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恰當的要領
(1)怎樣避免誤解
日常交往中,經常有自己的話被別人誤解的時候。
有個人要請7位朋友喝酒,等了半天隻到了6位,主人自言自語地說:“該來的不來!”其中兩位客人心想:“我們可能是不該來的。”悄悄溜走了。為什麼客人溜走了呢,這就是主人的話引起了客人的誤解所致。
使自己的話不容易被人誤解,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盡量少用話中有話的句子。
如上例中主人說的話就是話中有話。“該來的不來”,使人想到“不該來的來了”。所以,我們在需要明確表達自己的意思時,話一定要說得明確、具體,千萬不要模棱兩可,以免引起誤解。
②不要隨意省略主語。
在一些特殊的語境中,可以省略主語,但這必須在交談雙方都明白的基礎上,否則可能引起誤解。
比如,一位男士挑帽子,售貨員拿了一頂給他,他試了試說:“大,大。”售貨員一連給他換了四五種型號的帽子,他都嚷道:“大,大。”售貨員生氣了,說:“分明是中,你為什麼還說大?”這人結結巴巴地說:“頭、頭,我說的是頭大!”造成這種狼狽結局的原因就是他省略了主語。
③注意同音詞的使用。
廣告詞就是語音相同而意義不同的詞。同音詞用得不當,就很容易產生誤解。如“期終考試”就容易誤解為“期中考試”如把“期終”改為“期末”,就不會誤解了。
④少用文言詞和方言詞。
與人交談中,除非有特殊需要,一般不要用文言詞。文言的過多使用,容易造成誤解。
方言詞的使用更容易造成誤解。特別是不同方言區的人談話,如各自使用方言,那就更困難了。如“公公”一詞,普通話指丈夫的父親,貴陽話則指自己的祖父,揚州話指外祖父,重慶話指祖父的姐(妹)夫,各有所指。因此,與人交談,要盡量避免使用方言。
⑤說話要注意停頓。
如“中國隊打敗日本隊獲得冠軍”,既可理解為“中國隊打敗,日本隊獲得冠軍”,又可理解為“中國隊打敗日本隊,獲得冠軍”,如不注意語句的停頓,就容易造成誤解。
(2)引用典故要恰當
論辯中巧妙地引用典故,可以達到敘事論理引人人勝、妙趣橫生的效果。
“典”可以是古今中外之典故,包括成語、俗語、名言、格言等等。
1981年8月4日的《光明日報》上刊登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天,一位20歲出頭、蓄著胡須的小夥子走進江陰縣法律顧問處。
“你需要什麼幫助?”金律師問。
“我留這個胡須違法嗎?”小夥子略帶火氣問。
小夥子是某廠青工,他報考電視大學的準考證被車間領導扣留了。要他把胡須剃掉再給他。小夥子堅持不剃,雙方僵持著。
“我留這個胡須違法嗎?”小夥子又問。
“不違法。”回答很明確。小夥子立即說:“那我可以控告他們!”
“不違法”,但你違反人情,違反國情!我國六七十歲的人也不一定留胡須,四五十歲的人還經常刮胡須,你年紀輕輕卻留胡須,既不衛生,又不美觀。這就叫“違反人情。”
“為什麼說我違反國情呢?”
“你是江陰人,應該知道一段著名的史實。明末清初,清統治者下了一道命令,一律剃須留辮,否則格殺勿論。江陰人民發出‘寧願留發不留頭,不願留頭不留發’的口號,於是一場壯烈的抗清鬥爭開始了,全城血流成河。曆史上有80日戴發效忠、6萬民眾同心殺賊的記載。你知道京劇大師梅蘭芳嗎?在日寇占領上海期間他蓄須拒不登台,這些行動都是帶有政治性的。請問,你留胡須也帶有政治性嗎?”
小夥子連忙說:“沒有,沒有!”
這位律師引用典故,使談話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蘇秦是戰國時有名的縱橫家和說客。他為了使秦惠王采納以征戰稱霸天下的主張,采用了旁征博引的說理方法。
他先詳盡地分析了秦國優越的政治、經濟條件和強大的軍事力量等國情,以作為可行征戰的明證,但秦惠王不為所動,沒有采納他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