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等待機會,更要創造機會(3 / 3)

而真正的弄潮兒,在很多時候卻是反潮流行事的。就像服裝,當夏天你好不容易跟上潮流買了一條紗裙,你卻在電視上看到T型台上走的都是圍著皮草的模特,你很納悶,夏天可以穿皮草嗎?周末逛逛街,商店裏賣的,大街上穿著的,都是皮草製成的衣服。服裝設計師們就是典型的逆流而上的人,因為他們知道潮流也是某個人引發的,如果你不是引領潮流的人,你就永遠追不上潮流,所以他們的設計總是王花八門、異想天開,隻有跟人們的想法背道而弛,就可以引領時尚。

機會也是一樣,人人能看見的機會就不叫機會,隻有出奇招,所有人都反對時,也許這就是真正的機會。

張濤是一名大學生,畢業後,回到還是農村的家鄉發展。當時,村裏的人們都很費解,好容易從村裏考了出去,不在外麵掙大錢,還跑回家養豬不成?

當時張濤還真沒想好做什麼,聽了這話,張濤做了些調查,就還真養起了豬,連父母都不能忍受,天天說他:“我們花錢供你上大學,不是為了讓你回家養豬的。而且你會不會看行情?頭年很多人養豬,以為能掙些錢,結果豬肉便宜的不得了,能拿回本就不錯了,今年家家都不養豬了,你卻要養豬,等著賠吧。”父母親戚都堅決反對張濤養豬。

張濤忍受著所有人等著看笑話的眼光,也不顧所有人的反對和冷嘲熱諷,毅然養起了豬。幾個月的時間,張濤養的十幾頭豬已經長的很大了,這時,豬肉的價也有點回升,父母就勸他趕緊賣了,能掙點是點。

張濤不為所動,到了年跟前時,豬肉的價已經翻了一倍多,十幾頭豬一出手,張濤光淨利就賺了七、八萬。父母高興的合不攏嘴,就問他怎麼會知道豬肉要漲價。張濤說,他做了調查,因為頭年養豬的人多,市場供大於求,所以豬肉賣不上價,今年人們都不養豬了,年前又是賣豬肉的最好時機,肯定會供不應求,豬肉價就會上漲。

村裏人看張濤賺了錢,又紛紛養起了豬。而這時,張濤拿著養豬賺來的錢買了些野豬仔準備開發野豬的市場了。

追潮流的人永遠跟在別人的後麵,沒有自己的思維和想法,經濟低潮了,生意也不好做了,他們或者選擇隨波逐流,等待形勢好轉,或者幹脆放棄,到最後,也隻是為他人做嫁衣裳。而隻有不順應潮流的人,甚至是逆流而上的人才能看到機會,進而去創造和抓住機會。他們能不為大眾的想法所左右,敢於突破世俗的眼光,在順境中看到危機,從逆境中看到機遇。從而才能做潮流的引領者,去創造潮流。

社會就如同浪潮,後浪推前浪,每一浪都會淘汰一大批人,這些人就是跟隨浪潮的人,而有些人始終主宰著浪潮,就是因為這些人正是先於潮流甚至是逆潮流而動的人。

謀事在人,成事也在人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這是我們最常說的一句話。但是你有沒有想過,這不過是為失敗找了一個很冠冕堂皇的理由,因為這樣一說,大部分人包括自己都會認為,隻是“時機未到”,沒有人會再追查失敗的原因到底時什麼。

不否認,有的時候計劃好的事情,因為一個偶然的事件而功虧一簣。這種情況下,大部分人都歸咎於“天”,認為是“天”不成事,其實仔細分析,也許很多細節的問題沒有做到,也許不夠了解對手,也許考慮的不夠周全……歸根結底,還是人的問題。

真正想成功的人,不會埋怨“天”,埋怨運氣不佳,他會把運氣擱在一旁,騰出手來去抓住每個可以幫自己更進一步的機會,也不放過任何讓自己成功的可能。等待運氣的降臨不是他的作風,也許開始他會遇上各種困難,會犯錯,會失敗,但是他會檢討自己,並給自己足夠的信心和希望,然後再接再厲,就算狂風驟雨、地陷天塌,也不能阻止他的決心。

另有一句話叫做“事在人為”。命運是一種選擇而不是機遇,它是需要你去完成的,而不是可以等來的。人在事情或者說事件裏占了絕對的因素,所以不論是謀事還是成事,都是人的因素在起決定性的作用。

這就得要求人能夠審時度勢。時是時機,要把握機會乃至成功的最佳事機。勢則是力量綜合借助外在條件發生最佳作用。創勢、造勢、依勢才能造就自己的事業。勢不是一天造成的,而是通過一點一滴逐漸累積而成的,一旦形成,就如潮水般,勢不可擋。善於創造機會的人就能及早發現趨勢、並加以運用,從而順理成章、水到渠成。

學會借勢也是成事的關鍵之一。借勢就是借助各種綜合起來的有利條件,來壯大自己。它可以從權貴那裏借,也可以從對手那裏借,還能借助外力等,隻要你有成事、有成功的欲望,你就能想到辦法,就能創造新的機會。

這是一個眾所周知的、流傳於營銷界的故事。

一個出版商手裏壓了一批滯銷書,因為久久不能脫手而憂心忡忡。他絞盡腦汁想著怎樣能讓書賣掉,一天他看到一則畫報上是一個名人在做廣告,他靈機一動,就給總統寄去了一本書,並時常寫信去征求意見。總統因忙於政務,根本沒有時間看他寄來的書,但又不好拒絕人的好意,便回了一封信,隻有一句話:“這本書不錯。”出版商因此大做廣告,“現有總統認為不錯的書出售。”當天,這些滯銷書便被一搶而空。

沒多久,又有一批書賣不出去押在了出版商的手裏,他於是又送了一本書給總統,總統因上次上了他的當,便想奚落他,就回信說:“這本書糟透了。”出版商看到後,知道是總統對此不滿,但是他依然大做廣告,“現有總統認為糟透了的書出售。”人們好奇什麼書能讓總統感覺糟透了,便紛紛購回去看,書又一銷而盡。

第三次,出版商又將書送給了總統,總統吸取了前兩次的教訓,沒有理會。沒想到出版商又大做廣告,“現有令總統難以下定論的書出售。”居然又一銷而盡。

總統聞知,哭笑不得,出版商卻借總統這個權勢大發其財。

當然,故事隻是故事,它說明你要想成功,一定不能靠天、靠運氣,如果出版商隻是靠天意,那書一定是堆放在倉庫的某個腳落,落滿了厚厚的灰。但是他卻用自己的智謀為自己成了事,達成了願望。

“人生能有幾回搏”,不要把事情的成敗都歸於上天,那樣做事,隻能是做一件敗一件。失敗並不可怕,隻要肯從錯誤中學習,機會終究會青睞於你。要讓事情把握在自己手中,讓自己說了算。

到有機會的地方去

李夢畢業後被分配到了一個國營單位工作。上班的第一天,他就失望了,因為這與他想像的差遠了,他以為會像電視裏演的那樣:每個人都忙碌著,開會、研究方案、探討等,每個人都很充實。但現實卻不是這樣,辦公室裏的每個人都一杯清茶、一張報紙,一上午很快就過去了,除了去廁所,幾乎都沒有挪動過地方。

李夢心裏失望到了極點,他認為自己在這樣待下去,就會像他們一樣,也是一杯清茶、一張報紙地過一天,那他這一輩子就毀了。他決定離開這裏。

親朋好友們聽到了這個消息,紛紛來勸他,說:“像這種國營單位,別人想進都進不去,不管怎樣,這裏還旱澇保收,你出去後,外麵的辛苦你受得了嗎?到時候,後悔了,想再回來可比登天還難。”每個人都是大道理小道理地,李夢一概不聽,任憑他們說的天花亂綴。

最終,親朋好友們還是沒有勸得了李夢,李夢離開了人們所謂的“金窩”,進入了一家私營企業,在這裏,雖然累,但是每個人都努力地工作著,李夢覺得這才是他要的地方。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和奮鬥,李夢被升為了經理,親朋好友們又來恭喜他,說:“還是上過學的人有眼光。”李夢笑了笑,他說:“如果我聽了你們的話,那我現在也許還過著一杯清茶、一張報紙度一天的生活,那裏的環境已經形成了,我無力去改變,隻能去尋找自己的機會。”

很多時候,人影響環境是很不容易的,能做的隻是適應環境。

但是同樣是適應,卻各有各的方式和結果。如動物界,寒冷的冬天來臨,蛇、刺蝟選擇吃飽後冬眠,找一處洞穴,睡一個冬天,直到春暖花開;而燕子、大雁等候鳥卻選擇離開家園,向溫暖的南方飛去,冬天過後,再重返家園。

這就是對環境、對生存的兩種不同的智慧,冬眠是一種忍耐,用時間來證明一切;南飛是一種創新,不能改變,就換一個地方。

對於人來說,也是一樣,有的人在一個環境裏一待就是幾年、幾十年、甚至是一輩子。而有的人背井離鄉,哪裏有機會就去哪裏。這兩種做法都可以取得一定的成就。如果一個人能在一個行業裏長期堅守著,這份執著就足以讓他成為一個佼佼者。而奔波的人,也可以獲得更多的機會,去嚐試做自己沒有做過的事情,也許就會挖掘出連自己都不知道的潛能,成就另一番事業。

當然,所有的事情都得因人而異。

如果你是一個在尋找機會的人,不妨嚐試一下候鳥式的生存方式。如果過多地依賴於環境,就會錯失很多能發展的機會,有的人個性鮮明,與所處的環境格格不入,卻不肯離開,也許直到死都不會被認可,但是他也許隻需動動腿,所有的一切就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可是很多人並不明白這個道理,或者說明白卻沒有勇氣離開自己所熟悉的這個環境,哪怕這個環境讓他鬱鬱寡歡,讓他感歎懷才不遇、沒有機會,卻不肯挪動一步。在這個開放的現代社會,路途的遠近已不是問題,隻是要看你是否是積極的、主動的。

你可能發現這樣一個現象,什麼樣的人,他的朋友也是什麼樣的。窮人的朋友都是窮人,富人的朋友也都是富人,在工廠沒待多長時間,你也會學會打牌,跟一個老外朝夕相處兩個月,你也許從來沒學過外語,這時也能說幾句了。這就是環境帶給人們的,也許是消磨時光,也許是奮發圖強。

一群相同的人生活在一起,心態、思維都差不多。比如你是一個窮人,生活在窮人堆裏,每天的話題就是哪能省點錢,哪能節約點,一旦你有了新的、有些冒險的想法和目標,他們就會用他們的謹慎的思維方式勸你再三考慮,並告訴你一旦失敗了會有多麼多麼的慘。也許你的轉機也因此而失去了,你又融入到了他們的大家庭中。

每個人身上都會有環境打下的烙印,一個人對自己的評價往往不是通過自己對自己的認識,而是隨著別人的態度而發生改變的。別人認為你是優秀的,你就覺得自己很優秀,別人認為你是無足輕重的,你也會覺得自己有沒有都一樣。

想要有發展,就要先看你所處的這個環境是否能讓你發展,如果它不能滿足你的需要,或者它製約了你的發展,那就毅然地離開它。有可能這就是你人生的一大轉折點。

“到有機會的地方去,去成就你的夢想,去成就你的事業。”要勇敢地為自己的目標奮鬥。“條條道路通羅馬。”通向成功的路不止一條,當一條路行不通,就該有勇氣去尋找另一條路,也許你就能發現,另一片天地正等著你去開拓。

機會與風險同在

機會與風險就如同一對連體嬰兒,誰也不能離了誰單獨存在。機會中藏匿著風險,而風險中又蘊含著機會。關鍵是你以什麼樣的心態和眼光去看待。

在什麼事情還沒開始做之前,就認定自己一定是個悲劇角色的人非常多,他們總是用消極頹廢的心態去對待問題,凡事從來不想正麵的,就是給他一個絕好的機會,他也會說:“哪有天上掉餡餅的事情,就是有也不會掉在我頭上,就是真掉在我頭上了,那萬一做不成功呢?萬一全賠了呢?”這樣的心態,隻有錯失機會。

但也有些人,盲目的樂觀,什麼事隻往好處想,也從來不會去考慮這件事是否合理、是否自己能承擔的了。隻要是機會就一概抓住,不去分析風險所在,不考慮對風險的承受能力,結果隻能是讓自己受了一次又一次的傷。

這兩種人的做法都不對。任何機會都會伴隨著風險存在,而風險也有大小,選擇機會應考慮到對風險的承受能力,不能盲目地認為機會中全是風險,或者沒有風險。

容易攀越的山,也許很低,也很安全,你也許隻能看到人工的痕跡。而難以攀越的山,可能需要你有勇氣爬上斷壁懸崖,你可能會為此喪命,但是一旦站在山頂,你就會看到你所不能形容的、令你窒息的美景,你會覺得即使為此喪命也值得。這就是機會和風險,風險越大,回報就會越高,相反,風險越小,回報也就會越低。

所謂“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擔心和猶豫不決隻能使機會很快地溜走,機會總是垂青那些敢於最先伸手的人。很多人在機會來臨時,總是先抱著觀望的態度,等著別人做,以此來測定風險的大小,一看到別人賺錢了,就立刻開始跟著做,結果卻什麼也沒得到。就如,北京頭兩年很是火了一把的“掉渣”燒餅,剛開始做的都賺了錢,有些人隻看到了賺錢,覺得沒有什麼風險,也跟著做,似乎在一夜之間,北京大街小巷都開起了“掉渣”燒餅的店。但是沒有多久,又都關了門,因為似乎不存在風險了,但賺錢的機會也沒了。

機會除了好的機會,還有一種是危機。人人都會遇到危機,當危機到來時,人們總是感覺在遭受苦難,覺得無力應對。所以人們總是避免危機降臨。

但是看成功人士的曆程,你會看到,他們的轉機大部分都是在危機中展示出來的。他們似乎更願意從危機中尋找機會,他們懂得在別人為此憂心、困惑時期,理智看待問題的前因後果,當從中找到一線有轉機的機會,他們就會把這個機會的成功與風險進得權衡,在有把握的情況下,大膽出擊,這必須有冷靜、清晰的頭腦。一般人是很難做到的,隻會害怕失去自以為很重要的東西,而不會冷靜地分析問題,機會就這樣錯失了。

每一個困難處境都蘊藏著一個機會,機會隻有在風險的陪伴下,才能顯得珍貴,才能讓抓到他的人激情四射,才會產生更大的自信,才能發現自己的潛力,並激發自己挑戰的勇氣,在麵對下一次更高的目標時才能更加從容。

同樣,機會也會麵臨各種問題,這些問題也是風險的一種,當遇到問題時,很多人總是感覺非常麻煩。但是有一類人就喜歡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這就是成功者,在解決問題的同時,不僅可以得到更多的機會,也會給你帶來更大的滿足,問題越大,你所經曆的挑戰就越大,你可以檢測自己的創造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既然不能拋棄風險而單獨擁有機會,那就不要畏懼風險,風險的存在為你的機會增添了更大的價值。正確看待機會與風險,你才能更好地發現和運用機會,在創造機會的同時也知道應該規避什麼樣的風險。

拿破侖·希爾說:“不要等到萬事俱備之後才去想著做某件事,世上永遠都不會有絕對完美的事。如果要等所有條件都齊了以後再去做,那就隻能是永遠地等待下去,最後一事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