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某剛剛托好友張局長為自己辦件事,忽然聽說他被捕“進去了”的傳聞,又不知真假,就到張家探望。確實隻有局長夫人在家,滿臉愁容。李某開口道:“老張出差了?”張夫人長歎一聲:“唉!沒出差。胃病又犯了,昨天送醫院去了……”
原來如此!如果李某實話詢問張局長是否真的被捕了,那場麵將會如何?李某是這樣設想的:如果張局長真的被捕了,其夫人自然會實情相告;如果張局長一切平安,她會莫名其妙地反問:“怎麼回事?”他則可轉而掩飾:“聽說他想調動?幹得好好的,又何必……”虛虛實實,轉換自如,毫不唐突。
有理也須直言
世上的人千奇百怪,誰也無法用一種辦法對付每一個人。說話之所以有許多技巧,就是為了適應不同的人和不同的場合,有些人用委婉的話對他表達不起作用,或者說起不到應該起的作用,這時適度地說些直白明確、直截了當的話就有了用場。那麼,應該如何把握說直話的分寸呢?
(1)理直氣壯:人不短理,氣不短人
說直話最好能先充分把握對方的思想狀況,心理狀態及其麵臨的行為選擇,做到對症下藥。針對其思想行為傾向說理,陳述利害得失,抓住事物的本質進行辯證分析,既能為對方提供全麵的、充分的證據或理由,又注意加強證據的嚴密邏輯性,從而引導對方作出與說理目的相應的選擇。
某水泥廠廠長老任,把違反廠紀的工人郭興來開除了。郭興來不服,拿著寒光閃閃的利斧,殺氣騰騰地來找廠長算賬。他質問:“憑什麼開除我?”
“憑你七個月不上班!”
“你開除了我,我的斧子可不是吃素的!”郭興來惡狠狠地說,邊說邊舉起斧子晃了晃。老任毫無懼色,麵帶威嚴,斬釘截鐵地說:“你要幹什麼?告訴你,你的斧頭我見過,你想用它嚇倒我就想錯了。要是怕,我就不當這個廠長了!”
郭興來被鎮住了,“當”的一聲,斧子砸在桌子上,轉身灰溜溜地離去。
這個工人因為手中無真理,看上去氣勢洶洶,實質上不堪一擊,老任因為真理在握,一身正氣,於是理直氣壯,製服了尋釁鬧事之徒。
漢高祖時期,漢高祖劉邦知道韓信已被呂後殺掉,又高興又憐惜,問呂後:“韓信臨刑時說過什麼話?”呂後說:“韓信說悔恨沒有采納蒯通的計策。”高祖說:“這個蒯通是齊地的辯士。”就下令齊王逮捕蒯通。蒯通被押到,高祖問他:“是你叫淮陰侯謀反嗎?”蒯通回答說:“是的,我一再地指教過他。那小子不用我的策略,所以讓自己在這裏遭到滅三族的大禍。假若那小子采納了我的計策,陛下怎麼能夠抓住他而且滅他的族呢?”高祖惱怒地說:“烹了他!”蒯通說:“唉,烹我冤枉啊!”高祖說:“你教韓信反叛我,有什麼冤枉的?”蒯通回答說:“秦朝的法紀失效,山東大亂,異姓諸侯一齊起事,英雄豪傑烏鵲般地彙集起來。秦國失掉了鹿(帝位),天下人一起捉它,這當兒,才幹高,跑得快的獵手首先得手了。盜蹠的狗吠堯,堯並非不仁,狗照例要咬不是它主子的人。那時節,我惟獨眼中有韓信,沒有陛下呀;再說那時天下擁有精兵銳卒想幹事的人很多,他們沒有如願,隻是因為力量不夠罷了。對這些人可以全都烹掉麼?”高祖說:“放了他。”於是免了蒯通的罪。蒯通之所以能自救免死,就是因為他對責問直言不諱,不抵賴,直陳利害,理直氣壯。這些直話,也是實話,真話,因而也說得在理,有極強的說服力。
(2)羅列事實:事實勝於雄辯
三國鼎立時,袁紹派人招納張繡,同時給賈詡帶去一封信,表示願意結為朋友。張繡想答應袁紹,賈詡在張繡的客座上態度鮮明地對袁的使者說:“你回去告訴袁紹,他們兄弟之間都不能相容,還能容納天下傑出的人士麼?”很繡驚恐地說:“袁公哪會像你說的這樣?”又偷偷對賈詡說:“這樣說來,我們該歸附誰?”賈詡說:“不如依靠曹公。”張繡提出疑問:“袁紹強大,曹操弱小,加上先前我們和曹操結過仇,怎麼去歸附呢?”賈詡解釋說:“正因為這樣,才應該歸附曹公。曹公尊奉天子以號令天下,這是應該歸附他的理由之一;袁紹勢力強盛,我們帶著小量人馬附順他,他必定不看重我們,曹公兵力弱小,他收納我們一定高興,這是應該歸附曹公的理由之二;那些有稱霸天下的大誌的人,必然會放開私怨來向天下人顯示他的品德,這是應當歸附曹公的理由之三。希望將軍不要猶豫了!”
“事實勝於雄辯”。賈詡正是通過講事實,擺道理,通過理性分析來觸動對方,使對方冷靜、全麵而深刻地思考問題,從而接受正確的觀點,這是說“直”話的重要特點。羅列事實是說“直”話最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