呢?台灣是一個小島,隻有回歸祖國的懷抱,才有光明的前途”。

采用諷喻的妙處,往往更多的時候還體現在它“諷”的一麵,並且,借用了比喻的形式,不但可以增加對自己命題的確證,也可以增加對手反駁的難度,因為對方不僅要反駁論點,還要設法反駁比喻。

1901年,美國政府向公眾宣稱,為了保持軍隊所需的巨額費用。“準備實行節約”,因此,必須削減公立學校的經費,馬克?吐溫采用諷喻的方法對此提出了反駁:

“而我們則認為,國家的偉人出自於公立學校。試看曆史怎樣在全世界範圍內重演,這是多麼奇怪。我記得,當我還是密西西比河上一個小孩子的時候,曾經有同樣的事發生過。有一個鎮子也曾主張停辦公立學校,因為那太費錢了。有一位老農站出來說了話,說他們要是停辦了學校,也省不了多少錢。因為每關閉一所學校,就必須多修造一座監獄”。

學校和監獄,馬克?吐溫的諷喻可謂無比的傳神,至今也依然發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