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節 產業集群的內涵與分類(1 / 3)

產業集群是實施區域品牌運營的重要主體,產業集群超越了一般產業範圍,形成特定地理範圍內多個產業相互融合,眾多類型企業、機構等相互聯結的共生體。產業集群通過集群內企業、機構在生產、營銷、物流、科技等方麵的協作,提升市場競爭的優勢。區域品牌是一個地區產業集群企業、區域文化自然曆史等的整體形象。區域品牌的基本構成要素主要包括區域特色、品牌內涵和視覺標誌等。產業集群與區域品牌密切相關,產業集群為區域品牌的形成提供了基礎,為區域品牌的發展提供動力;產業集群通過區域品牌運營為產業集群提高知名度、提高產業集群的市場競爭力。

本章結合重慶市有關產業集群企業的狀況和實踐,對產業集群的內涵與分類,區域品牌的內涵及分類,區域品牌與企業品牌、產品品牌的比較,區域品牌與產業集群的關係等內容作了分析研究。

2.1.1產業集群的內涵1990年,美國的邁克爾·波特在《國家競爭優勢》一書首先提出用產業集群(IndustrialCluster)一詞對集群現象進行分析。區域的競爭力對企業的競爭力有很大的影響,波特通過對10個工業化國家的考察發現,產業集群是工業化過程中的普遍現象,在所有發達的經濟體中,都可以明顯看到各種產業集群。

錢芳(2007)認為:“產業集群是指在特定領域中,在地理上集中且有相互聯係的企業、專業化供應商、服務商、相關產業的廠商,以及相關機構構成的群體。它通過地域的鄰近性來提高產業的專業化程度,降低成本,促進產業鏈的延伸,提高產業的波及效應和規模效應,從而形成強勁、持續競爭優勢的形象。”

趙廣華,任登魁(2009)認為:“產業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區域中,通常以一個主導企業為核心,大量產業聯係密切的企業及相關支撐機構,按照一定的經濟聯係,在某一特定領域和區域空間上集聚而形成的產業組織動態網絡。”

邁克爾·波特(2009)認為:“產業族群是指在某特定領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鄰近、有交互關聯性的企業和相關法人機構,它們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補性相連接。”“絕大多數產業族群包含最終產品或服務廠商,專業元件、零部件、機器設備以及服務供應商,金融機構及其相關產業的廠商。”“產業族群也包括下遊產業的成員(如銷售渠道、顧客)互補性產品製造商、專業化基礎設施的供應商、政府與其他提供專業化訓練、教育、信息、研究和技術支持的機構(如大學、思想庫、職業訓練機構),以及製訂標準化的機構。”“產業族群還包括行業協會和其他支持產業族群成員的民間團體。”

筆者認為:產業集群是指在特定區域中,且在地理位置上相對集中,具有競爭與合作關係的、密切相關的企業及相關機構,按照一定生產聯係、經濟聯係、技術聯係、科研聯係,人力、財力、物力等資源優勢,集聚而形成的產業組織形態。

產業集群通常具有強勁、持續、規模化的競爭優勢。它強調整體的競爭優勢,強調在某一特定區域中,具有競爭和合作關係的企業、相關機構(大學、科研團體等)、政府、民間組織等的相互協作。產業集群能夠以一個區域為整體係統來思考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考慮優勢資源的合理利用,考慮某一整體區域內的競爭與合作,考慮某一區域與外區域的市場競爭,考慮某一整體區域的利益,而不僅僅局限於考慮一些個別產業和狹小地理空間的利益。產業集群是一種新型的產業組織形態,由密切相關聯的大大小小的企業、機構網絡構成,這種企業、機構網絡通過業務協作、契約等形式,在規模、協作、經濟等方麵,聚集形成相對穩定、密切協作的產業組織結構。

2.1.2產業集群的分類產業集群可以按照集群企業的產業性質、產業集群的形成機製、內部市場結構等標準劃分其類型。從不同角度進行產業集群的分類,可以幫助對產業集群的含義作較為全麵的理解,並有利於區域品牌運營的生產實踐。

1)按照集群企業的產業性質劃分按照集群企業的產業性質不同,可以將產業集群分為傳統產業集群、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兩種類型。

(1)傳統產業集群傳統產業集群是指以傳統的手工業或勞動密集型的傳統企業為主,形成的產業市場組織群體。如:紡織、服裝、製鞋、家具、飲食、五金製品和傳統機械製造等行業,大量的中小企業在空間上相互集中,形成一個有機聯係的市場組織群體。在這種產業集群內,勞動分工比較精細、專業化程度較高、人員較為密集、技術較易掌握、市場組織的群體協作較為發達。典型的例子,如:重慶紡織產業集群、重慶南岸皮鞋產業集群、重慶火鍋產業集群、重慶摩托車產業集群等。

(2)高新技術產業集群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是指在高新技術領域內具有相互關聯的企業在一定的區域內聚集而形成的產業市場組織群體。目前,高新技術產業主要指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產業。

與傳統意義上的產業集群相比,高新技術產業集群中的企業主體以高新技術知識為依托,具有強烈的科技創新意識,企業的創建往往投資巨大,對勞動者的技術素質要求較高,企業產品科技含量高,產品不易模仿,附加值高,產業帶動性強,可迅速聚集形成某一區域的優勢產業。這種產業特征和集聚效應,能吸引一大批相關企業的入住,充分帶動區域科技和經濟的發展。例如,重慶兩江新區中,重慶長安汽車公司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等。

2)按照產業集群的形成機製劃分按照產業集群的形成機製不同,可以分為“市場驅動型集群”“外資推動型集群”和“政策推動型集群”。

(1)市場驅動型產業集群市場驅動型產業集群是一種利用本地人文、自然資源等優勢,由市場驅動自發產生的集群,亦稱“原發型產業集群”。它是企業為了追求馬歇爾所謂的“外部規模經濟”(技術的外溢和共享、專業勞動力和中間投入品的共享)、韋伯的“區位優勢”(節省運費和交通成本)而集聚形成的。

這類產業集群是根植在本地網絡和文化環境之上,帶有明顯的本土化烙印。這種基於本地特殊的網絡資源優勢及文化傳統,順應市場的需求,而形成的市場自發型產業集群,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有著極強的生命力,其獨特的人文優勢是競爭對手難以模仿的。這類產業集群與當地的自然資源有關,當地的自然資源有其獨特性,是其他區域難以產生的自然資源,以該自然資源生產的產品,在市場上有著一定的獨特性,有著較強的市場競爭力。這類產業集群,由於產品的獨特性,麵臨的市場較為穩定,產業集群通常發展較好。

典型的例子,如:重慶涪陵榨菜產業集群、石柱縣黃水黃連產業集群等。重慶涪陵榨菜產業集群,建立在本地自然、文化的基礎上,榨菜產業集群由眾多榨菜企業聚集而成,形成了“外部規模經濟”效應。榨菜的生長需要獨特的氣候土壤,有著獨特的“區位優勢”,榨菜產業蓬勃發展,對區域經濟的發展發揮了重大的作用,涪陵榨菜產業集群有著很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2)外資推動型產業集群外資推動型產業集群是由外商投資設立企業而帶動發展的產業集群,亦稱“嵌入型產業集群”。這類產業集群企業一般是“要素驅動型”的,是外資基於地區低勞動力成本優勢和吸引外資的優惠政策等因素而投資形成的。外商投資企業,通常以合資、合作、獨資的形式設立企業。典型的例子,如:重慶西永鎮電子信息產業園區的外向型加工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由惠普、富士康等為主要主體形成產業集群,該地區預計可帶動20萬人口就業。外資推動型產業集群,麵臨著如何融入本地的經濟環境,如何加強與本地企業的聯係等問題,這些是外資方通常最迫切關注和需要解決的問題。

(3)政策推動型產業集群政策推動型產業集群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政府的政策扶持和推動形成的產業集群。政府稅收、金融、土地、科技管理、產業管理等政策,對推動企業的發展和創新,發揮著積極的、重要的作用。

這類產業集群,通常依靠政府的優惠政策、優良的工商、稅收、融資等服務來促使其發展。例如,重慶兩江新區,通過政府的稅收、金融、土地、科技管理、產業管理等優惠政策,推動兩江新區產業集群的發展。政策推動型產業集群企業,由於在建設初期,有較大的投入,較大的市場風險,通過政府政策的扶持,可以較好地規避風險,使產業集群較好地發展。

3)以內部市場結構為標準劃分以內部市場結構為標準,可劃分為軸輪式、多核式、網狀式、混合式和無形大工廠式五種產業集群模式。

(1)軸輪式產業集群軸輪式產業集群是指眾多相關中小企業圍繞一個特大型成品商,形成的產業集群。這類產業集群,通常在一個處於中心地位的特大型成品商帶動下,各相關中小企業一方麵按照它的要求,為它加工、製造某種產品的零部件或配件,或者提供某種服務;另一方麵又完成相對獨立的生產運作,取得自身的發展。

軸輪式集群的主要特點在於:①有一個大型成品企業構成集群的核心,帶動周圍的中小企業發展;②核心企業憑借自身雄厚的技術支持和強大的品牌優勢,掌握著整個係統的運轉,並給周邊中小企業以指導;③整個集群的運作以核心企業的生產流程為主線;④眾多小企業能夠提供比集群外企業更低運費、更符合要求的配套加工產品。

重慶市軌道交通(集團)有限公司產業集群較為符合軸輪式產業集群模式的特征。軌道集團創建於1992年,是重慶市唯一承擔城市軌道交通的建設、運營和沿線資源開發的市屬國有大型企業。

軌道集團下設14個綜合管理部門、6個運營生產管理部門、5個新線建設部門、2個開發經營部門和4個子公司;現有資產近300億元,職工4000多人,具有甲級軌道交通設計資質、甲級工程管理資質、甲級設備監理資質、甲級工程谘詢資質、二級房地產開發資質;擁有一批長期從事軌道交通技術研究與工程建設管理經驗的技術骨幹,以及接受過國內外大型地鐵公司係統培訓的軌道交通專業技術人才和運營管理隊伍;具有承擔城市軌道交通規劃、建設和運營管理以及軌道交通技術谘詢的能力。

近期建設:至2013年,將建成1、2、3、6號線共197千米的運營網絡,日運量達150萬人次,基本形成軌道交通骨幹網架。中期建設:至2020年,將建成“六線一環”364千米軌道線網和60個重要換乘樞紐,日運量達600萬人次,成為主城區客運交通骨幹。遠期建設:2020年後,將建成“九線一環”513千米線路和270座車站的軌道交通網絡,日運量達800萬人次,成為都市區客運交通骨幹。

重慶軌道交通線,共設計9條線。截止到2011年年底,已經基本開通1、2、3線,日運量達70萬人次。

在重慶市軌道交通(集團)有限公司發展的帶動下,圍繞軌道交通生產,一批中小企業應運而生,如:重慶長客城市軌道交通車輛有限公司等,主要生產跨座式單軌車輛和輪軌車,形成了年產500輛軌道車輛及其零部件總成的生產能力,年維修100輛的生產能力。在重慶,將形成以重慶市軌道交通(集團)有限公司為核心企業的軸輪式產業集群。

(2)多核式產業集群多核式產業集群是指眾多小企業圍繞三五個大型成品商,形成的產業集群。這種模式在形成初期,往往隻有一個核心企業和一些相關配套企業。隨著產業的發展,出現多個核心企業,形成同一集群內多個主體並存的局麵。

這種集群模式的主要特點在於:①以幾個企業為核心進行運營;②圍繞不同的核心企業形成了多個體係,同一體係內部密切合作,體係間又存在著明顯的競爭;③集群中的競爭一方麵表現為核心企業之間的競爭,即選擇外圍合作企業(如供貨商、服務機構等)和爭取顧客,另一方麵表現為生產同類產品的配套企業間的競爭,即外圍企業競爭對自己企業發展更有利的核心企業。

重慶摩托產業集群,較為符合多核式產業集群的特征。重慶摩托產業集群,主要位於璧山縣和九龍坡區等地。以“建設”“嘉陵”“力帆”“隆鑫”“宗申”等幾個大型成品商為核心企業,同時帶動了眾多規模不同的中小零部件配套企業。

2008年,重慶市摩托車產銷量已經突破1000萬輛,達到1100萬輛,重慶摩托車在全國市場占有率達到將近40%,發動機產量占全國50%以上,在重慶直接從事摩托車行業的人數達到了150萬人以上。規劃到2012年,重慶摩托車產量要達到1300萬輛,2015年要達到1500萬輛,2020年要突破2000萬輛。重慶摩托產業集群有著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對重慶經濟發展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