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什麼事都有一個輕重緩急,說話也要分深淺、輕重。說服加別人的技巧,比其他任何物質對我們的人生有更大的影響,隻有掌握說服他人的技巧,才能使別人按我們的想法去行動,達到辦事的目的。
說話深淺三思後言
語言有時像“匕首”或“投槍”,其鋒芒不可太露,否則便會傷及人心,令對方常年忌恨;當然語言的鋒芒也不可藏得太深,否則言淺意微,不痛不癢,無人在意,起不到任何作用。所以,語言表達隻有做到不深不淺,才能達到既激勵人又不傷害人的目的。
古人從長期的經驗和教訓中總結出了許多社交時的說話智慧,如“逢人隻說三分話,不可全拋一片心。”這句話同“話到嘴邊含半截”基本上是一個意思。我們在與人說話時為什麼要“隻說三分話”?為什麼要“含半截”?其實對這個問題,古人已經給過答案,道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隻要有了“防人之心”,就不可隨便拿起話來亂說。亂說話的壞處體現在多個方麵,一是亂說話容易得罪人,二是亂說話容易授人以柄,三是亂說話容易惹起是非,四是亂說話容易把事情搞砸,五是亂說話容易讓人聽不懂。隻要你說的某句話引起了以上這些壞處,那就證明你可能把某些話“說深了”,除非你是有意惹起這些“壞處”。
所謂說“三分話”、“含半截”,即是采取恰當的方式,巧妙的語言對別人的觀點、請求或自己的觀點和要求作出間接的、含蓄的表態或試探,不把話說得太滿或過於直露。其特點就是不直截了當地表示全部態度,避免與對方短兵相接式的交鋒,並且給自己留下充分的回旋餘地,以便在事情發展過程中隨機應變,把握主動權,措置欲如地應付各種局麵。
當然,我們在這裏並不是說凡事都得模糊表態和說三分話,任何事情都有一個相當長的演變過程。當實質性的問題尚未表露出來時,很難斷定其好壞、美醜、利弊、勝負。這時,就需要等待、觀察,切不可妄下斷言,信口開河。更何況,有些問題即使有了結論,你過早地透露出來,可能也會產生不利的後果。
當然,“說三分話”、“含半截”也不能過淺,有時話說淺了也無益處可言。話說得太淺的害處有三:一是話不到位,表意不明,達不到表達效果;二是抓不到本質,擊不中要害,解決不了問題;三是表達膚淺,人就顯得膚淺,得不到應有的重視。所以,我們在與人說話時既不能說得太深,也不能說得太淺。要把握說話深淺的分寸就必須做到“三思而後言”,也就是俗話所說的“話到嘴邊含半截”。
三思後言的竅門
話說得太深,大體表現在兩方麵:一是晦澀難懂,不便交流;二是觸到了別人的神經敏感處,揭開了某些人的瘡疤或某些事的底秘,這兩種情況,都是交往的大忌,那麼,應該怎樣把握說話“深”的藝術與分寸呢?
(1)己話他說:把別人的嘴巴利用起來
有一些特殊情況,由於礙於情麵,有些話自己難以啟齒,有時同一句話,雖然己方說出來可以自然而然,但對方聽罷,也可能會產生誤解,引起尷尬,這時誘導對方先開口無疑是上上之策。
王某準備借助於好友趙某的路子做筆生意,可就在他將一筆巨款交給趙某的第二天,趙某暴病身亡。王某立刻陷入了兩難境地;若開口追款,太刺激趙某的未亡人;若不提此事,自己的局麵又難以支撐。
幫忙料理完後事,王某是這樣對趙夫人說的:“真沒想到趙哥走得這麼早,我們的合作才開始呢。這樣吧嫂子,趙哥的那些關係戶你也認識,你就出麵把這筆生意繼續做下去吧!需要我跑腿的時候盡管說,吃苦花力氣的事情我不怕。你看困難大嗎?”
看他,絲毫沒有追款的意思,卻還豪氣衝天,義氣感人,其實他明知趙妻沒有能力也沒有心思幹下去。話中又加上巧妙的提醒:我隻能跑腿花力氣,卻不熟絡那些門路;困難不小,又時不我待。
結果呢?趙妻反過來安慰道:“這次出事讓你生意受損失了,我也沒法幹下去,你還是把錢拿回去再找機會吧。”
就這樣,王某循循誘導,把自己要說的話讓對方自己說了出來,心裏的一塊重石頭被自己輕飄飄的幾句話卸在了地上。
(2)莊話諧說:讓嚴肅的事情詼諧起來
詼諧幽默的話題,往往能引起對方感情上的愉悅輕鬆;莊重嚴肅的話題會使人緊張慎重。在一般情況下,隻要不是十分莊重嚴肅的場合,最好能把莊重嚴肅的話題用輕鬆幽默的形式說出來,這樣對方在笑聲中可能更容易接受。
在當今,誰都希望自己有個高工資、高職務。可如果向老板公開提出加薪或升職要求,是不是有點太尷尬?一個青年打工者因為話說得好聽而成功地獲得了加薪獎勵,他的說法值得一學。
他在一家外資企業打工,在較短的時間內,連續兩次提出合理化建議,使生產成本分別下降30%和20%。大鼻子老板非常高興,對他說:“小夥子,好好幹,我不會虧待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