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任何時候都要注意顧全他人的麵子,這是非常重要的。
張教授每年都會受邀參加某單位學術論文的評審工作,這個工作沒有很多的報酬,但能參加就是一項榮譽,很多人也想參加卻找不到機會,隻有少數幾個人參加一兩次,就再也沒有機會了。張教授卻年年都被邀請參加,這讓大家都羨慕不已。
在張教授快退休時,有人終於忍不住問他為什麼如此受青睞,他笑著向人們揭開了謎底。他說,其實他的專業、眼光和職位都不是重點,最為關鍵的是他會顧及到所有人的麵子。他還說,如果是公開的評審,他一定會把握一個原則:那就是多稱讚、多鼓勵,少批評。但是私下裏,他會找到論文的作者,告訴他們在哪方麵有錯誤或者哪裏不足,需要改進。
最後,雖然論文有名次之分,但所有的人都保住了麵子。正是因為他能夠顧及到別人的麵子,所以承辦這項工作的人員和提交論文的作者們,都很尊重他,喜歡他,當然也願意每年找他當評審了。
我們也看過很多評論性的節目,很多評審仗著自己是評審,擺架子,完全不顧及對方的感受,說話非常刻薄,有時甚至說出很沒有水平的話來,當然也許是為了節目的需要,但總的來說,這種評論讓人感覺到很煩感,反而會認為他自以為是,借機賣弄自己。
每個人都有自尊心,大人物有,小人物也同樣有,甚至更加的強烈。那是因為當一個人什麼都失去的時候,自尊心便是他維一要維護的東西,沒有人願意自己被別人輕視或者漠視。
給人麵子並不難,不論是讚揚,還是批評,一定要講求分寸和場合,既要堅持自己的原則性,也要講究靈活性,堅持真理,但不能得理不饒人。
一個懂得交際的人,就算他知道自己的觀點完全正確,但在說服別人接受時,也會力求顧全對方的麵子,這種做法,自然會讓別人為他的寬容所打動,從而更容易接受他的觀點。
有人這樣說過:人在改變自己的想法的時候會很自然,沒有什麼特定的因素,如果有人說其錯了,他就會更加地固執己見,完全不給人餘地,一心一意地維護自己的想法,也許這個想法的形成是毫無根據的。所以說很多時候,想法本身並不見得是多麼的重要,重要的是他認為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脅和傷害……
可見,如果你想讓一個人認識並承認自己的錯誤,你隻需要在處理的時候表現的和善可親,顧全甚至讓他賺足麵子,然後再指正出來,他多半就能接受,那麼你的目的也就會輕而易舉地達到。否則就會適得其反。
坦然接受批評
有一位推銷員,當他剛開始工作時,總是得不著要領,他的訂單少的可憐,很多時候根本不能完成公司的任務。他的上司覺得很有問題,於是就暗中觀察,他發現,這位推銷員對他人的批評總抱著一種敵意,不喜歡聽他人的意見,當他人對他提出意見的時候,他總是顯得不耐煩,有時甚至會當時就翻臉。
後來,上司對他進行了一番深切地開導,並告訴他:“他人對你的批評是因為你身上存在著過失,批評對你是最好的幫助,它可以讓你很直接地認識到自身的不足,並去改進。如果大家都不說,那麼你可能永遠也不知道自己所犯的錯誤。”
聽了上司的話,這位推銷員也開始慢慢地改變自己,當他推銷失敗的時候,他會總結自己哪些方麵做的不夠好,是表現的不夠熱情還是表達的沒有說服力。當他不太確定的時候,他甚至會返回去,詢問對方:“我這次來,不是向你推銷的,我隻是想知道自己什麼地方做錯了,我非常希望得到你的意見和指正。”
通常在這種情況下,客戶都會被他的真誠所打動,在指出他錯誤的時候,也成為了他的客戶,他的訂單也不斷地增加,成為公司最成功的一名推銷員。
在生活、工作中我們不乏會遭到別人的批評,經常的時候,我們都會覺得非常難堪,對批評自己的人心生憤恨、反感,覺得在人前抬不起頭來,要麼會埋怨自己為什麼要犯錯,要麼就想不開別人為什麼會這樣對待自己,是嫉妒還是故意為難?總之,一句批評的話總是會像一根刺一樣紮在身體裏難受不堪。
每個人都會有過失,隻要有了過失就應接受批評,批評是對我們過失的指正。隻有虛心地接受了批評,我們就會謹慎自己的言行,慎重地對待自己的工作等等,批評是對我們有利的的幫助。但凡批評,一般都有批評的理由,批評也恰恰能讓我們看到不完美的自己。
但是,有的人一聽到他人對他的勸告和批評,就心生怒火、大發雷霆,他們不是去虛心聽取,反而反唇相譏:“也不看看你什麼情況,也來教訓我、批評我?”其言外之意是對方也有缺點,不配來批評自己。要知道“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如果隻允許沒有過失的人批評自己,那麼這個人一輩子都不會聽到對其過失的批評意見,也永遠不會得到他人的幫助。久而久之,必會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既害了自己又損害了自己的事業。因此,當他人批評時,應該感謝他人的批評,隻有這樣,才有益於自己改正過失,也隻有長期保持高度的樂觀和自信,才能使你獲得成功。
在美國,有一家著名公司的總裁名叫馬歇爾·布拉肯,它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就談到過自己受批評的經曆,他說:“我早年也是對別人的批評非常敏感。我總是想讓公司的每個人都認為我是十分完美的、沒有失誤的。如果我認為他們中的一個人不這樣想的話,就會使我感到憂慮萬分,於是我會想盡辦法去取悅他。可是在我討好他的同時,又會使另外一個人生氣;而等我又想去滿足這個人的想法的時候,又會導致其他的人生氣。最後我發現,我越想去討好別人,就越會使我的敵人增加。因此我隻好對自己說:‘隻要你是超群出眾的,你就肯定會受到他人的批評,所以還是趁早習慣的好。’這樣一想,對我的幫助就很大。從那以後,我就決定隻是盡我最大的努力去做,而把我那把滿是窟窿的傘收起來,讓批評我的雨水從我身上流下去,而不是滴在我的脖子裏。”
所以,當你受到批評的時候,就應該坦然地接受它。因為這說明了,要麼是他人對你真正的關心和愛護,他們不希望你犯錯或者繼續失誤;要麼,就是你很優秀,所以你才有可能會受到一些並不公正的批評。但是,無論怎樣,都應該記住:不要為批評而難過。
一個情感智商高的人,往往都會從積極的方麵去理解他人的批評,甚至包括那些不公正的責罵。他們會把他人對自己的批評,看做是改進自己工作、完善自我個性、克製不良情緒、提高心理承受力以及激發自身鬥誌的機會。
同時,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主動而坦然地接受批評,讓他人指出自己的不足,這是一種非常博大的胸懷。事實也證明,擁有這種胸懷的人,必定會大有作為,生活也必定精彩,因為對他來說,批評是一種動力。
多多播種“感情”
現在的社會,若要想把事情辦好,靠的是什麼?一靠的是關係;二靠的還是關係。所以,要想辦好事情,就要多多播種“感情”,建立好自己的關係網。
有一個良好的關係網可以為我們的成功插上翅膀,因此鍛煉人際交往能力就顯得格外重要。無論我們走到哪裏,所謂“人熟好辦事”的潛規則在哪都是適用的。即便是在強調個人奮鬥的國外也是如此。甚至,在國外人眼中的“拉關係”全然沒有中文語境下的貶義,對他們而言,說某人擁有強大關係網是種褒獎。他們將關係視為資源和財富,因此,“拉關係”便是正常的社會活動,隻要不違法,大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根本用不著“猶抱琵琶半遮麵”。還有人甚至以“拉關係”為生,專靠為人牽線搭橋賺取中間費。也就不奇怪在國外有大大小小的遊說公司和公關公司了。
關係可以說與我們的工作和生活都是密切相關的。生活當中關係的發展不可避免會用到一些業餘時間,如可以定期安排和親朋好友間的活動。工作和生活應該有區別,在現代忙碌的工作中,對內外人際關係的建立應把握對人的最高熱忱,利用好完成重要工作的時間空當,和同事、上司可利用午飯時間或上班休息時間,與不同人員進行交流,在不影響達成工作目標的前提下,良好的交流定會促使工作更高效地完成。
獲取關係是一種藝術。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很難完全套公式。簡單來說,就是讓對方有“爽”的感覺。愈能讓對方痛快,就愈可能達到“買賣完成,仁義又在”的最高境界。
所以,人情要做足,好人要做到底。聰明的人懂得把他人利益放在明處,將自己的實惠落在暗處,僅能達到自己的目的,而且可以獲得對方的人情。
對身處困境中的人僅僅有同情之心是不夠的,應給以具體的幫助,幫其渡過難關。這種雪中送炭、分憂解難的行為最易引起對方的感激之情。
現實生活中,我們求人辦事,千萬不能忘記這個“情”字。所謂“感情投資”,說得簡單點,就是在辦事之外多了一層相知和溝通,能夠在人情世故上多一分關心,多一分相助。即使遇到不順當的情況,也能夠相互體諒。
在國外有一本名叫《小政治家必備》的書。書中教導那些有心在仕途上有所作為的人,必須至少搜集20個將來最有可能做總理的人的資料,並把它們背得爛熟,然後有規律地按時去拜訪這些人,和他們保持較好的關係。這樣,當這些人之中的任何一個當上了總理,自然就容易記起你來,很有可能請你擔任一個部長的職位了。
這種手法看起來不大高明,但是非常合乎現實的。一本政治家的回憶錄中提到:一位被委任組閣的人受命伊始,心情很是焦慮。一個政府的內閣起碼有七八名閣員(部長級),如何去物色這麼多適合自己的人呢?這的確是一件難事,因為被選的人除了有適當的才能、經驗之外,最要緊的一點,就是“和自己有些交情”。
要有人情才好辦事兒,不然的話,任你有登天本事,別人也不知道呢!
生活中有許多人抱著“有事有人,無事無人”的態度,把朋友當做受傷後的拐杖,複原後就扔掉。此類人大多會被拋棄,沒人願意再給他幫忙。他去施恩,也沒人願意領受他的情。不肯進行感情投資的人,總是太看重自己絲絲縷縷的得失,這樣的人最不受人歡迎,辦事也是最難成功的。
現今市場經濟社會,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壓力感。如果你正處於隻能維持最低生活水平或者事業發展的緊要關頭,把友誼放在頭等重要的位置上顯然是解決不了生計問題且不利於事業發展的。多幫有用處的人並不意味著不幫好朋友,兩者並不矛盾。按中國傳統心態來看,社交不應該有目標而隻能“淡泊而純真,別無所求”,奉行一種無為哲學。誰在交往中注重對方的使用價值,然後想方設法接近並利用他,就會被認為“太勢利”。而現代社會的交際觀念則認為社交有三個基本目標:信息共享、情感溝通和互求互助。我們不能隻強調前兩者而拒絕相求相助,為了相求相助而社交並不是“勢利”,而是人類有別於其他動物的一種社會行為。試想:如果一個人既不能與你共享信息、溝通情感,也不能與你相求或相助,你能與他交朋友嗎?恐怕是不會的。由此可見,人際交往是要有所選擇的,選擇就是一種目標的體現。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你要想從別人那裏得到好處,你就得首先給予別人一定的好處。隻有首先用自己的一顆誠心來打動別人,才能夠換取別人的信任。如果得到了別人的信任,哪裏還會發愁別人不對你以誠相待,還怕別人不幫助你呢?
得理讓人是最好的和解手段
漢朝南陽曾有一位太守叫劉寬,為人最是寬厚仁慈,從來不擺架子。他在任時,對於做錯了事的小吏和老百姓,也隻是用蒲鞭責罰,讓受懲罰的人知道錯了而已。他的做法在當地深得人心。
劉寬的夫人很想試探一下,看他是否如大家所說真正的寬厚。
一次,她讓婢女給正在辦公的丈夫送湯,然後裝作不小心的樣子將湯潑灑在了丈夫的身上。令她欣慰的事情發生了,丈夫不僅沒有怒斥婢女,反而很關心地問婢女:“是否燙著手了?”劉寬的夫人終於理解了大家對劉寬的評價。
還有一次,有人錯把劉寬駕車的牛認成是自己的。非要讓劉寬還給他。如果這種事被其他官員遇到,肯定會擺出當官的架子,責罰要牛的人。可劉寬沒說什麼,隻是讓車夫解下自己的牛給了那個人,自己卻步行回家了。後來,那人知道自己錯了,就向他賠禮道歉,並還回他的牛,請求他原諒自己。劉寬並沒有責備那人,反而好言好語地安慰了他一番,讓那個人非常感激。
劉寬的做法就是得理饒人,不僅感化了人心,也為他贏得了人心。
得理讓人,很多人不理解,認為自己占理,憑什麼要讓?現在的社會,你讓了,就會被看作是懦弱、無能。因此,很多人為了不被他人瞧不起,自己不占理的時候也要“無理攪三分”,如果自己再占了理,更是要辯個子醜寅卯來。卻不知道,很多時候,矛盾會更加升級,一點小小的誤會也會被放大,結果是傷人傷己。朋友也會變成仇人。
得理不讓人的結果會是什麼呢?一味地咄咄逼人,隻會讓對方感到走投無路,從而激起對方反抗的心理。俗話說:狗急了還跳牆呢,更何況人呢?逼人太甚隻有可能會令對方“不擇手段”,而使自己陷入更大的被動之中。
得理又不讓人,不僅會傷害了對方,有時也會連帶傷害對方周圍的人,甚至是毀了對方,這樣做也有失做人的厚道。
本來對方無理,也自知理虧於人,如果你占“理”,而不與其計較,讓對方保存了尊嚴,他自然會心存感激,雙方和解也是水到渠成,很簡單了。得理讓人,也是一種人情積蓄。
的確,在和他人相處的過程中,人們會因為對事物的理解不一樣,要求不同,或者因價值觀念的差異而產生矛盾或衝突,但是隻要記住,得理讓人是解決人與人之間矛盾最好的手段。
生活在人的社會中,與人磕磕碰碰,被人誤會猜疑總是在所難免的。你的一念之差、一時之言,對別人來說就會加以放大。你對人一分惡,別人就會還你十分,你對人一分好,別人就會還你百分。在某些時候,適時地咽下一口氣,讓別人一碼,別人就會感激你,而你的得到的也會比平常更多,畢竟人都是希望自己被理解被認同的。尤其是理虧的人,在思想上他可能已經知道自己錯了,如果你寬容,他就會很容易認錯,如果你不依不饒,他也會覺得自己麵子上過不去,更是無理也要說成有理,對你來說,什麼好處也不會得到。
因此,做一個肯理解、容納他人的人,反過來才會受到他人的歡迎,而那些對他人吹毛求疵,有理沒理都沒完沒了地批評、說教的人,是不會擁有親密的朋友的,也不會受到他人的擁戴。
謙讓寬容、得理饒人是一種修養,一種氣度,一種德行,更是一種處世的學問。隻要我們能夠具有這種寬容忍讓的心態,我們就能交到更多的朋友,我們與他人之間的關係就會變得更加和諧和美好。
說話要講究分寸
張亮和高雲是很要好的朋友,他們無話不談,互相之間對對方都很了解。也愛開開玩笑。但是張亮語言總是比較犀利,時不時就要逞一逞口舌之利,高雲知道他的毛病,也不是很在意。
一次,高雲的女朋友來玩,張亮見到後,很熱情的打招呼。慢慢得,就比較熟悉了。張亮說話又開始犯他的老毛病了。他為了顯示他知道的很多,就說:“別看現在很多名牌大學生說起自己的學校來,一副趾高氣揚的表情,很多也不過是草包,連個工作都找不到。”說完,還很自得的哈哈大笑起來。高雲的女朋友當時臉色就有些難看,因為,她現在正在找工作,聽到張亮這麼說,就覺得是在諷刺她找不到工作。就不再與張亮說話,三人之間,立刻尷尬起來。
張亮的話隻是逞一時口舌之快而說出來的,其實並沒有什麼惡意,但卻造成了氣氛的尷尬。
在現實生活中,大部分喜歡逞一時口舌之快的人,都是心浮氣躁、習慣指責他人的人。在他們的內心深處,沒有“忍”字之說。隻要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見人諷刺人,見物責怪物,為的就是讓心中的煩擾排遣出去。然而,他們卻很少想過,自己的情緒在得以宣泄的同時,對方的心理又是如何感受。對於那些經常逞一時的口舌之快的人來說,首要做的事就是培養自己的耐心,換位思考,時常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