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不是虛偽,”父親接著說,“而是你在逃避!可是,你以為走出去就什麼問題都解決了嗎?不,你錯了。如果你不去學校讀書,過早蕩跡於社會,誰也不敢保證你的將來會比現在更好!你唯一的出路就是用功讀書,自己拯救自己。”
父親的一陣“怒罵”,使歐基米德心悅誠服,重新走進了學校,最終成為偉大的科學家。
無鹽勸說齊宣王,首先棒喝一聲,用四句“危險”,引起齊王注意與警惕,然後再闡述“危險”的事實根據,終於使齊王聽從了自己的勸說。同樣,歐基米德的父親也是先批駁兒子所謂的“世界是虛偽的”,其實是他不敢麵對現實,然後再詳加勸導,終於使兒子“修成正果”。
當頭棒喝,就是故意用玄險的話來引起對方的注意,使他在心理上產生強烈的震撼,然後他才會對你所說的一切產生濃厚的興趣,當然也就很容易被你打動。不然,憑無鹽的資色何以打動齊王?
機智貧嘴,有理有據
有則土耳其童話,聽來頗讓人尋味:
一個巫婆守護著一麵魔窗,過路的人隻要交一塊番薯或一塊乳酪,就可以透過魔窗看一看:人們從中看到了什麼呢?白發蒼蒼的老人看到的是年輕的小夥子,年輕的小夥子看到的是美麗的姑娘,美麗的姑娘看到的則是華麗的新嫁妝……實際上,魔窗裏一無所有,隻是一間空空如也的小屋。
這則美麗的童話。同皮格馬利翁效應有異曲同工之妙:希望看到什麼就能看到什麼,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就能成為什麼樣的人。這和辯論中的道理其實一樣:拋開約定俗成的理論的束縛,從對己有利的一麵另作新解。達到攻其不意、出奇製勝的效果。
一個夏天的晚上,大哲學家、天文學家泰勒斯仰望著天空的星辰,邊走邊思考著天文學上的問題,一不小心掉進了坑裏,引起周圍的人哈哈大笑。其中一個饒舌漢幸災樂禍地奚落泰勒斯說;“你自稱能夠認識天上的東西,卻怎麼連地上的坑都不認識而掉進去了呢?”泰勒斯從坑裏爬起來,鎮定地“回敬”說:“隻有站得高的人,才有從高處跌進坑裏的權利和自由。沒有知識的人,本來就躺在坑裏,又怎能從上麵跌進坑裏呢?”饒舌漢啞口無言,麵紅耳赤。
人從地上往坑裏跌,從坑裏往地上爬,這地麵與坑裏的高低差,使受奚落的泰勒斯聯想到自己同奚落者水準的高低差,人品的高低差,於是從另一方麵——坑的方麵想,從而回擊、諷刺了原來的奚落者。
為什麼很多時候會有像這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故事產生呢?同一作品,為什麼不同的觀眾會有不同的看法?同一問題,為什麼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見解?這是由於人們在不同的社會曆史條件、不同的文化教育影響下,具有不同的素質和素養,具有不同的觀察和思考問題的視角和視點。巧答巧辯,正是利用這麵“巫婆魔窗”,做出各種各樣的、有聲有色的文章來的。
裏根當總統時,決定恢複生產新式的B1轟炸機,引起了許多美國人的反對。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他麵對一幫反對他這一決定的記者責問時,說:“我怎麼就不知道B1是一種飛機呢?我隻知道B1是人體不可缺少的維生素。我想我們的武裝部認也一定需要這種不可缺少的東西。”裏根這一語雙關的回答,一時間使那些反對者們不知所措。
裏根佯裝不知“B1是一種轟炸機”,聯想到符號相同或相仿的“B1是人體不可缺少的維生素”,說:“我想我們的武裝部隊也一定需要這種不可缺少的東西”,一語雙關,擺脫了自己的被動和尷尬的局麵。
運用“巫婆魔窗法”,不僅僅可以在語義的多義上打圈子,有時還可以類比、聯想等書中曾經介紹過的技巧。
一個人在市場上買了6隻來自中國的麻雀,決定用它們去討好國王。
按照這個國家的習慣,七是大吉大利的數字。要是送去6隻,國王興許會不高興,要是國王真的發怒,那就更加麻煩了。
但是,中國麻雀隻有6隻,怎麼辦呢?他想了半天,決定混進一隻本國麻雀。湊足7隻獻給國王。
國王一見,果然高興。他仔細地把它們逐一玩賞了一遍,突然發現有一隻本國麻雀混在裏麵,立即大怒,責問道:
“這是怎麼回事?是不是你自恃博學多識,欺我寡陋無知?”
那人嚇了一跳,但他馬上回答:“陛下果然是火眼金睛,洞察分明,可這隻本國麻雀是另外6隻中國麻雀隨行的翻譯。”
這個人利用類比思維,做出了巧妙的別解——人出國需要有翻譯,那麼麻雀也不例外,那隻本國麻雀就是一位翻譯。正中有歪,歪中有正,幾分正確,幾分荒謬,國王見他奉承得體,便嘉獎了他。
這一策略的運用不僅適於辯淪,很多時候還能起到促進溝通的效果。
一位光彩照人的女演員上台演唱,曲畢謝幕,可沒走兩步,就被麥克風的電線絆倒,嬌美的身體與當時的狼狽相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觀眾有笑有歎有哄。
這位女演員急中生智,站起身來,拿起話筒說道:“我真正為大家的熱情所傾倒了!”
頓時,噪聲變成了笑聲和掌聲。
女演員急中生智,以“美”補“醜”,換回了自己的麵子。
還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富翁,左鄰是銅匠,右鄰是鐵匠,成天叮叮咚咚的吵得很。富翁特地備了一桌酒席請他們搬家,左右鄰居都答應了。等到兩家都搬了家之後,叮叮咚咚聲還是照舊,原來是左邊搬到了右邊,右邊搬到了左邊。富翁所說的“搬家”是指搬到一定距離之外的意思,可是照字麵講,隻要把住處挪動一下就是搬家,兩位高鄰也確實沒有失信。問題在於“搬家”這個詞語可以有兩種不同的解釋,銅匠、鐵匠就是利用這一點巧妙地愚弄了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